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會去圖書館借這本書來看,是因為8月初借了恩田陸的夜間遠足,書末有位日本的書評提到幾本雖然沒有得到類似直木獎等大獎的青睞,但卻注定一出版就會是名作,不會隨著時光流逝而減少書的魅力,除了夜間遠足之外,還有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挪威的森林,吉本芭娜娜的廚房,高見廣村的大逃殺,橫山秀夫的半自白,還有就是這本中川雅也的「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我把這些書都借回來了(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挪威的森林是早已經看過),雖然目前只讀了夜間遠足與東京鐵塔,但已感覺這位書評推薦這些書的基準在於情感的描述是否夠深刻。東京鐵塔這本類似作者半自傳的書,主要描寫就是母子的情感。
由於作者在書中自述的前半段荒唐的人生歷練,反而能淬鍊出許多對人生的感觸,因此書裡面也多有這類屬於作者自己人生感悟的佳句。
書的後半部著重在一個兒子照顧癌末病重的老媽的心路歷程,讓有同樣經歷的照顧者心有戚戚焉。尤其是在救與不救的抉擇中,做兒子一向只有一個選擇:只要還有一絲絲機會,當然還是要救。就像書中描述的,打麻將要胡牌,就要賭胡一把大的,雖然知道機率非常低,但只要還有機會,就不應該放棄。一直到快走到盡頭,再度印證熱力學第二定律-生老病死的不可逆,才會覺悟,或許好好地跟世界告別也是一種選項。我們應該都很難忘記,看著血壓越來越低,醫生告訴你說強心針、升壓劑只是徒勞的那種絕望。於是在最後的那幾天,我們才能漸漸能接受即將離別的事實,心情反而相對平靜。
看了這本書,兒子又會想起媽媽,因為天底下只有媽媽會無私地照顧兒女。不過書裡面還是有提到爸爸的角色。當了爸爸之後,才會理解,爸爸對於兒子是一種自持身分的關注,跟媽媽的無私的愛有著鮮明的對比。所以書名副標才會是「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但也許換成媽媽對女兒,爸爸對女兒,自持身分的關注與無私的愛就會對調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