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渡子頭溪渡槽橋)

受限於疫情管制幾乎不再開車出遊,但是車久不開會壞,於是每個禮拜天都把車開上86號快速道路找個交流道下,由平面道路回,有快有慢有里程數以達到熱車的效果,也因此對於仁德區聯外道路有點熟悉了,熟悉到連原本喜歡坐車吹冷氣的小孩都不太想跟我去熱車了。這星期天本來還是把車開往嘉藥方向小熱一下,但轉念一想,既然都要熱車,何不來個「有目的性」的熱車?我想到去過三次川文山,每次經過縱貫道旁的渡子頭溪渡槽橋都未能造訪,同樣都是開車浪費油,不如這次就稍微開遠一點到善化,以跳蛙式探訪嘉南大圳南幹線三座渡槽橋?主意已定,便帶了二寶同行,至於喜愛地理的大寶留在家裡寫課業評量,小孩無憂無慮的期間只限於國小時期。

嘉南大圳的渡槽橋資料我早就查好了,最早聽到「渡槽橋」是在今年年初在竹溪書院參加一系列的講座,其中一場就是在講嘉南大圳的渡槽橋,然後在第一次去川文山時下84號渡頭交流道又不小心瞥見縱貫道旁的古橋,這又加深了對渡槽橋不得不訪的印象。

渡槽橋就是水橋,也就是給水走的橋,這是因為嘉南大圳從烏山頭水庫導水後,分為南北幹線,南幹線在官田區由北而南分別跨越了東西向的官田溪、渡子頭溪,以及曾文溪,因此在這三條溪流上興建了渡槽橋。前兩座渡槽橋完成於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在烏山頭水庫完工前(西元1930年),官田溪、渡子頭溪這兩座橋的橋面興建工事鐵道提供載運興建水庫大壩所需的砂石,水庫完工後,在西元1934年拆除鐵道改鋪鋼筋水泥路面做為道路運輸,成為當時縱貫道路上重要的橋梁。這些建設都是在烏山頭水庫規劃之初便已經計畫好的,可見規劃工程建設要有遠見。


(官田溪渡槽橋)

但是關於在西元1934年(昭和九年)拆除官田溪、渡子頭溪這兩座橋上的鐵道,這個年代有爭議,因為兩個星期後,我再度造訪官田溪渡槽橋,看到橋頭上有被塗抹後的「民國十八年三月竣工」的字樣。民國十八年的換算,是西元1929年,昭和四年。在我先前提到所查的那份頗詳盡的嘉南大圳的渡槽橋資料,其拆除鐵道的年代(西元1929年)與我所見的「民國十八年」(雖然是被塗抹過的)相同,但卻與文化部官網維基百科所述(西元1934年)不同(有理由相信後來文章都是抄自相同來源,沒有再考證)。所以真相到底是哪一個呢?

今天的行程就是從下了84號快速道路後遇到的第一座渡槽橋-渡頭橋開始,因縱貫道上有鋪設柏油的大型工程車進出,我們將車停在渡頭橋北的長春廟旁。後來才知他們鋪設的正是官田溪、渡子頭溪這兩座舊渡槽橋的柏油,也是在官田溪旁渡槽橋又看到工程名稱「嘉南大圳南幹線沿線自行車道新建工程(官田溪渡槽-曾文溪渡槽)」,這時候的我還不知道這條新建的自行車道就是「山海圳綠道」未來要改道的新路(原來的路線應該是沿著縱貫道旁而設)。

根據「嘉南大圳南北幹線與水路渡槽橋」這份文件:

官田溪、渡頭溪渡槽橋的橋體結構形式是「プレート.ガーダー 」(Plate Girder),均為混凝土基座,梁柱、渡槽則是鋼構材質,鋼材來自日本。橋體為兩層設計,下層為送水的鋼鐵渡槽;上層鋪敷軌道(軌距3尺6吋)供機關車輛通行。

我們如今站在縱貫道上看渡頭橋,鋼構的渡槽看得很清楚。再從南邊小路走上坡頂,在路口往南看,嘉南大圳水道終於現蹤了,親眼見識到水圳奔騰的水流還蠻興奮的,該說是人定勝天嗎?台灣河流都是東西向的,但竟有人造的水圳南北向而行,再從主幹線,分出許多東西向的支線以灌溉嘉南平原。回頭往剛鋪柏油的橋走去,右側橋頭上有「渡頭橋」三字,原本期待左側橋頭上會刻有年代,但是落空了。

