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山河巖看小獅嶺(左邊檳榔樹)至山河嶺(中央的山嶺)以及Google Earth 對照圖)

本來對台南百岳沒什麼興趣,因為台南著名的郊山都已經算進台灣小百岳,而且我也已經走過,其他未列名的則多屬未整理山徑或是難接駁或是路途偏遠,總之令人提不起興致去造訪。不過去年陸續走了烏山嶺水利古道經過庫頂山、梅嶺獵鷹尖,都看到台南百岳的牌示,於是終於起心動念到圖書館把這本書「南瀛百岳誌」借回來了。雖然國家圖書館也可以線上翻閱,不過等到借回家之後,還是覺得翻看紙本比較方便。

雖然本書算是工具書,不過值得慢慢看。雖然還沒看完,不過覺得之前自己真是小覷了「南瀛百岳」,好歹這一百座也是台南縣政府與縣內登山前輩基於某種理念所探勘與為山立誌而策劃出來的,自然有其道理。其實本書是屬於「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系列之一,除了郊山,還有古道、老街、民俗、糖廠…非常多,不勝枚舉,算是非常有心的保留縣內文化。

當然要為地方留薪傳,最高主其事者本身也得帶頭才行,以「南瀛百岳誌」來說,當年的蘇縣長就很愛爬山,才能催生出這本算是很高等級的郊山專業書(有地圖、有交通路線、有順遊景點…)。在2009年時我就多次走過當年縣府的「東山鄉、白河鎮登山步道整治計畫」的關子嶺探勘路線。不過通常較有良心的政治人物大多會成為孤鳥,早年官方委託踏勘的三大山系的縱走路線也就只能任其荒廢或賴有心山友維護了。這次我在稜線上有看到數片鏽污的植物說明牌示,像是台灣蘆竹三角葉西番蓮,見證步道曾經有被整理的過往。

台南百岳區分為大凍山山系三腳南山山系大烏山山系,我正在翻看大凍山系至大小獅嶺的登山口,看到山河巖後方的樟樹林與後大埔古道的介紹。以前我數次從此路口走東山休閒步道至福忠宮(或反向),但因與家人同行,故都放棄探勘後大埔古道,但其實樟樹林步道是上到大凍山系稜線的捷徑與中間段的重要路線,可做為大縱走中間的下山點成為另類的小O形。

尤其後大埔古道西段是從溪谷直上稜線鞍部的石廟,網路上只有前人的艱苦的踏查記錄,並無航跡;後大埔古道東段下水底寮則已杳無蹤跡,只有十多年阿竹兄留下的小獅嶺南側東稜線兩端的探勘紀錄(但他並無完全貫通)。於是樟樹林、後大埔古道與稜線古蹟-石廟反而比完成大凍山山系縱走更能引起我的興趣了。(註:有提到「石廟」的山河巖、後大埔古道行程記錄參考)

接下來是路線選擇。我貪多,既想探後大埔古道,又想以最短路程多摸幾座稜線上的南瀛百岳,把想從樟樹林步道上嶺頂岔路,然後往北走稜線經山河嶺,一直走到小獅嶺,然後再探阿竹兄東稜線下水底寮產業道路未竟之旅。但覺得這種走法可能在稜線上走不到石廟,也有可能找不到後大埔古道的下切點。此行必須以探查後大埔古道路線為主,於是還是決定由古道最後民宅-萬福亭起登。


(後大埔古道入口的最後民宅-萬福亭)

從台南南區經六甲走市174轉175,右轉仙公廟牌樓後,經過凍腳橋,來到山河巖下方停車,車程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大埔古道」是早年前大埔(今東原)與後大埔(今嘉義大埔)的聯絡道路,從前大埔經南寮口、二坑埔、凍腳、凍頂(越嶺點)、水底寮到後大埔。網上查到的資料都說因興建曾文水庫(1967年開始動工)淹沒水底寮往大埔道路,導致古道中斷。但我實際走過之後發現此路是沿著陡峭溪谷陡上峭壁攀上稜線後越嶺,而古人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往來前後大埔嗎?(現在稍微往南一點就有崁頭山往五叉溝的道路。)加上查看日治末期到1950年代的歷史地圖都沒看到古道路線,於是這條古道是否真存在就變成我心中小小的疑惑。

不過說古道存在的人言之鑿鑿,像是古道最後民宅的萬福伯,在2011年還有山友從後大埔古道下來時見到他,而稜線鞍部的三片壁石廟更是加強古道存在的見證。於是今日我和小兒的探勘就要從萬福亭開始。

山河巖參拜觀音菩薩後啟程。遇到一對要往南方咖啡莊園的夫婦探問我們是不是去爬山?他們說很久以前也曾經走過大凍山系縱走的稜線上,我於是邀請他們一起前往探看樟樹林步道的入口,並告知從此上稜線大約半小時吧。我們父子要繼續走上路牌上寫著後大埔古道(不通)去探路。那對夫婦跟我們道聲「小心安全」後,就此告別。

