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鬼頭山?回程時離最後水泥橋還有一小段距離時所拍)
南馬古道算是我在《南瀛古道誌》一書中九條古道裏頭最後待爬的古道,雖然麒麟尾古道的前後段仍有多處需要踏查、七股魚苗古道若干過溪渡口(譬如曾文溪)也值得走訪、山透府官道所經過的舊聚落與老街(譬如新營鐵線橋、下營茅港尾…)留待有心人探索(成功不必在我)…。總之今年中的幾個重要探索之旅,在七月走過柳營尖山古道後,九月卻先改爬小百岳藤枝山,到了十一月秋盡冬將來之際,準備重拾南瀛古道之南馬古道行時,竟發現前幾天已有人去走了南馬古道,而且分別從南北兩端進入,如此在我行前便有完整路線航跡可以參考。事後諸葛,如果沒有航跡可參考,最後的越嶺段勢必將摸不著頭緒無功而返,所以機緣成熟最是要緊,等待是值得的。

根據《南瀛古道誌》所說,馬斗欄是大內北邊最遠的村莊,早年居民出入交通有二,若走水路必須先走50 分鐘的路到西口小瑞士的烏山頭碼頭搭船出六甲;若走陸路則是往北至南勢坑,再由今日的174市道出楠西。不過比對古今地圖後,對於早年「水路」個人淺見是,西口小瑞士在馬斗欄北邊很遠,而且還是得先經過南勢坑,先民或許走到大丘園之前就會遇到烏山頭水庫上游主流的官田溪,在此搭船比較合理,不必走到小瑞士。再則南馬古道(南灣田-馬斗欄)並未見於百年來的各歷史地圖,反倒是馬斗欄到北邊的南勢坑的路徑已見於百年前的台灣堡圖

因此可以說馬斗欄居民的「主要出入」都跟「南馬古道」(馬斗欄-南灣田)無關。那這條道路形成的真正原因為何?根據我跟途中遇到的長者對談的感覺,比較像是為了種植果樹的農路。如果有從北邊的番仔厝越嶺至南邊的(需爬升約150公尺),應該純粹是居民之間的交流往來或是交換農作物。對馬斗欄或是番仔厝的先民來說,他們本來就是日治時期因為興建烏山頭水庫之故而溯官田溪而上遷庄至此,或許往西坐船出六甲會比較理所當然。

(環流)

這次從南馬古道的南口-「南」灣田農場岔路,預定要走到「馬」斗欄的鳴頭國小頂蘭分班殘存的廁所遺址。根據《南瀛古道誌》頂蘭分校於民國59年(1970)成立,64年(1975)就廢止,但是在經建三版地形圖(2001)竟然還看得到(但是稱作「鳴頭分班」,搞不好不是同一件事),反而在經建一版(1989)不見蹤影。但在看過別人航跡後,我在往北越嶺之後,就不太想下行產業道路至番仔厝了,畢竟往下再爬上來回落差三百公尺,用想的就覺得很累又無趣(雖然天空很藍,展望很好)。

根據《南瀛古道誌》南馬古道還有著名的賊仔窟-滴水營的傳說,相傳在日治時期有「義軍」千餘人駐紮於此專門劫富濟貧,首領為張添壽,故又稱添壽營,後來被日軍分三路剿滅。後來據說農民與探詢遺跡的好事者也曾發現過賊仔窟的生活遺跡。但賊仔窟由何處到達?《南瀛古道誌》裏頭並沒有詳述,只說從南馬古道起點步行約半小時可以到滴水營。在這篇《南馬古道Off-road》(2009)中所附的地圖有一條溯溪路線是從鬼頭山下起溯到雙峰谷,不知能否到達滴水營?(在《南瀛古道誌》也有提到這條溯溪路線)。

