台南行腳
(分岐工作站看嘉南大圳導水路與後方的山)
去年10月底完成嘉南大圳南幹支線騎跡後至今已過半年卻未繼續開展北幹線渡槽橋之旅,其中原因是要等待今年三月台南公共自行車從TBike換成Youbike後有沒有可能在北幹線沿途設新站;後來這個期待落空,加上當時已轉趨熱衷於《南瀛百岳誌》與《南瀛古道誌》中的郊山與古道探勘;跟騎北幹線這條平地路線比起來,南部乏人問津的古道更需要我去探查與紀錄。
於是今年初到三月底前陸續完成了屏東來義古拉拉烏古道、東山後大埔古道、左鎮後坑古道、白河麒麟尾古道,一直到四月初我們家去住宿了烏山頭水庫的度假會館,這才又想起不妨考慮以烏山頭水庫為起點去騎個北幹線吧,但其實那時的第一志願仍是水庫園區內的遺跡探索-三筊埤遺構。真正開啟北幹線之旅的動機,其實跟當初無心插柳訪嘉南大圳南幹線渡槽一樣,是在一個需要把車子開出去熱一熱的無聊周日的午後。是以天將降大任於冬烘先生,必先使其感到無聊。
嘉南大圳北幹線在台南境內有三座渡槽橋-八掌溪、急水溪、龜重溪,由於北幹線沿途都無公共自行車(八田與一園區的電輔車不考慮),所以唯一可租車的就是在八田與一園區對面的八八田,不然就得自己帶小折。這次二寶願意跟我前往,所以就不考慮小折。
規劃是從烏山頭水庫騎到柳營東山交界的龜重溪渡槽折返,回程若有餘裕可以考慮探訪陳永華墓園或撿鎮南宮附近的六甲二等三角點,愛情少尉的回憶-角秀山也在附近…,當然這些bonus絕有可能都只是想想而已。關於此行目的地「龜重溪渡槽」最近竟然也有新聞,差點讓我懷疑還值得特地去尋它嗎?《龜重溪渡槽橋將改建? 誤會了》
(北幹線屬水圳綠道國家綠道與環島1-17)
開車來到烏山頭水庫外停好後走到八八田租車。但二寶說他膝蓋不舒服,而我又不考慮車身很長的協力車(可能只有我在踩,這樣很痛苦);幸好看到一台登山車附有軟墊後座,就決定是你了。
跟二寶往南騎,來到烏山頭水庫大門前,此處是山海圳綠道自行車道的45K終點所在。停下來拍照時,發現右側有制水閘門(烏山頭第一制水閘)以及南北向已無水的圳溝(也許是排水路);經建版地形圖上有這條水路,但不見於1950年代以前歷史地圖。來到戀占石對面,是舊出水口的制水閘門,也是導水路的起點,左轉入鎮護宮牌樓,騎進這條小路去看看,可以看到農田後方的烏山頭水庫壩堤上的遊人。路盡頭有鐵門,鐵門之後想必就是舊出水口公園放置針閥的後方;三個星期前有拍在園區內的導水路流水,但不會想去注意園區鐵門。
探完嘉南大圳導水路的源頭後,從導水路的右側柏油路開始騎,來到中途左轉導水路二號橋到左岸,續騎至分岐工作站,嘉南大圳南北幹線在此分道揚鑣。倚著工作站欄杆看了一會有落差的流水傾瀉而下。在工作站北側,除了筆直往北的北幹線外,另外注意到西北隅另有一股大排分支而出(湖山排水線)。
從分岐工作站以北就正式展開北幹線的騎程,有新穎指標標示為「水圳綠道」。「水圳綠道」是政策規劃下的國家綠道之一,我的印象是這條路線一開始被叫做「百年大圳」國家綠道,以嘉南大圳為主軸,從雲林濁水溪畔一路騎到烏山頭水庫(參考110-10-14行政院會議,國家綠道推動情形);應該是去年建置完成後改稱「水圳綠道」,由農委會水利署管理,以下為水圳綠道官網說明(而且竟然已經辦過了認證活動):
水圳綠道是一條「沿流溯源、傳承文化的自行車專用道」,以百年嘉南大圳為主軸,由濁幹線及北幹線串起,北起林內鄉雲林管理處農田水利文物館,南至官田鄉嘉南管理處分歧工作站,形成一條臺灣最長的自行車專用道。車道跨越3縣市(雲林縣、嘉義縣及臺南市);沿線經過朴子溪、八掌溪、急水溪及龜重溪等4座渡槽;北港溪、埤子頭及南靖等3座倒虹吸工,以及上百座水利構造物,蜿蜒88公里。串聯農業地景、人文風采及產業歷史,再現百年大圳風華,形成富含文化底蘊之水圳意象,騎乘自行車行經廣大的雲嘉南平原,欣賞農業四季變化景緻及多元生態環境,讓這條全國最長的自行車專用道成為居民、旅人生活與緊繫農村文化之路。
