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隨想

(月掩金星前一個小時18:36,Canon 400D 17~85 IS,ISO400,f/5.6,1/4 sec)

2023.3.24 晚上7:52月掩金星,是完全掩蓋的那一種,而且是在西方天空,新聞說很少見(大概50年才一次)。其實月掩金星是很常有的事情,但容不容易看到又是另一回事;我自己的拍攝記錄是13年前-月掩金星,微笑的酒窩還是嘴角的痣?,金星擦邊球掠過月球地球照邊緣。

六點多天還亮著的時候,西方天空略有薄雲,這時候金星離月球還有一小段距離。吃完晚餐後,七點半帶著單眼來到日新溪一座有人行道的橋上開始拍攝,因為19:52,太陽已經下山一會了,內行星的金星距離西方地平線仰角只有十度,得找個西方天空開闊無遮的地方。南區日新橋上,往西看視野盡頭是靠海的鯤鯓,除了低矮紅樹林外,幾無遮蔽。又為什麼要選擇有人行道的橋上呢?這是因為跟車道有所區隔,可以安心地將鏡頭放在護欄,用相機套子墊到想要的角度(懶得帶腳架)。

一開始用iPhone8拍總是拍不好,只要一放大,影像色斑色塊就很明顯,這是曝光時間不夠,加上鏡頭又小,手機軟體又自動做影像處理吧。於是換成單眼試試。使用快門線,注意要可以對到焦(可以自動對到焦的區域就是月亮,範圍並不大)。我還是那顆17/85鏡頭,快門優先約2~4秒,ISO值設定400左右。摸索了一會(主要是對不了焦),拍到金星剛好切到月亮地球照上頭。

繼續閱讀 »

Tags: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南瀛埤塘誌@國家圖書館

自從借了南瀛百岳誌之後,發現南瀛文化研究系列叢書還有其他我有興趣的主題,像是古道、鐵道、水圳等,於是就通通一股腦把有興趣的先借回來了;南瀛古道誌看完之後,接下來就續看這本《南瀛埤塘誌》。

原台南縣境內的埤塘可以追溯至四百年前荷治時期,之後明鄭、清代以至日治,國府都有維護與開鑿埤塘與水庫。荷蘭時期是由官方統一開設埤塘等水利設施,所以至今地方上仍存有荷蘭井、荷蘭埤等地名。佳里北頭洋也留有荷蘭井;烏山頭水庫附近還有荷治三角埤遺跡,可以列為之後探索標的。

繼續閱讀 »

Tags:

台南行腳

(湖岸之落羽松、木棉花、垂柳構成一幅生動的圖畫)

這個周末我的FB不知為何出現蔣勳一篇在巴克禮公園看見綬草的貼文(我並沒有follow他)。衝著這篇貼文,預期明天(周日)將會有很多人去巴克禮公園找綬草。而不喜一窩蜂的我竟也心動了,因為綬草其實是一種蘭花,如果在市區就可以看見野生的蘭花,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由於綬草的花期在清明前後,故又別稱「清明草」;但其實四月初多是野生蘭開花季節,我的許多探訪野生蘭紀錄都是在四月(加里山北大武一葉蘭大屯鍾馗蘭北得拉曼闊葉根節蘭…)。週日午餐後無事就去巴克禮公園找綬草了;蔣勳沒明說綬草長在哪裡,不過字裡行間有蛛絲馬跡…。

臨行前,老婆跟我說小心「小黑蚊」。大概是有一年有北部親戚來找我們玩,我帶他們去巴克禮公園池畔草坪,結果小黑蚊集結上身被叮到受不了的夢魘揮之不去。這樣說來我們家最後一次到巴克禮公園玩也是五年多前的事了。我跟老婆說這次要去找的綬草應該離湖邊遠遠的。