小小水泥產道兩旁是咖啡樹。不一會就來到紅磚民宅叉路口,前方有「後大埔古道」指標往稀鬆的檳榔林,先取左去看萬福亭。山友在十多年前拍的萬福亭周遭環境顯然還有整理,駁坎很清楚。但我現在所見的萬福亭屋頂瓦片已全然塌陷,周遭也被雜樹與藤蔓侵占了,不見清幽。萬福亭是山友給萬福伯屋旁茶亭的雅稱。關於後大埔古道萬福伯的事蹟可以參考這一篇:古道.熱腸 95老翁奉茶10餘年

(雙溪溝取右)

離開民宅後進入古道,其實是在一條有著大小滾石的乾溪谷,沒有明顯路跡,沿著滾石溪谷上溯就是正途,不過若是遇到乾溪谷較寬闊處,不知取哪一邊行時,有時候會出現紅塑膠繩條來標示指引,而且塑膠條還沒有脆化的跡象,顯見最近還有人來探過路;後來在小獅嶺東稜線還有再看見紅塑膠繩條(但最後不了了之),想必我們都是參考了阿竹兄的文章,想憑有等高線的地圖打通後大埔古道到水底寮。

在大小滾石的乾溪谷跳來跳去其實並不為難,沿路還有一堆倒木需要跨越,還有一大片咬人貓,而且有看到接水的水管(大多都已毀損),所以與其說這是古道,不如說是水管路。

進入古道滾石溪谷後,上溯約十五分後,看到前方景象是有兩座乾溪谷匯聚至此,在經建三版地形圖約略可看出這兩座溪谷走向(會看等高線地圖很重要),所以說…要取哪一邊,還是直攻兩座溪谷中間的陡坡?在行前參考阿竹兄地圖時,最後一段陡上石廟路線,印象中是先取右邊再陡上,水平距離約六十公尺,上升約一百公尺,仰角差不多五、六十度。(行前功課很重要)

於是略往右行,從右邊溪谷的左邊上坡(也就是暫不行溪谷),看到紅塑膠繩條,不久前來過的探路者顯然走的是上坡路。這坡路有部分地方還有繩索,只是繩索間沒有能完全接續,而邊坡基無立足點,且沙石非常滑,只能拉少得可憐的樹枝攀爬,如果沒用登山杖插入土中作樁,勢必無法前進。一滑落便是數尺溪谷,沒死也是半條命。我往前往上攀了一會,覺得腳底時時在打滑,又無攀附與立足點,雖然紅塑膠繩條指引往此,但還是決定放棄,與還沒爬上來的小兒退回溪谷滾石處,先行午餐,再做打算。(知難而退很重要)

我本來還在猶豫如何再度爬上紅塑膠繩條的滑坡路,啃著飯糰的小兒說:「何不改走乾溪谷?」信哉斯言也,於是主意已定,便安心地一邊啃三明治,一邊研究等會要攀爬的路線,這午餐也就花了半小時。後來才知道,最難的路段還沒到來。

(最後,突然陸續出現兩段樹藤,讓我們可拉上稜線(不過到達高點不是在石廟處)莫非是觀音菩薩垂憐?)

午餐畢,沿著逐漸縮窄的乾溪溝上爬,沿路可看到動物排遺(後來已經回到山河巖才聽到山中有動物吼叫聲,不知道是不是猴子?),約十分鐘後連溪溝頂端也被我們攻克了,但海拔高度才約上升三十公尺。左方似乎有條比較緩和的山腰道,小走一會,紅塑膠繩條又出現了。

續略往左上找路走,小心避開多刺的黃藤。終於見識到如此難纏的植物,簡直是上坡路殺手,也就是上陡坡時,除了黃藤別無可拉之物時,猛一拉,可能會刺到痛得鬆手,然後…就滾落山坡掛了。

右側山坡出現紅塑膠繩,沒有更好選擇,只好跟隨拉上。接下來經過一大片黃藤山坡,用登山杖壓低它們,想辦法找到可上爬踏足點過了一關再一關,來到左前方有陡滑斜坡,小心打滑往左橫向移動,經過一處倒木,竹林現蹤了。我跟小兒說,竹林出現表示以前這裡有人類墾殖蹤跡,我們應該離山頂稜線不遠了。

午餐後起登至此已經過了45分鐘。此地海拔高度約775公尺,距離稜線高度約只剩下最後的十公尺。但這片竹林陡坡,沒看到紅塑膠繩條,所以先前來爬的山友是直接硬上弓(攻)囉?當然我們除了硬上攻也別無選擇,只是坡度太陡又沒有可拉扯樹枝,是要如何是好?更難的是,這坡似乎不只一段。這應該不是陡坡,而只是有長竹林的峭壁了。正在做沒理會處,竟也讓我在鋪滿竹葉的山坡看到一條翠綠無刺的大好樹藤,看樣子至少可以先過第一關。