(八號橋與九號橋之間圳道旁的茂密樹林)
水圳綠道的特色就是沿著北幹線渠道旁北上,由於嘉南大圳本來就在田野之間當然很少遮蔭;相較之下南幹線兩旁的植樹就好多了;可能是因為南幹線行經人口較稠密的地區,譬如善化茄拔段。另外就是水圳綠道雖然在每個路口有設轉彎指標,但卻不像「山海圳綠道」自行車道有設里程牌,所以很難掌控已騎乘的路程長短。
不過北幹線與多條東西向大路交叉而過,所以一路上橋樑眾多,且有編號,譬如有完整全名的「北幹線九號橋」(只有位於果毅後往觀音埤鄉道的九號橋名稱前有加prefix-北幹線,彌足珍貴)。分岐工作站開始騎之後,南117(珊瑚路)上的是三號橋,龜重溪渡槽前最近一座有編號的是位於柳營大腳腿的14號橋。利用橋編號可略為代替里程牌掌控行程。值得一提的是北幹線大部份的橋梁在經建三版地形圖上都有標示。
略述一下這次北幹線騎程,一開始騎在右岸,景色沒太多變化,就是尋常鄉間。過171大路(湖山橋)續騎右岸,會陸續遇到跨圳的小水橋(但無水);後來沿路遇得多了,也就不稀罕了。續騎,可見南二高在右側;來到南117的三號橋,此處有「環島1-17 水圳綠道-北幹線」棕色路標,過橋後改騎左岸。鑽過南二高陸橋下後,圳道略為偏左轉向,優美風景是看著圳道沿著右側的翠綠山丘而過。
騎來到174大路是五號橋,174右路可往東山或右轉工研路。此時又依著指標改騎右岸,左岸也不是不能騎,但右岸才有自行車道護欄。續騎遠遠可以看到右方一座大水塔,以為那是某工廠。騎著騎著在一處上坡點,自行車道卻中斷了,看地圖若不想上坡路(南110),就得找路下到圳道旁岸邊,而這一段路況卻不好,土方處處,有可能是在修築圳道堤岸,來不及顧到自行車道,形成北幹線自行車道的一處斷點。不過遇到難騎的路段,下來用牽的,勉強可過。過了這段沒有自行車道的路段,來到七號橋,這時自行車專用道又出現了,只不過改在左岸。
(回程過165大路南下後看大圳之路與左側鄉間小路)
續騎,自行車道在南81鄉道14處與之分道揚鑣,來到南110鄉道是八號橋。騎到九號橋,在路旁看到兩隻乳牛造型立牌,表示我們已經來到酪農之鄉。這一段自行車道區間會看到右側有一大片茂密樹林突兀位於田野與圳道邊,觸發我拍攝的慾望。回程時南下過165大路的13號橋後,看到左方的田野間,看到有人騎車有人在跑步可能還有幾條狗在田間小路上奔跑,同樣又觸動我拍照的慾望。攝影的靈感無非來自一種無以名狀的感覺。
續騎再度鑽過南二高來到12號橋,田邊有間大廟,但Google地圖上尚無標示,也無暇過去探看。12號橋旁又有嘉南大圳「查畝營支線」分出(查畝營是柳營舊名,從明鄭延用至日治初期,後因鄉內早期多姓劉,又出了劉姓大家族,因「查畝營」名稱不雅而改稱諧音的「柳」營)。
在柳營地方沿革中還有另一個說法『謂以海軍起家的鄭成功海上武力,在茫茫大海中,夜晚常依天上的「星宿」,據以找尋方向定位。於是,其後有「二十八星宿軍」之組成。從「柳宿」星衍生出來的「柳營鎮」軍團,曾屯墾於本區,其所形成的聚落即命名「柳宿營」』。這個說法我認為也有點道理,因為在官田與烏山頭之間有「角秀」(角宿的諧音)的地名,角宿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那問題就來了,如果真有「二十八星宿軍」之組成,當不會只有「柳宿」與「角宿」兩地以星宿為名,其他二十六星宿軍又分別位於哪裡?有沒有依照東青龍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四象」方位來佈軍?