若從「從南馬古道起點步行約半小時可以到滴水營」此說,如以最後水泥橋當起點,步行約半小時應該是來到石棚萬應公處的駁坎。駁坎後方高起的平台通常是墾殖遺跡,書中所指的滴水營營盤莫非就是這些駁坎?關於這一點在後來與長者的對談中被推翻。但是在經建三版地形圖能看到從駁坎之後有虛線路徑且有過溪小橋,之後還有路徑上到雙峰山的北側。此與長者的說法倒是一致,他說「添壽營就在萬應公那邊還要再過去,但還要得拿刀砍草上去才行。」

至於鬼頭山所在應該是在過了最後水泥橋不久,溪對面的光禿峭壁;去程時我曾在此看到疑似草徑,但沒注意到鬼頭山,回程時從另一個角度才比較看得出它的山形頭角崢嶸

(過溪)

現在才開始交代如何到達南馬古道的南口-南灣田。導航設定大內區的「風窗」,從路口轉入「燒灰仔」產業道路,路面起伏且路幅狹窄,經過燒灰社區時還有可能與民家前通路混淆,總之一開始就是羊腸小徑。大約3.6公里才來到南灣田農場岔路口(但無標示)。行車過程中已可看到如月世界般的惡地形。建議將車停在路口一旁空地開始步行,雖然從農場岔路口到最後水泥橋還約有1.5公里。

至於「燒灰」地名由來一般是在靠海的地方燒蚵殼成灰,何以在大內深山會有此地名?網路上沒查到任何資訊,但在《南瀛古道誌》中提到「鬼頭山下溪谷常可見貝類化石」。貝類化石與燒灰仔有無關聯,就自行聯想了。

停好車,正要開步走,南馬古道上傳奇的阿伯正好騎著歐多麥噗噗噗地過來了,看到我就停下機車問我要去哪裡。為何說他是「南馬古道上傳奇的阿伯」?因為他就是後來在回程跟我聊天對話約一小時的在地長者,為我解說了許多關於南馬古道的疑惑。曾在之前看過的網路文章(現在找不到)中看過他出現來勸誡誤入南馬古道的訪客,說是古道早已不能通行。這次他知道我將前往馬斗欄,同樣勸我不要深入。

我為了讓阿伯放心,便跟他自吹自擂說我是專業的,手機中有下載最近有走過的人航跡(我有把Waytogo App的地圖畫面秀給阿伯看)。阿伯仍然說,之前也是有個騎單車的孤身來此,說是有導航,但最後還是迷途,打電話向外求援,結果全庄的人都出動來幫忙尋找,最後在竹欉下找到…。我後來是問阿伯左叉路的農場還在嗎?(因為路口已沒有指標),阿伯訝異我竟然知道左邊有座農場,這才相信我是有備而來,就放我通行了,但還是叮嚀一句「要找伴一起來啊」。

(駁坎)

阿伯是來巡視他的果園的,告別之後,他騎車往左下農場方向去,我則取右上水泥路。沿途有許多岔路,幸好有前人航跡可參考,不用太費心看地圖認路。農路左側多是果園,主要是柳丁,中段是蕉園,山陰處看見一朵白色盛開的山芙蓉。經過蕉園時看見對面的山谷,以為那是古道越嶺處,於是WaytogoAR一下,發現山谷那處是最後的水泥橋,才剛剛是古道的起點(如果南馬古道以鬼頭山下溪谷起算)。

從農場岔路行約二十分來到水泥橋,如果硬要開車過來的,也得在此打住。過了水泥橋後,再來一個髮夾彎迴轉上坡,但轉彎處附近淺草地有明顯的路徑,看樣子可往鬼頭山下溪谷,或許是撿貝殼化石的人走出來的吧,此時無法深究。