(後大埔古道重要遺跡-三片壁石廟)

我於是賣力拉上這根樹藤上到陡坡的中段,然後竟然在前頭右邊又看到另一條新鮮無刺的樹藤可繼續往上攀,於是便要等在下方的小兒試試看手勁夠不夠能不能拉樹藤上爬個兩、三公尺?如果不行的話,再另謀他策。小兒要我盡管往上拉爬(意思是不要擋到他上爬的氣勢),他自己一定可以拉得上去。於是等小兒拉上第一段,第二段便讓他先拉,我在後頭守著。他上去之後,下面的我還問他:「總該到頂了吧?」小兒回說「前方還有路呢。」等到我也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拉完樹藤又攀著岩塊躍上,才終於確定已經上了稜線無誤。回頭想辨認上來的路,卻發現剛剛上來的地方明明就是一面斷崖。所以這兩段新鮮翠綠樹藤是菩薩示現接引的吧。我們在登山口的山河巖與福龍宮都有虔誠地祈禱此行順利的。

至於此次登頂點並非在鞍部石廟,也沒有指標,大概在這張影像的右邊中間石塊處,可能要有點悟性才能參透(就算看懂了,到了現場,可能也沒勇氣往下降)。

由於我已事先從這篇遊記得到「石廟」的GPS位置所在(其實魯地圖上也有標示「萬福亭」與「石廟」位置,但無「後大埔古道」航跡),知道要循稜線往北,不一會樹林間感覺風大了些,正是小獅嶺與山河嶺間的最低鞍部,而「石廟」就在路旁。趨前一看,地上還有燒完的香腳。路右側是一大片蕨類,往更裡面看是一大片倒木枯樹,如前人所說已經看不見古道路跡。至於左側的稜線旁樹幹上釘有「後大埔古道」牌示。我從小獅嶺回來之後曾試圖由此下行探了一下,沿著山壁邊走了五、六步之後往下看,這基本上還是斷崖,只是旁邊長了幾棵樹,若無繩索可拉便無下行的可能。「後大埔古道」如果古早年代可行,但現在不太可行,應該是這段期間斷崖絕壁不斷崩塌致路基消失吧。



(石廟往小獅嶺途中的展望點看崁頭山,左邊山頭疑似為山河嶺,以及Google Earth 對照圖)

在石廟小休一會後,按照計畫續往小獅嶺前進,沿途經一小山頭,就是阿竹兄文中提到的想從東稜線下水底寮的示探路(實則他當時並未走此路)。我從小獅嶺回來之後,也曾試著跟著紅塑膠繩條走了一會,但不久就遇到倒木,且也沒有再看到紅塑膠繩條,而在限定的時間內折返稜線了。現在把航跡KML套到Google Earth上來預測後大埔古道東段的走向,可以大膽猜測先民從越嶺點石廟之後,應該是繼續沿著等高線中的凹谷陡下到水底寮產業道路(途中應該不會有再爬到兩旁稜線的可能),而在Google Earth經建三版地形圖中,凹谷往東南方向似有一條產業道路等在那裏,這會不會才是「後大埔古道」的古早路線呢?

回到往小獅嶺來。在往小獅嶺,過了東稜線岔路之後,樹林出現了往西側看的缺口,看到一座像斧頭的山,由於WaytogoAR突然不想轉了,回來用Google Earth模擬一下,應該就是崁頭山。至於影像左邊山頭,應該是山河嶺。

這一路上除了山徑略有陡滑與橫木外,倒沒有黃藤,途中看見像蘭花的不知名小花草(Google lens說是假酸漿,碧果草、假酸醬、毛束草)。從石廟出發走約27分鐘(約500公尺)到達小獅嶺,海拔897公尺,無基石(有一根上頭畫有十字的石柱夾在樹根縫中),樹林間無展望,台南百岳大凍山系之一。雖然前頭還有李子園山、大獅嶺,也可以從那邊下到福忠宮成為一個O形。不過這次主要想探後大埔古道,因此保留時間,趕快回程。不過就如先前提過的,不管是東稜線還是由石廟下後大埔古道的探路都沒有太多收穫。但是在石廟旁的大石頭上,由於陽光入射角的關係,看到了一些刻字,但應該不用做太多聯想。

繼續往南前進。大約花了7分鐘,走在林間,爬升約60公尺,來到山河嶺,因位於山河巖正後方而得名,海拔850公尺,無基石。這是重要三岔路口,往東南方可經竹崙山到達曾文水庫大壩邊(參考這一篇曾文水庫竹崙線上大棟山下崁頭山仙公廟(找路人路線))。看過這附近山區的Google Earth鳥瞰圖之後,應該不會再問「後大埔古道」為何不是走這裡。