這一帶有墨綠色的田野風光(可能只是天色陰沉雨要下不下之故)。續騎,終於在這條自行車道上遇到有其他自行車騎士超過。此處已經接近165大路的13號橋。今年年初清晨參與碧雲傳香由柳營交流道下來走165大路往東山就經過這處路口,看見已經建置完畢的北幹線自行車道,更加篤定日後一定會騎單車經過這裡。
騎至十四號橋,此處有大腳腿第3區水門,「大腳腿支線」由此分出。有「大腳腿」就有「小腳腿」,讓人不禁聯想到「崔粗腿崔腿粗」的繞口令。「大腳腿」這樣的地名有點無厘頭「該地住民勤於耕作,以致腿部粗壯,而獲此名」(維基百科大腳腿)。是說柳營的地名由來都很奇怪嗎?又譬如「太康」據說是住在這邊的「太太都很健康」。
(龜重溪渡槽橋上看綠色田野)
再騎不久,前頭圳道的開口突然開闊起來,看來是龜重溪渡槽快到了,不過左側有一道水門,下方的水道目前是泥濘無水的狀態,會不會是北幹線要進入龜重溪渡槽前的緩衝區?研判經建版地形圖,地圖上水門上有橋,橋後有溪流;或許是當北幹線水流太大時,可以將多餘的水導至西北方流入龜重溪紓解,以避免大水沖壞渡槽與其護岸?如此設計頗像南幹支線的潭頂溪虹吸工側邊的排水道。
自行車道也就從左側繞經此水門上方然後再回到圳道旁制水閘前(龜重溪制水閘-北幹線9+958),此處再度出現新設的水圳綠道標示;從分岐工作站騎到這裡大約十公里,如果想知道里程還有看水利設施上的標示這個方法。
過制水閘後有水泥渡槽,這還不是真正的龜重溪渡槽,但是兩旁有新設的「水圳綠道-嘉南大圳北幹線」黃色與鐵鏽色護欄。水泥渡槽工連接的縫隙可聽見流水聲,俯身細看,真有水流(廢話)。我在這裡欣賞右側田野與山林風光,這時二寶跑來跟我要手機;問他拿手機何用?說是看到綠色田野很漂亮想拍照。我說我已經拍許多了,看來我父子英雄所見略同。
在二寶催促下過到水泥渡槽另一側,這裡有嶄新的龜重溪渡槽地標,上有一個大大的圳字。新渡槽前有竣工銘牌,日期是2022.12。行過竣工銘牌眼前就出現兩座壯觀的鋼橋並陳,新渡槽橋似乎還未行水,走在新橋上可以聽見舊橋鋼構渡槽流水聲,但看不見水。
(龜重溪渡槽橋新舊並陳)
根據台南市文資處,龜重溪渡槽指定為文化資產的理由(當然這也是吾人特地到此一遊的理由):
(1)嘉南大圳龜重溪渡槽橋興建於昭和3年(西元1928年),為嘉南大圳重要的輸水管路,見證嘉南大圳整體發展,對臺灣農業經濟與水利學上均有重要意義,富歷史文化價值,其保留亦可作為嘉南大圳在臺灣水利系統發展上之具體展現。
(2)橋墩為鋼筋混凝土材質,是由太田組承包土木工程,橋體結構形式是Warren Truss,為月島機械株式會社承製,鋼材來源亦是八幡製鐵所,大量採用「鉚釘」工法接合。現代化工業的製鐵、水泥煉製、土木工程等技術表現當時之營造技術特色,是日本當時工業發展在臺灣之呈現。
(3)橋體是華倫式桁架(Warren Truss)鋼樑水槽,使用「鉚釘」接合,屬今日橋樑工程之稀有工法。