續行古道,大致沿燒灰子坑溪畔上方山腰而行。溪流侵蝕易崩塌的惡地形,形成多處環流,土石崩塌後又易堵塞溪谷,在流水將泥岩地形沖激成千溝萬壑。此時行經的土石路面多處看得出是崩塌後再經過清理出來的。土質鬆軟不穩定,管理單位複雜,因此雖然馬斗欄居民只是希望一條安全回家的路(被遺忘的村落 台南大內馬斗欄村民返家路遙遠-2019.4.29),但市府評估後還是做出台南市大內區南馬古道不宜開發 改善聯外道替代的結論(2019.8.27)。直到現在仍是不了了之。

農路(古道?)與燒灰仔坑溪溪床三次交錯而過,土石直接堵塞溪流,若是雨季就會是溪水漫過路面吧,看早年遊記中照片似乎就是這樣子了,但似乎應該鋪橋或是架設涵管讓水流通才是。後來與長者聊天時,他也提到早些年溪流堵塞沒像現在這麼嚴重。

途中經過一欉橫於頂上的變色葉竹,很是美麗。第一次過溪是經過惡地形。繞過幾個彎後,已距離下方溪床些許高度,左側是平緩的林間地,突然有動物奔跑逃離聲,叫聲像是狗,但我這時已經開始懷疑是不是山羌?後來一直到最後廢棄的柳丁園的路途中,山羌的叫聲都如影隨形,甚至我還一度在樹林後方山坡上看到小動物的身形,只是要拍的時候,牠已經跑了。在同一條路線的不同地方,都一直聽到山羌的叫聲,就會讓人覺得是不是同一隻山羌一直跟在你後面。恐怖喔,恐怖到了極點喔。


(在越嶺高點展望大凍山系)

在第一過溪處與第二過溪處之間出現了駁坎與後方現在已經長出雜林的平坦荒地。在經建三版地形圖上看出那處是河階台地,而且也有旱田的圖示(參見經建版地形圖圖例),顯見該處在20多年前還有開墾。第三次過溪後上坡不久,再遇到大墾殖平台,左邊林間則有石棚小廟。本來以為是土地公,但石棚裏頭卻有一顆黑黑的事物,這就讓人覺得毛毛的。後來遇到的長者說那是萬應公廟。又過幾天有團體去揭曉謎題,那顆黑黑的事物,是一個看似日本不倒翁還是達摩造型的玩具。至於為何會放置在石棚裏頭?沒有說明。石棚前還有燃燒過紙錢的灰燼,顯然還是有人會定期祭拜。

據長者所云,添壽營要從這處駁坎堆再拿刀披荊斬棘開路上去。他曾經上去過,但什麼都沒看到。他說以前曾聽到「賊仔古」說有人在溪裏面看到頭髮流過去。但長者認為都已經過了近百年,怎麼可能還能看到什麼。他聽過另一段賊仔古是「有一隊日本兵來此討伐添壽營,但幾乎全軍覆沒,剩下一日本兵快要逃出村外時,還是被賊兵遠遠地一槍射死。」今人乍聽這故事是不是覺得像極了電影賽德克巴萊霧社事件那一幕?

如前所述,未來如果不靠長者帶路要尋找添壽營的話,或許Waytogo App 再搭載 經建三版地形圖可以幫得上忙。

過了最後駁坎,前行上坡,一路約莫是竹林,左邊坡有一道落差頗深的溝壑。之後坡度比較和緩,陸續出現柳丁園與藍色水桶。有一段小越嶺山徑草略長,但不礙行走。路上看見不明排遺待查草,與不知尾草(好吧,是我孤陋寡聞,又懶得查)。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大意是「登山過程中如果不觀察動植物生態,不探究當地人文歷史,經歷沿途風光景緻也沒能心生讚嘆,我對這樣的人也不知道該拿他如何是好了」,所以吾人實在不能拿懶惰當作不求知與缺乏感受的藉口啊。不過從左側果園望過去,大致是西北方向,略可見烏山頭水庫波光,WaytogoAR顯示那端為南元農場、德元埤方向。

開始下坡處,竹林高聳,地上掉落許多脫落的竹葉筒,我不禁多拍了幾張。回程時才發現右邊(以去程方向而言)山坡竹林間有一間廢屋,好像還有豬圈。後來聽長者老伯說,古道途中曾有一戶人家養了非常多的豬,莫非就是此處?


