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枕頭山雲海全景版)

2023年是對南瀛古道探索火力全開的一年,雖然大多未竟全功(地形變遷,路徑與歷史地圖對不起來,或是路徑已荒廢);於是有些古道意思到了,就也暫時不需要努力了(或許就是再看有沒有機緣)。但像是三月的麒麟尾古道探索完成度不到1/3的(主要只走到麒麟尾土地公廟),不能算畢其功。而古道如何從麒麟尾往東南到半崎仔、麒麟尾往西北下到大仙寺、原來的麒麟尾庄究竟座落何處?都還有待考證。還有一些日治地圖上所畫的支線,如麒麟尾-半崎仔中間就有叉路往南經過關子嶺岩場再分岔出今日的172乙,以及半崎仔往東出關子嶺溫泉區,也值得再多走幾次全面探索,以免留下缺憾。幸好這一帶有當地文教協會已先行做了許多探勘工作,半崎仔如何到麒麟尾的路線也有熱心山友提供航跡,所以歲末年終就想再對麒麟尾古道未探索路段來個清查也算(對自己)有個交代。

此次規劃由半崎仔福德祠附近往西北方上到麒麟尾方向(算是越嶺-越過麒麟的背脊),沿著石山步道到麒麟尾土地公廟,循廟前下方的岔路往半嶺出172乙大路往大仙寺。原路折返至半崎仔,若還有餘裕,則走熱心山友提供航跡往東向至關子嶺溫泉區上方。

車行172乙過大仙寺後開始上坡,山路起霧,來到碧雲寺之後又晴朗了。至枕頭山岔路口(雲萊山莊景觀咖啡)瞥見雲海大景,但繼續往前開,進入雲霧中;來到南寮椪柑路口,又是晴朗。本來應該在此往半崎仔,但想到雲海大景錯過可惜,於是又回轉,上枕頭山道路,車停在往關子嶺岩場岔路口,步行一會就有東方完全無遮的無敵展望,大凍山系浮在雲海之上,雲霧的最高處海拔約400公尺,關子嶺溫泉區所在的台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


(半崎仔-麒麟尾路標,石階蔓草所遮蔽的上方本應是民宅的門口)

台南最高峰-大凍山很好辨認,問題是山系往北方延伸的山頭皆不識。回來研究一下地圖,大凍山左邊第一座突出的山頭應該是九龍山,續往北經過兩、三座山頭之後再度高起來的應該是凍子頂山(二等三角點),稜線再往北直至快沒入雲海之前的山頭,想必是分水嶺山。至於大凍山系北方後面的稜線也只能亂猜一通,姑且猜是頭凍山,而最後方延綿山稜是阿里山山脈的隙頂山、二延平山。所以如果現在有在二延平步道上的人,我們看的是同一片雲海呢。

拍夠雲海大滿足後,再度驅車回到南寮椪柑路口。根據資料此處原有一顆鑛物課第九九四号基石(遺失),座標位置在路中間三角地帶的左上前緣;不過三角地帶早就經過大整地立了指向地標,現在還想在此看到基石無異癡人說夢,但還是下車繞了一下再驅車進入半崎仔。約莫一公里在土地公廟前停車。

土地公廟旁有水泥小徑可走上沿著山坡參差錯落的房舍;往上走再接石級,屋舍越是古老,像是日式屋瓦與竹管厝,但此時的山城寂靜無人,也無貓狗。來到最上層後應該無路了,退回土地公廟。根據市井小民圖資(文章連結),他曾經從土地公廟後方往上探索了一小段還是折返。

根據市井小民的朋友提供的航跡(2021.12.11)則是在路底開路迂迴上到麒麟背上,我決定參考他的航跡上山。從土地公廟啟程沿著道路走經一處雜草叢生的石階瞥見文教協會所設的半崎仔路牌倒在草堆。繞過最後民宅的後方,再度看到協會所立的另一根路牌指向沒有路徑的邊坡,意思就是要開始硬上了。