在Waytogo同時呈現GPX航跡與日治地圖1944航照修正版
官田周邊鐵道(大範圍) 官田溪渡頭溪附近(局部區域) 製糖用鐵道圖示

走在沒有鋪柏油的邊邊往橋中間移動,不經意瞥見竹林屏蔽的下方溪流中隱約可見一座鐵道橋。為什麼當時已經有了渡頭橋,還會在一旁設了鐵道橋?我第一個想到的並不是縱貫鐵道,而是五分車,但也可能是當年興建烏山頭水庫的工程鐵道,但還是以製糖鐵道最為可能,這個答案在後來我查了1944年日治地圖後得到證實(如上三圖)。(兩星期後我又在官田溪渡槽橋上看到更壯觀的五分車鐵道橋。)不過當時我還是想從渡頭橋的前後找到鐵道,可能是不夠深入,也是帶著二寶不敢冒險,後來並沒有在附近鄉野間找到五分車鐵道的鐵軌。

繼續驅車北上來到官田溪渡槽橋,從縱貫道上看這座橋比渡頭橋更長,而且有維修用的鋼架走道連接縱貫省道與渡槽橋之間。由於當日正在鋪設柏油,無法走上一探,驅車前往八田路,想從另外一頭過來,想當然耳,那一頭也停了許多鋪柏油的機具。再度退回,南下,轉往曾文溪渡槽橋。

車行過了84號快速道路高架後,在下一個路口,憑直覺轉入左側的小路(南181,往台南鴨莊)。這一轉果然是對的,不久馬上就又碰到嘉南大圳南幹線。兩側路口有興建中的水圳自行車道意象,北側那裏沿水圳鋪設的水泥自行車道已經好了,但南側還沒好,看到有三兩個單車騎士是騎在旁邊一條鄉間小路的。我和二寶沿著水圳邊草地間的小徑行,來到地圖上標示曾文淨水場的設施所在。到處都是施工中的模樣,站在邊坡上緣往西南望,縱貫省道與曾文溪渡槽橋在西斜陽光下照耀下光彩耀眼,渡槽橋中段停有施工機具,舊的渡槽橋正在全面整修,而新的渡槽橋在它的東側。

(曾文溪渡槽橋)

曾文溪舊渡槽橋總長約339.9公尺,是嘉南大圳七座渡槽橋最長的一座,南段的部分因為維持曾文溪行水通暢而被截斷,但看現在施工的狀態,好像有想要恢復原狀的態勢。曾文溪渡槽橋也是人水兩用的橋樑,行水的鋼槽結構採用「鉚釘」工法接合,在這篇嘉南大圳故事之一:曾文溪渡槽橋文章中可看到人站在鋼構水槽的舊照片畫面。

我和二寶從淨水場旁繞過來道新渡槽橋,筆直的新橋兩旁有如蝴蝶展翅的鋼架,造型特殊。站在新橋北側往南向,右側是舊渡槽橋與台一線曾文橋。左側遠方是南二高高架。南二高與新橋之間的曾文溪流域溪畔是廣闊的甜根子草花海。每年的十月中上旬,曾文溪中游流域都是欣賞甜根子草花海的好所在。而曾文溪渡槽這處看甜根子草花海的地方似乎已漸為遊人所知,不過他們都是從橋南側入口而來。

在橋上往東拍是甜根子草花海,往西拍是舊渡槽橋跨越曾文溪上的雄偉橋墩與湍急水流。橋長約三百,我邊走邊拍,但是二寶走到一半卻懶得陪我繼續走完,於是要他在橋中間等我。我走到橋南側,看到有遊人有走到橋下的,感覺能夠比較親近甜根子草花海。然後就看到了山海圳綠道36K的指標。

這時我意會到現在進行的「嘉南大圳南幹線沿線自行車道新建工程(官田溪渡槽-曾文溪渡槽)」工程,是山海圳綠道真正將自行車道與嘉南大圳比鄰而建的一段,原本的自行車道應該是在台一線旁,這樣並不是貨真價實的綠圳道。因為這個發現,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分段補完山海圳綠道自行車道從台灣歷史博物館到烏山頭水庫這一段,也因此展開後續的新騎程。

附註:

事實上山海圳綠道已不再只是台南市境內的一條自行車道,後來更被規劃為台灣第一條國家綠道,以下是林務局台灣悠遊山林網介紹:

山海圳國家綠道是「一條溯源風土的文化路徑」,以多元運具的方式,徒步、騎單車、搭公車與遊艇, 從開臺內海走到臺灣護國聖山, 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 形成一條臺灣文化綠廊。在空間尺度上,這條綠道在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臺南市、嘉義縣);於中央行政上則穿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雲嘉南、西拉雅、阿里山)、2個國家公園(臺江、玉山)、2個林區(嘉義林管處及臺大實驗林)、2座水庫(烏山頭、曾文),以及4大河川(鹽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及濁水溪)流域。 在自然環境上,更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的自然生態圈。在人文環境上,穿越鄒族、西拉雅、臺江三大文化生活圈,成為具有代表臺灣地方生活、文化意象的國家級綠道。

(甜根子草花海)

本文日期:2021.9.26 | 台南行腳 | 相簿 | 足跡(gpx)

嘉南大圳南幹線渡槽橋巡禮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