(越嶺後透過WaytogoAR看番仔厝)

山腰路轉過幾個彎,開始一段上坡土路。路面還稱寬廣,兩旁雜草有稍被裁剪整理,也可能是有人騎車或是鐵牛車開過把草順便輾折了。上坡之後又折往左,還是山腰路。末了樹下停了一輛機車,路右彎處可看見樹後面有間像是龍眼烘焙寮模樣的工寮。經在地長者證實果然是。但我一路行來,沒注意到有龍眼樹?

從工寮處再往上走一會會來到一處雜散種著柳丁園的谷地(看地形圖也可以算盆地了),農路到此戛然而止。沒有路條也沒有山徑,往東穿過柳丁園後,會看到一條產業道路往南上坡,但隨即就遇到亂草擋道,而且與南馬古道往北的走向南轅北轍,不取,退回柳丁園。最近走過的人的航跡竟是硬上陡稜,不過我也沒看到明顯的上登點(一片雜林)。

我對硬上支稜有點疑惑。剛才一路走來都還算是山腰路。《南瀛古道誌》提到耆老言當初日本人曾徵調民伕修築古道,若以日本人大多沿著等高線修築山腰路來看,南馬古道大約維持在海拔兩百公尺左右的高度,沒有理由到此要突然上稜。但如果這時可從空中鳥瞰圖便會恍然大悟,原來橫亙眼前的是《南瀛古道誌》提及的著名的「馬斗欄大峭壁」。不過當時我並不知道,只能循著前幾天剛來過這裡的山友航跡在雜林間沒路找路,硬上支稜上到(馬斗欄大峭壁)稜線。

稜線也是瘦稜,不算有路跡,循稜往東北方緩下,遇到兩座方形白色水桶。再往下行一會,還有水桶。但重點是此處對東北方的大凍山系展望非常之好,從關子嶺枕頭山可以一路看到大凍山、崁頭山、二尖山、烏山嶺,屬於東山咖啡公路的後山。至於北方的綿延丘陵則是辨認不太出來(也是不熟),只能亂猜是174市道以南的大丘園一帶(屬烏山頭水庫上游)。在此花了許多時間對大凍山系玩WaytogoAR,雖然往左偏移甚多,應該還是有些參考價值。而從右側烏山嶺山峰間隙,後方還有模糊的遠山,本來是要猜測是玉山群峰,但匯入了台灣山林資料庫又用了AR,猜測應該是新望嶺


(查證早年遊記以及長者所說,過最後的柳丁園(取左)遇到深谷後,應要下切,而非高遶)

從展望處續緩下,遇到有水塔鐵皮寮。這時要注意左側芒草堆有硬被開出的缺口,若錯過而直行,最後會遇到亂草堆不知怎麼下山(退回就好)。總之循著前人的航跡穿越芒草下坡,終於看見水泥農路。這條水泥農路除了往下行之外,還有岔路往西。看等高線應該會跟之前的最後柳丁園接在一起。我往那邊走探一會,遇到芒果樹擋路,決定等會回來用過午餐之後再探。

產道終點的此處仍是展望大凍山系的好所在,不過我對於山系末尾被浮雲影子籠罩的山有疑惑,Waytogo AR沒有能顯現山名,可能是馬山嶺一尖二尖三尖猿山系列(這段路線本也應該找時間完成,但想到接駁就懶了,或許預先放台單車在崁頭山再騎回碧蓮寺也是不錯想法)