(山河嶺往西南陡下,看崁頭山、馬山嶺、二尖山、劍文山以及Google Earth 對照圖)

往此竹崙線岔路上去一點,才是山河嶺高點與立牌所在,但也在樹林間無展望,反而是往西南下山方向的陡下坡可以看見崁頭山與二尖山。二尖山是大凍山系唯一具有二等三角點的山頭(大凍山是一等三角點),其餘山頭皆在三等以下或是無基石。WaytogoAR還沒恢復,先為眾山頭拍照,回家再來比對。

從山河嶺下山,在地圖中等高線看起來有點密集但又不會太密集,但實際走起來就是「陡下」與「需拉繩確保」。經過瘦稜與一小段好走,這時東南東邊有時可以看得到曾文水庫風景面,後方尖峰從方位看來應該就是三腳南山

這段林中步道算是乾淨,惟稜線上還是有些側向傾斜的石塊,有點難走,像是烏山的龍鱗岩,但沒有那麼恐怖。沿途植物是,又出現了毛束草,還有像一團團毛球,事後Google Lens說的蘇門白酒草。在繼續拉繩陡下之前,有崁頭山的展望。

陡下結束進入林中,海拔高度約730公尺,從山河嶺(850峰)下來,約20分鐘下降了120公尺。但接下來就算是好走的路了。沿路出現了我以為只有北部才會有的馬蘭姑娘。又走了一會,出樹林,略有天光的空地,又是重要的三岔路口(但此地無任何標示)。從山河嶺下到這裡約半小時。不做休息,取右下往樟樹林。先前有提過此處地上有三角葉西番蓮標示,至於此草在哪裡得認真找找。

(更像是古道的樟樹林步道)

往樟樹林下山,其實這條路比較像古道,一路上有古樸、整齊堆砌的石階。一開始下山途中還可以從樹林縫隙看到大小獅嶺稜線。這片樟樹林據說是日治時期所種植。早年因為軍工需求,樟腦是製作無煙火藥的材料,而台灣早年山林遍佈樟樹,在清末日治時期全球樟腦產量70%來自臺灣。但後來可以化學合成方式產生同樣成分,從野生樟樹開採樟腦的產業便開始沒落了,這是一頁長達百年含括清、洋、日、原住民各方勢力衝突的台灣樟腦發展史。最近正好讀到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的《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1868年英國人台灣通-必麒麟在梧棲的樟腦戰爭中受傷,最終導致他黯然離台,從此無緣再回福爾摩沙。

這一區的樟樹群生長得十分高大,但有些在腰部以上被大量的附生植物壓得抬不起頭來。但樟樹林步道仍然算是清幽好走,有非常淡的樟腦味道,當然也就沒有蚊蟲擾人。所以問題又來了,在曾文水庫淹沒集水區之前,就有這麼一條比較好走的路可以越嶺,那為何還需要直上直下的「後大埔古道」?比較合理的解釋就只剩下它的確是前後大埔間最接近直線的路徑。

比預期早一些,約花25分鐘回到樟樹林與後大埔古道路口,左轉下山回山河巖。路上有一當地人模樣迎面走來,問我們是不是從另一邊走過來。我回說是從山上走下來。他聽了也只是笑笑而已。

回到山河巖,合掌跟菩薩感謝保佑這一路上有驚無險平安歸來。在山河巖前廟埕展望後方群山,何者是小獅嶺、山河嶺?親自走過一遭後就了然於胸了。至於山河巖的廁所非常乾淨,到那邊洗把臉再離開。小兒吵著說肚子很餓,本來我是走原路到六甲覓食,這下子就改到最近的楠西小七了。附帶一提,近來有新聞說是左鎮的第一間小七即將開張,號稱山屋美形,第一眼以為是星巴克。如此我是不是也要順便展開後坑古道、噍吧哖舊道(台20線(原日治時期台車道)未開通前左鎮玉井間連絡道)、玉善糖鐵左鎮-菜寮間的探勘行呢?

 Google Earth


(從空中鳥瞰預測後大埔古道在越嶺之後往東的走向)


(從水底寮往西看,預測後大埔古道可能走向)


(大凍山系大縱走以及本次路線)

山河巖、後大埔古道的參考行程記錄:

本文日期:2023.2.4 | 台南行腳 | 相簿 | 足跡(gpx)

(落差與里程圖)

(後大埔古道-樟樹林到石廟落差里程圖)

(石廟-小獅嶺-山河嶺下樟樹林落差里程圖)


山河巖-後大埔古道-石廟-小獅嶺-山河嶺-樟樹林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