從文化中心轉進巴克禮公園,木棉花落了一地,每年有人都會在路轉角處空地用木棉花排了心型圖案,這才比較「認真」地意識到木棉花季又來到;其實我已經不會像早年一樣到處拍木棉花了,沒了賞花興致是主因,再加上木棉花也是我認為比較難拍的花種(單拍一朵無趣,要拍一群樹空隙又太多,也找不出意義去營造像是林初埤水中倒影之類的氛圍),總之就是一個字-懶。

這次我特地帶了老單眼與兩顆鏡頭來拍花。巴克禮公園的範圍其實蠻大的,我就往順著木棉道往崇明國小方向走去,邊走邊拍木棉花,我大概猜到綬草不在這個區域,右轉進森林中的木棧道,邊走邊看地上枯枝落葉,泥土地不夠濕潤,蘭花雖沒看到,但是其他不知名野花草也很精彩,然後…我就真的被小黑蚊進攻了。

繼續閱讀 »

Tags: ,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南瀛古道誌@國家圖書館)

南瀛古道誌是含金量非常高的一本書,除了介紹原台南縣的古道路線之外,還介紹了古道沿途聚落的風俗民情,尤其是平埔族的遷徙活動與途徑。書中介紹的古道,有些是我已經走過的(梅峰古道東山送迎佛祖後大埔古道),有些是我曾經有耳聞(大內南馬古道),還有像是關子嶺麒麟尾古道,我有走過關子嶺周邊步道;也曾在南96(現為172乙)上看到枕頭山步道入口牌(但未曾進入),這就十分引起我前往探索的興趣了。書中介紹的古道包括:

  • 楠西梅峰古道:坍塌石板重組、木炭窯、南化後堀經落馬古道(獵鷹尖?)到茄拔(楠西)。
  • 柳營旭山里尖山古道:尖山三等三角點六一四号、空軍雷達接收站舊址、尖山->桶頭腳->匏仔園->山豬陷
  • 白河麒麟尾古道:半崎仔、麒麟尾,延伸至關子嶺溫泉區之半崎仔-石山古道
  • 大內南馬古道:大內環湖村之南灣田至馬斗欄、滴水營。
  • 東山前後大埔古道:東山東原、青山、嘉義大埔。
  • 七股魚苗古道:七股篤加、大埕、看坪、樹仔腳、七十二份、台南學甲寮、十二佃、本淵寮、圓塭、安平、三鯤鯓,運送養殖魚苗。
  • 學甲慈濟宮「上白醮香路古道」:繞境謁祖香路。
  • 山透府官道:清代嘉義至台南官道。嘉義彌陀禪寺附近的八掌溪義渡碑
  • 東山送迎佛祖

以下試著以各年代的歷史地圖來勾勒古道路線,希望還沒走過的路線未來能逐一探勘。

繼續閱讀 »

Tags: , ,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

去年秋天某日在茄萣圖書館看到書展,其中有一本《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頗對我脾胃,借回來看之後,老婆又說她有一本《尋找湯姆生》可以借我看(尋找約翰湯姆生當年相片在哪裡拍的這件事,在之前黃湯姆的地圖控講座我已經略有耳聞)。

看完《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之後,因為書內頁有出版社相關系列叢書,於是我又一口氣把它們借回來,包括:海關與洋行員-必麒麟的《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南部傳教士-甘為霖的《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北部傳教士-馬偕的《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博物學與探險家-《史蒂瑞的福爾摩沙及其住民》。他們之中有一個奇妙的共同點(共時性?或稱有意義的偶然),就是出現在台灣的時期有或多或少的重疊,因此對同一件事情可以看到不同人的觀點描述。

尤其是史蒂瑞來台期間(1873~1874)分別與台南的甘為霖和淡水的馬偕一起去探訪了許多原住民部落留下生動的描述,讓我們可以一窺當時台灣各族群的生活樣貌。但是我在看史蒂瑞這本書時,卻完全不記得在兩年前已經讀過《紅毛探親記-1870年代福爾摩沙縱走探險行》,其PartI就是史蒂瑞的行腳台灣。有可能是《史蒂瑞的福爾摩沙及其住民》是史蒂瑞以第一人稱撰寫的遊記之故。

繼續閱讀 »

Tags: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