循農路下山,左側有許多果園(大多是芒果樹)岔路也不能一一細表。轉過一處山坡後,改面對完全無遮的北方,座落遠方山下的幾間房舍想必就是番仔厝,用WaytogoAR載入前人航跡驗證果然無誤,至於馬斗欄在左邊被前頭的樹林擋到了,不得見。我這時已經打定主意不到番仔厝或馬斗欄了,來回高低落差超過兩百公尺的果樹農路,就省了唄。經過一處堆放木材的比較新的工寮後不久,就折返。事後看Google Earth,再往下一點應該就是南馬古道真正越嶺的出口,可以看見馬斗欄大峭壁。

往回爬上產業道路終點處,吃帶來的三明治當午餐,順便就著手機中的離線地圖研究等高線。那時我看地圖預期往西行的產業道路應可接到中午經過的最後柳丁園。(但如果再進一步看地圖,會發現兩者之間的等高線非常密集,應該是無法斜切。事後了解那是光禿的馬斗欄大峭壁)。

很快解決三明治,出發去探那條西行產道。過了擋路的芒果樹之後,再行不久產道就遇到林木掩蔽與土石崩塌,沒看到可以穿越的可能性。放棄由此回最後柳丁園,乖乖循原路再上坡,再上馬斗欄大峭壁上方稜線。不過在下峭壁之前,有發現其他疑似下切的路跡,便提早穿過林間,接回早上經過的支稜,下行,回到最後的柳丁園。

不過我還是試圖根據地圖尋求不高遶而能沿著等高線過到對邊的方法,於是沿著柳丁園的西緣踏過雜草前行,最後來到上圖的崩谷。這時我還沒想到古道路線有可能急轉直下溪谷,反而是看到崩谷邊緣似乎還是有途徑可以上稜高遶。


(古道熱腸的阿伯說要載我一程)

從最後柳丁園的乾溪谷退回南馬古道(農路?產道?皆可稱之),原路回程,大約走到第二處過溪之後遇到騎著機車的阿伯,只是我一時還認不出是他,倒是阿伯先認出我來。我說我沒有走到馬斗欄,在山上看到有番仔厝那邊的房屋就「返頭」了,阿伯說那邊剩沒幾戶,我說可是看幾來還有十幾間厝啊,阿伯說真正有住人的剩沒幾戶,在某縣長開了新路之後,年輕人就都跑光了,只剩老人留下來…。我說是不是李雅樵?阿伯說還是名字有「發」的。雖然我對開路導致年輕人外流的說法頗有疑問,但還是回說「是不是楊寶發?」阿伯說「對…」

這年頭還能知道楊寶發(1930~2012)之名的「年輕人」就像日本原裝進口壓縮機一樣稀少;所以我當然能跟阿伯對得上話(這是冬烘先生見人說人話的本事)。之後兩人就像忘年之交般東南西北開始閒聊。第一段聊了三十分鐘後,我終於可以動身續走回程,但阿伯稍後騎車經過時又問我從哪裡來?想要把機車後架的籃框卸下來載我回停車的地方。

我以「就是來運動為由」謝過阿伯要載我的好意,再回應說是從台南來的。阿伯提到他年輕時曾經在靠近市區的永康做工的往事,於是又展開第二段約二十分鐘的閒聊。等到阿伯開始聊到,當兵時從六甲坐車到左營再吃一碗麵,這樣只要五十元、退伍後本有一起當兵的朋友找他去做修理歐多麥的工作,又聊到他在嘉義朴子的朋友如何如何時…。我知道不行再這樣聊下去了,阿伯的故事就算聊到天黑也聊不完,便跟阿伯抱歉說該回去帶小孩,就此告辭。

茲將跟古道熱腸的阿伯對話,有關南馬古道的部分臚列於後,當然優先關注的是南馬古道在過了最後柳丁園後的走向以及添壽營位置所在:

  1. 南馬古道在過了最後柳丁園後要下溪谷(並非是我這次所走的高遶路線),但不久就會要再爬上來。阿伯小時候有走這條路到番仔厝去玩。至今在番仔厝以及玉井還有一些認識的朋友。有心想要去看老朋友,但…。我說可以請你後生女兒帶你去。阿伯說他們有自己的事(意思是就不必麻煩「細勢」了)。阿伯聽到我這次有走到可看到番仔厝的地方,說下次若要再走也可以找他啊。不過我就當作阿伯只是青菜講講而已。
  2. 添壽營的位置在萬應公祠處再砍草上山。本文前已交代。
  3. 以前雙峰之間曾有瀑布,聲勢浩大,阿伯自認不會輸給在外頭旅遊所看過的瀑布。但現在已經沒水了。我想阿伯說的會不會是這張地圖所繪的雙峰谷
  4. 阿伯住在頭社,但每天都來南馬古道巡田水看他的柳丁園。我跟阿伯說沿途看到的柳丁園幾乎沒怎麼結果,會不會「做整波沒採工」?阿伯說底層的柳丁會被山豬吃掉,也會有成群的猴子來採。不過種柳丁就是他的工作。他也只會種柳丁。山豬都在晚上出沒。阿伯指了地上被翻過的土跟我說,那就是山豬翻的,目的是找薑吃。
  5. 這一帶山豬和山羌都「金厚」(台語很密集之意)。就在說話之際,還聽到山羌叫聲。我問阿伯有沒有抓過山豬?阿伯的意思是現在保育意識抬頭,沒在抓的。而且山羌肉如果不會煮的話也不好吃。至於阿伯為什麼知道,也無須深究就是。
  6. 山區果園面積正逐漸限縮,而且當年沒有續租的,後來就算想租也不給租了(因此他有點懷念某個現在政治不正確但親民的那個年代…)。難怪在地農民看到外來人都會有點敏感…。關於這種略帶懷疑的態度,我在行走於玉井的莿桐崎就見識過了。
  7. 阿伯提到日本時代來空襲的是美軍飛機。我想當時的轟炸機應該要去炸玉井糖廠吧,炸大內深山實在是浪費砲彈,但飛機經過大內上空還是有可能的。「以後會不會換阿共仔打過來?」阿伯有此一問…。

阿伯以他的人生經驗與交遊原則跟我說,像我這樣的少年ㄟ(他認為我年紀大約三、四十歲)要會想、要有準備(意思好像是要會存錢,要有朋友),接著提了一個大哉問:「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不知阿伯為何突然有此一問,我便簡單回說「朋友就是會一起喝酒聊天」。阿伯對於這個答案不甚滿意(因為他不喝酒),便說「真正的朋友是不會把彼此講過的話跟第三者講」。那這篇旅文中把阿伯對我推心置腹所說的講了大半,豈不是犯了阿伯的大忌?不過或許不用想這麼多,阿伯只是把我當作一個外來客(本來就是)聊了一些無傷大雅的話,我將之記述供對南馬古道有興趣的人參考罷了。阿伯真的太久沒有遇到能夠跟他對話的人開槓了。

 Google Earth


(南馬古道全程形勢圖)


(添壽營位置的預測)


(從最後柳丁園越嶺或下切溪谷?原來是遇到了馬斗欄大峭壁)

參考資料:
  1. 《臺南學》電子報第139期〔學術文摘〕古道-大內區南馬古道
  2. 大內高手 - 南馬古道記 by 阿竹 2006/12/1
  3. 南馬古道又一章(南勢坑-馬斗欄) - 烏山頭水庫左岸的秘境 by 阿竹 2006/12/8
  4. 南瀛–南馬古道 by dinohsu 2009/6/4
  5. 大內 燒灰山+南馬古道(上) by sam870512 2012/10/13
  6. 楠西 大文山+南馬古道(下) by sam870512 2012/10/13
  7. 南馬古道(全段)台南大內航跡 by 市長 2023/11/19

本文日期:2023.11.24 | 台南行腳 | 相簿 | 足跡(gpx)

南馬古道落差里程圖


大內南馬古道路線圖(底圖:經建三版地形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