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之前在圖書館預約劉克襄介紹有關十九世紀後期外國人在台灣的旅記整理時(橫越福爾摩沙福爾摩沙大旅行),看到他的另一本有關古道踏查的書,也就是這本《臺灣舊路踏查記》,覺得可能會很好看,於是就順便借回來了。

本書是劉克襄與許多同好踏查台灣舊路的見聞紀錄,成書於1995年(距今約快接近30年了),正是台灣網際網路剛開始要興盛之初,而有關舊路與古道的資訊在網路上還十分匱乏,但當年劉克襄就已經踏查過石路(塔塔加、八通關越嶺)、蕨路(南安至瓦拉米)、島路(棉花嶼、釣魚台、北方三小島)、小中路(安通越嶺)、姻親路(巴福越嶺)、榕路(隆嶺古道)、芒路(草嶺古道)、臨海路(蘇花公路前身)、社路(鴛鴦湖至司馬庫斯)、魚路古道、茶路(公館至深坑)、鳥路(磺港溪至關渡宮)、南湖圈谷等。

早在劉克襄之前,甚至日治時期就有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鹿野忠雄森丑之助…)深入台灣的崇山峻嶺探訪原住民族留下珍貴的紀錄,來到國民政府時代,除了百岳的攀登之外,近數十年來對於古道的探索比較為人所知的有楊南郡李瑞宗等,劉克襄在本書中跟楊南郡共同踏勘的有八通關越嶺以及安通越嶺,而在魚路古道的探索中則有引用李瑞宗的資料。

至於我個人呢?在1998年底到台北後,假日開始在北部登郊山,也逐漸接觸到本書中所介紹的幾條古道,像是南安瓦拉米(2003)、巴福越嶺(2007)、隆嶺古道(2002)、草嶺古道(1999)、魚路古道(1999),至於茶路古道應該只有深坑的一小段。然而舊路走多了,也會遇到…前輩,在2004年金山磺溪頭古道竟然與劉克襄巧遇了。為了紀念這一段偶遇,我還寫了篇與古道探訪沒太多關係的遊記:遇見百分之百的劉克襄與我變笨了。而這樣的遊記自然難入這些早年自然旅遊大家的法眼。劉克襄早就在八通關越嶺該篇中提到:

自百岳時期,七0年代以降,我們看到的山旅遊記就一代不如一代。刑天正、謝永河、應紹舜等登山前輩的文章,都有其可貴的歷史意涵。日後的岳界報告卻像俗濫的行程表記事。千篇一律,都是幾點幾分從哪裡到哪裡的流水帳。既讀不到人性,也嗅不到自然的故事。…在自然環境意識高張的今天,我們對山的重新認識顯然已到了另一個臨界點,登山哲學變的迫切地需要。登山也不能只是休閒的一種重要活動而已,那個只享受權利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必須將它累積的歷史意義,重新分析與建構了。

有趣的是,在我還沒寫出台北行腳前,劉克襄就已經看到遊記媚俗化的未來(就他而言是當時的現在進行式,但他無法預見二十多年後網紅為了拍美照放IG或youtube吸引流量而穿著清涼去爬山的盛況)。時至今日具歷史意義的遊記也只會是更沒有人有耐心看的小眾文章罷了。

劉克襄幾乎在每條路線都有提到後面世代的古道旅人已不再紀錄或探索的東西,而這些隨著時間久遠而逐漸佚失的舊路遺跡或路線是否有可能再由後來的古道旅人藉由老地圖新科技去探索出來呢?譬如八通關古道上的「過化存神」碑、安通越嶺翻過海岸山脈的路線、與巴福越嶺平行但經過插天山的路線等。本次讀後感將試圖以日治時期老地圖來呈現這些舊路路線。

