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本書有部分在介紹台南境內的埤塘,概作者可能將「埤圳」歸為一類,而這部分的內容與南瀛埤塘誌相當「一致」。第二章在描述地區性的水圳埤塘時,比較重埤塘而輕水圳;反倒是在第六章〈嘉南大圳各郡分會演變〉對於嘉義地區的水圳卻整理地很清楚(可參考同一作者嘉義地區埤圳篇)。本書在描述嘉南大圳的部分包括組織演變相當詳盡,應與作者曾在嘉南農田水利會有關。
我讀過本書後至少有三個收穫,一是確定烏山頭水庫新送水口的進水口確是在銅像埤靠水庫邊的新送水工作站,其出口則在烏山頭水力發電廠,所以古荷蘭三角埤之一是否可確定即是今銅像埤?不過我衍生的疑問是水力發電後的殘水是否仍舊由地下導向原來的導水路?因為這部分在地圖上看不出所以然。
再則,以前關於清朝官員在台灣興水利,吾人只知道道光年間鳳山縣的曹公圳,其實在康熙年間就有諸羅縣知縣的周鍾瑄捐薪俸鼓勵興建水圳埤塘;去職後民眾感念其德政,於龍湖巖祭祀其肖像。關於周鍾瑄所提倡興建的埤圳(分布於今台中以南約30條),吾人也可以整理個列表來個巡禮。關於民眾感念周鍾瑄的事蹟還有隱藏版神明/諸羅知縣周鍾瑄城隍廟內享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