踏過山坡亂草往上切,看到左方有疑似水塔,趨前一看果然是。而水塔上方的山坡有對登山客來說是寬敞無甚多雜物的康莊山徑。我先前就有發現熱心山友提供的航跡迂迴上背脊與我上次探勘麒麟尾古道在稜線上發現的疑似下山徑(凹谷)明顯不同,而古道則是走凹谷,也就是與水塔往上的路徑相同。再往上走一會就可看到水管,也就是這是一條直上麒麟背脊的水管路,順著水管往上行,不虞迷途,也應該不會太難走。最後接到上次探勘所見的疑似下山徑,我的直覺果然是對的。所以終究我還是走出自己的路,沒有循熱心山友提供的航跡。

(半崎仔後山水管路的耶穌光)

這一條上坡水管路竟然要算是我此行所走過的山徑中最好走的一段(農路不算),沿途經過一處黃蝶飛舞的芋谷,附近看見排遺(山羌?),有大竹欉下有坑洞似乎本是湧泉取水之處。走著走著前方有道光束射穿林間,再走近,多道光束從樹梢上方灑下來,映在多面蛛網之上,光束中隱隱有亮度變化,彷彿是光線在浮動,但應該是霧氣飄過,真是奇幻的景象。

上到稜線後,此處有拉繩為紀。上回探勘時越過稜線從樹林間硬闖出石山步道,這回改循窄稜往東北方行(往鏡壁山方向),以為很快就會接到路況較佳的石山步道,但實際走來都無徑可循,硬翻過亂草堆來到一處竹林較空闊處。這時我以為來到石山步道與「岩場-鏡壁山」的四岔路口,但如果沒有參考前人的航跡檔,光看紛亂的現況是什麼都不像。主要是周遭的草長了,就算有路徑也被湮沒。強行往西通過往石山步道,山徑上的石灰岩塊漸現蹤跡,路徑出來了。路旁邊還有一條水管,某段接口有破洞正在往步道噴水。代表的意義是水管還有作用;且此處已是白水溪上游,但水源地在哪裡?

經過協會所立的叉路口路牌(上坡岔路可通往關子嶺岩場,但路跡不甚清楚),又走了一小段山腰路,來到一處路彎右側有突出小丘處,地圖上標註為「麒麟尾」,猜想此處就是廢庄所在。有了這個念頭後,就發現路彎處有石頭駁坎,駁坎上方有平台,似乎還有更上層,而水管從其中穿過。至於對面的右側小丘,上次有想要探但直接路過,這回就老實不客氣直接右轉進入;深入後發現其間叉路還蠻多的,比較特殊的是會經過一處巨岩,還有像是燒金紙的鐵桶

再取另一條上丘岔路可以通到崖邊,從樹梢縫隙間看見下方白水溪崩塌的光禿峭壁,靠得這麼近不禁有點腳軟。這處大凹谷據說是日本時代開通麒麟隧道驚動麒麟所導致,也因為當時崩塌不斷,導致麒麟尾庄遷村廢庄(參考《南瀛古道誌》)。在剛才的路彎處還可以看到一條從凹谷切過來的深溝(地塹),這處突出小丘會不會有朝一日也就這麼斷掉?我還在這處小丘發現一處駁坎,顯見這處小丘所在曾經也有墾殖遺跡,小丘所在會不會真的就是昔日的麒麟尾庄呢?

(路彎突出丘發現駁坎)

探索完路彎小丘,續走至麒麟尾土地公廟,休息,吃午餐,將手機充電。這時有輛發財車從下方的農路(我以為會通往半嶺的古道)開上來往左側的石灰岩路下山了。這時我還以為這輛發財車理當是從半嶺開上來,所以日治地圖上所畫的古道全線暢通。但這其實是誤解,等我吃飽電充足,實際走往那條路去探,原來那一帶是柑橘類果園,另一區種香蕉。除了果園農寮與水池外,我在那一帶的眾多農路繞來繞去,就是尋無可以通往半嶺的路,而且地圖上的古道,跟這些農路都有點距離。

後來我以為在凸出小丘下方(看地圖判斷是在下方)往東行可以回到來時路-石山步道,但這也是誤解,因為前頭有崩谷橫斷根本無法通過;最後來到離先前在小丘亂繞看到的金爐叉路頗近,於是從竹林上攻無路硬切,但沒有接到金爐岔路,惟靠著離線地形圖與自己航跡的幫助,我還是又回到有駁坎的路彎小丘上。這次亂走還不算此行最狼狽,算是探索往半嶺之路的第一次殘念。