八通關古道

  • 早期攀登玉山乃是由東埔溯陳有蘭溪上游至八通關(清朝的中路與日治時期的八通關越嶺路),再取荖濃溪源頭往玉山。
  • 傳說在八通關草原上有一塊「過化存神」碑,見於清文獻雲林縣采訪冊「『過化存神』碑在八通關山頂俗水窟。碑高七尺,寬三尺餘。前鎮軍吳光亮立。」。但日本人找過,今之古道專家找過,至今都尚未發現。參考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八通關:「由於八通關古道之興建,沿途遺留多件紀念開山撫番之碑碣,茲列舉現存者如下:一、「萬年亨衢」碣,於中路開闢完成後,沈葆楨奏請獎敘,吳光亮得進陞一級,因而親題「萬年亨衢」於大坪頂鳳凰山麓石壁。二、「開闢鴻荒」碣位於集集鋪草嶺腳濁水溪畔之巨石,似為吳光亮所題。三、「渡臺入番弛禁告示碑」,位於鹿谷鄉新寮福安宮土地祠旁,其內容為允許內地民人渡臺,准入原住民境域,不再禁止藤條、竹、鐵之開採販賣,為開山撫番之重要物證及古蹟。四、「德遍山陬」碑,位於鹿谷鄉新寮福安宮土地祠旁。由大坪頂七庄紳民集資建之者,以頌揚吳光亮之功。另有「山通大海」碣,原鐫於金銀山前陳有蘭溪畔石壁,已被洪水沖擊而坍落溪底,被沙石埋沒。而八通關頂之「過化存神」碣則在日治時期已佚失不可見。」
    八通關大草原@八通關古道

八通關古道南安至瓦拉米

棉花嶼、釣魚台、北方三小島

  • 柯靈烏、馬偕、伊能嘉矩都曾到訪北方三島
  • 北方三小島曾有信天翁繁衍,但在1935年代信天翁便已消失
    棉花嶼

安通越嶺

  • 安通越稱小中路,書中提到「清光緒元年吳光亮率兵開闢八通關古道後,再從紅蓙築路翻越海岸山脈。…百多年前,台南的基督教傳教士前來東部傳教,著名的宣教人物,如巴克禮、涂為霖都曾數度經由這條古道來往於山脈兩邊」
  • 劉克襄提到,越過海岸山脈之後那一段路況不明。在日治地形圖上「安通越嶺」標示為「紅蓙越」,越嶺點約在今第二觀景台。當年的安通越西段明顯與現在不同,至於東段的下切點似乎也稍微往北一點,在橫向距離400公尺會有一段300公尺的陡降,之後經過一處製糖所(國府之後的地圖不存)。如果由上往下降太難,或許改從昔日製糖所往上行來尋找舊路會相對安全。

    安通越嶺海岸山脈段

巴福越嶺

  • 劉克襄提到泰雅族還會利用一條與巴福越嶺平行但經過插天山和拉拉山之間的鞍部,這條路是沿著大羅蘭溪的。但經查日治地形圖有經過北插天山的,只有1916有一條往西的路徑:烏來福山»林望眼山»塔開山»赫威山»合脗頭山»合流,看起來並不與福巴越嶺平行,而且這條路線從「赫威山經合脗頭山出合流」這段不見於其他地形圖。

    烏來福山»林望眼山»塔開山»赫威山»合脗頭山»合流

隆嶺古道

  • 隆嶺古道越嶺前的路段似乎與日治時期不太一致,且與龜媽坑古道也有一條山徑相連。

    隆嶺古道

臨海路

魚路古道

  • 八煙至擎天崗是魚路古道最完整的部分。擎天崗上的媽祖舊廟。百二崁、大油坑。日本時代砲管路。山豬豐厝地與土地公廟。挑硫古道。位於雞心崙的河南營實是荷蘭營。

    擎天崗至八煙

茶路古道

  • 從台北公館至深坑。書中說法:「據說,這條山路目前只剩一點石階之舊跡,在臥龍街石泉巖的清水祖師廟旁」
  • 根據在地人林文田的說法:「新茶路是日本人來台第五年才開的保甲路。原本新茶路是用來讓日本軍隊通行的道路」

    茶路古道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