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劉克襄在本書自序中提到在他孩子十七歲考完學測時憂鬱地跟家長們提到:「人生沒有意義。」劉克襄在思考應對之餘,進而感歎「孩子就像一顆小行星,或許現在仍繼續環繞著我們,但也有了自己的軌道,正在快速運轉。而且很顯然,在這條自轉的路線上,可能是他人生離我們最遠的時候」。於是反省:「…這孩子的成長,莫非是我們生命的辯證?我們因他的時而疏離,反而看到了更多不同的人生風景。」回到「人生的意義何在?」這個問題,劉克襄也想起他正在修潤本書的十五篇文章「那些傳奇的、漂泊的,或者探險的人物,還有更多名不經傳的庶民,半甲子以來,在我的田野訪查和自然旅行的過程裡,他們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陸續闖進我的旅次,撞擊我的生命。」「孩子是星球,他們也是,但明顯大不同。…他們都具有單純而強韌的生活質地,熱情而努力地錘鍊自己,或者耗盡自己,把生命拉出深邃的美麗面向。」
而我在台北行腳多年,也曾與劉克襄所敘述的十五顆小行星的最後一顆-林家草厝的清裕婆婆多次交會過,感覺正如劉克襄所說的「以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闖進我的旅次,撞擊我的生命。…他們都具有單純而強韌的生活質地,熱情而努力地錘鍊自己,或者耗盡自己,把生命拉出深邃的美麗面向。」劉克襄本書初版是2010年,而我從2004~2008前後共六次造訪林家草厝,若不是2009年初離開居住了十年的台北轉到高雄的話,想必每年還是會上山尋訪東方美人。這樣說來,我才是那顆兀自離開繞著台北轉軌道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