走回麒麟尾土地公廟,續行石灰岩路下山想找找看沿途有無往右的叉路。看地圖就知道越往下走,離古地圖上的古道路線越偏越遠,不過還是被我看到一條右岔路,一開始還能在雜林中走,然後往山腰橫走了一會,又下了一會坡,總之試圖往古道路線靠近,但是雜木林越來越難走。不能把手機電力浪費在這個地方,歷史悠久的行動電源也在剛才的土地公廟同時對兩支手機充電後急速掉電,而且我今日帶的是7年多前的舊機(電池容量早就不太行),稍微操作App隨時就有自己Shutdown的可能。你一定想問我為何在這麼重要的古道探索卻帶舊機?總之這是探索往半嶺之路的再度殘念。

不過還沒到放棄的時候,我又退回到麒麟尾土地公廟,從下方農路的中途,循古地圖上的古道路線找到一個疑似路口,下切,不久就遇到雜木林,然後我又退回了。這是探索往半嶺之路的第三度殘念。但如果比對Google Earth古地圖就會發現,或許這是最接近古道的一次,172乙上半嶺附近的古道入口應該就是如此這般,雖然我這是比對地圖與衛星的事後諸葛。

(枕頭山腳下的珙榮石灰工廠)

在麒麟尾土地公廟三度找不到下往半嶺的路後,要沿著石山步道原路退回半崎仔,來到本來以為竹林有四叉徑的地方,想循著熱心山友提供的航跡(而非水管路)迂迴繞回半崎仔,但竟然發現這一帶被荒煙蔓草覆蓋且石灰岩地形凹穴溶洞錯綜複雜,根本毫無路跡,而且很容易被樹藤與樹枝絆住而動彈不得。山友的航跡在這一段其實跟我多年前從鏡壁山過來的路線重疊,但在這裡卻完全看不到有符合這段航跡的山徑,也就是十四年前的台南行腳134-關子嶺步道鏡壁山至枕頭山-再勘東山鄉、白河鎮登山步道整治計畫可以正式宣告路線作廢。

看GPS其實我已經非常接近當年的竹椅,以及熱心提供航跡的山友上來的地方,但是我的手機已然Shutdown,加上剛才我從竹林四叉徑(其實應該只是三叉)是踏草踩枝開路過來,我沒有把握在沒有手機App的情況下可以從現在的窘境脫困,只得趕快憑記憶原路退回竹林空地。於是徒勞無功平白沾了一身泥沙枯葉與招惹了一群黑螞蟻。

循水管路回到半崎仔土地公廟。有老先生與老太太各一,好像是特地來燒金的。驅車離開,至於半崎仔往關嶺的路有店仔口文教協會走過多次,我開車經過時有看到入口了…。

接下來我想回到山下的巖腳(大仙寺附近),今早開車路過時有看到碩果僅存的兩三間石灰工廠,以及一處燒窯基地,趁現在還有時間就去探看紀錄一下。開車下山停車在志昌工廠前,原來我早上看到的是「枕頭山腳ㄟ灰窯」地景園區,在2022.8.20揭幕:關子嶺打卡新亮點 「枕頭山腳ㄟ灰窯」地景園區揭幕,也是由店仔口文教協會主導營造。根據圖示說明:

日治時期農業台灣的政策下,南部一直是製糖的重鎮。而製糖過程中,除了會利用石灰來過濾甘蔗汁中的雜質外,粗糖的脫色、精白也需要用到它。石灰原本是從日本運送來台,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海運受阻,日本才派專家到台灣尋找適合的石灰石,枕頭山便是其中之一。1923年開礦,設置流籠、五分車等運輸工具,鼎盛時期曾開設石灰工廠、相關從業人口約3、4千人,石灰產量全台第一,仙草「小」鎮之華不可言喻。1991年,民眾環保意識高漲,政府下令禁止採礦,如今僅有和興、志昌、珙榮三家業者碩果僅存,但石灰產業文化默默創造台灣經濟榮光,就如同枕頭山「三條白線」的共同記憶,值得我們一起守護。