行至接近北岸可看到底下的龜重溪寬度不過爾爾,但渡槽橋的長度卻比溪寬度不知多了十幾倍,且橋面至溪床的高低落差也超過十公尺以上吧。不過一旦發大水,小溪也會突然變成洪水猛獸,沖垮看似異常堅固的橋墩與橋柱。近期讀到南瀛鐵道誌,糖鐵許多橋樑每到雨季就會被沖毀,後來乾脆在甘蔗採收季才搭建臨時性木橋,甘蔗採收完就拆掉。
如果不是二寶不斷催促,我可能一直在橋兩端流連忘返,總覺得一定還有一些沒有拍到的。回程速度不慢,來到七號橋改行左岸(依北幹線流向)避開有土方的右岸,柏油路面雖有點破碎,但還堪騎。
出來到174大路的五號橋。光看地圖上的路線,覺得走山邊的工研路經鎮南宮南下比較直接。但其實這是錯的,因為在到達工研院南分院岔路口附近是上坡路,大約與右側不遠平行的北幹線有20高尺左右的落差高度。初取174往東行時,右岔路上坡有間漂亮的古厝引人注意,在地圖上標示為「齋滋味」,特地查了一下,是間素食工廠。
過了鎮南宮停車場,下坡速度就快多了,在珊瑚路左轉,看到路口轉角有一平台上有座大石塔(或像碑又像柱),表面寫著「南無阿彌陀佛」,由於我們趕著在五點半前回到八八田(行前跟租車店阿嬤約好的),所以也沒停下來端詳,但依照我的職業病,這種造型的塔應該就像是台南市體育場旁的忠靈塔那樣不單純。但其實在這篇《陳彩宮說三腳埤、烏山頭水庫與後埤》就有提到這座塔,只是當初我只在意三腳埤,現在才想起來。
路過嘉南國小,湖山派出所,路邊亭子有嘉南大圳之父、烏山頭風景區導覽圖。據說當年嘉南大圳工事用鐵道的終點站月台殘蹟就在派出所旁,不過這次我沒查找。
回到八八田還了車。我跟阿嬤說有準時在五點半回來了。阿嬤說她就住在那裏,稍微晚一點也沒關係;如果她人有外出的話,會交代別人幫忙看店。
於是北幹線騎程算是順利啟動了,但是下階段的急水溪渡槽鄰近172大路,到底要在後壁借腳踏車還是新營借腳踏車,還是乾脆騎小折?自然得好好規劃一下了。這時候就要抱怨為何東山、白河沒有可以借腳踏車的地方呢?
(龜重溪渡槽北側)
本文日期:2023.4.23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
烏山頭水庫至龜重溪渡槽橋(嘉南大圳北幹線)落差里程圖
真的!Ubike自從台南市啟用營運,好像反應不是很熱烈! 在站點的擴展也顯得有氣無力,除了原有的台南市、新營、善化 最近新增的麻豆、葫蘆埤、柳營都沒搔到癢處, 我比較在意的後壁、白河卻遲遲都沒有動作! 反觀隔壁的高雄從旗山到美濃,還一口氣拉到甲仙了! 屏東潮州也來到東港了,並計畫一鼓作氣衝到墾丁大街! 嘉義和台南Ubike借還,目前還有跨區限制(跨區收費) 所以冬烘爸要跨越八掌溪北上,還是以自備小折優先考量!
最近在研究糖鐵,用Google街景看了一下烏樹林線,已經變成嶄新的自行車道,如此搭配將糖鐵路線搭配北幹線至少台南境內沒問題,八掌溪以北就再研究了(或許就從嘉義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