於是乎我們可在1924日治陸地測量部地形圖看到流籠纜線的圖示從手押台車線(和興石灰廠附近)拉到枕頭山頂,而半崎仔也曾經有顆鑛物課第九九四号基石,從志昌兩間珙榮工廠之間也可以遙望現有許多電台的枕頭山頂,在1954地形圖上也能看到烏樹林糖廠營運的仙草埔線-原石運輸線(參考《南瀛鐵道誌》),這樣都對得起來了,因為都跟石灰的採礦有關。現在志昌工廠前還可以看見白花花的…石灰與老舊的卡車(有成為古物的可能)。

(半嶺聚落)

探完枕頭山腳下的石灰窯,我還是沒放棄想打通半嶺-麒麟尾古道的念頭,於是跟著歷史地圖的古道出口(172乙大路上),來到半嶺公車站牌附近停車。此處有個路彎,路彎有小路可以向上又進入一道山坳,中有日式屋瓦的聚落,那就是半嶺。根據《南瀛古道誌》在麒麟尾庄廢庄後,有部分居民遷到十七戶,還有部分遷到半嶺。其實遷到半嶺蠻合理的,因為看地圖,半嶺就在麒麟尾庄的下方而已,也是麒麟尾庄下到店仔口(白河舊名)的古道中途點。

只是我以為舊手機已經自動關機了,沒想到它還開著,而WaytogoApp還在持續紀錄航跡,但我一路上因此沒有打點。從這條小路上山,繞過一個彎,此處有間紅磚廢屋,而半嶺的聚落還要再往裡面走的山丘之間的山坳裡,一律都是黑瓦的竹管厝,大概有兩三排十來間。此間似乎盛行養蜂,幾乎每個家戶屋簷下都有懸掛給蜜蜂居住的木筒巢。有一座像是農機停車棚旁有座小廟,趨前一看應是土地公廟。

路邊坡多種蔬菜瓜果。前頭迎面走來一位老者。趨前用台語向其探詢此路是否是日本時代上枕頭山的路?老者耳朵重聽,但溝通一會還是聽懂我的問題。根據老者的說法,這條水泥路是近年才控的,目的是要上山去採筍,至於日本時代要上枕頭山則是半山腰(172線3.8K)大卡車走的石頭路。這個說法雖然與《南瀛古道誌》一致,但卻跟我手機中的1924日治陸地測量部地形圖不同。至於半嶺聚落這條水泥路再過數百公尺就沒有了,之後是一般土路,算是採筍路。

不過我對於這條水泥路仍有興趣,告別長者後,繼續前行。路的右側多是蕉園,有一座竹橋可以過到另一邊,看來仍像是採筍路。至於路左側竹林邊緣鄰近白水溪另一道崩谷。往上走了大概兩、三百公尺後水泥路就鋪到這裡,前行的土路就開始上坡了。由於以為WaytogoApp沒在記錄,走也是白走,於是退回。後來研究地圖發現其實已經離早先的麒麟尾土地公廟周邊亂走其中一處岔路不遠了(大概60公尺),但之間的等高線也很密集(大約也是60公尺),也就是應該是急陡坡,但值得嘗試打通。

然而繼續研究衛星空照圖卻發現在半嶺的右側好像還有一條路,這條路的上方盡頭離麒麟尾土地公廟更近,而且此路的走向與日治地圖古道高度吻合,而其下方出口(172乙)如同剛剛在第三次探索所提到的,如此這般應該就是了;而且大路對面的水泥護欄也有開口,讓人不禁聯想是否是古道下山徑?

意外發現的這條路線,其越過山丘的走向在歷史地圖與衛星空照圖兩者有高度吻合,但半嶺耆老與南瀛古道一書卻都沒有提到此路?不管如何,這條路線的上方盡頭看來還沒能接到麒麟尾土地公廟,有可能還是得硬切上去(地形圖上畫的像溪溝),或從左側越過山坡接到果園。留待有心人參考並繼續探索了。

Google Earth

(半崎仔 – 麒麟尾)

(白水溪源頭麒麟尾庄舊址猜測-朝東北看)

(白水溪源頭麒麟尾庄舊址猜測-朝西北看)

(半嶺-麒麟尾諸多路徑猜測)

(半嶺-麒麟尾諸多路徑猜測-近麒麟尾端)

本文日期:2023.12.29 | 台南行腳 | 相簿 | 足跡(gpx)

(半崎仔-麒麟尾落差里程圖)


半崎仔-麒麟尾-半嶺探索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