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行腳
(北回自行車道對面的新進街172巷施工中,對面可見台泥散裝站)
上個月完成縱貫北幹線嘉義段之後,覺得應該先把嘉義的嘉油鐵馬道與道將圳先踏訪一遭,再來思考雲林境內的濁幹線。因為不論是古道、水道、鐵道都是前人為了生活刻劃在大地的印記,值得後人細細去探索、紀錄,並加以理解、品味。既然吾人已將人文探索足跡邁入嘉義地界,那嘉義專屬的嘉油鐵馬道(鐵道)與道將圳(水道)自然不能輕易跳過。
嘉油鐵馬道與道將圳大部分路線並非在嘉義市中心,而是在南邊,而且正好可以接在一起,路線規劃得好的話,可以水上車站為起迄點形成一個8字形。因為嘉油鐵馬道的起點就在位於水上鄉的北回歸線車站附近,而終點位於原中油嘉義溶劑廠,附近有道將圳流過。
先來了解嘉油鐵馬道與道將圳,為何正好可以做以上的路線規劃:
根據維基百科-嘉油鐵馬道:「原為中油嘉義溶劑廠支線,…從北回歸線車站向北分歧而出,平行於縱貫線鐵路之東側北行,後向東進入市區,穿越世賢路,終止於嘉義中油煉製研究所(地方稱溶劑廠)。」
再根據嘉義旅遊網「嘉義化學工場」歷史小百科:「嘉義化學工場於日治昭和13年由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創立,以蕃薯簽做原料,製造生產丁醇、丙醇、乙醇,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發酵式丁醇專業工廠,昭和17年闢築專用鐵道與縱貫鐵路連接 。利用丁醇製造異辛烷,可做為航空汽油之用,二戰時,嘉義化學工場成為日本重要的秘密燃料基地,其生產的溶劑,經由專用鐵道載往縱貫鐵道轉運至高雄港,裝船轉送到日本。」可知嘉油鐵馬道本是中油專用鐵路貨運支線。衍生思考,台灣曾經存在的貨運鐵道還有哪些呢?糖、鹽、礦業(石灰、油、煤…)、林業…。
(嘉油鐵馬道鴿溪寮站)
至於道將圳,根據維基百科-道將圳:「道將圳係由「道爺圳」與「將軍圳」兩條主要圳道合併而成,各取一字故名。是清治時期最早開鑿,長度僅次於八堡圳的大型水利工程。…有一說法是將軍圳係於清康熙二十六年施琅引八掌溪水而興築的水利工程,後地方士紳重修,因感念施琅首建水圳之恩,遂命名為將軍圳。另一說法是道爺圳與將軍圳都是康熙五十四年周鍾瑄(周鍾瑄事蹟參嘉義城隍廟尋周鍾瑄也及古蹟巡禮)捐穀、發倉粟借莊民合築的陂圳。…道將圳水源來自八掌溪,攔水壩設於忠義橋下游約400公尺處。引水口位於攔水壩北側,主幹線流經嘉義市芳草里、芳安里、頂寮里、安寮里、美源里、光路里、福民里、車店裡、湖內里,再流經嘉義縣水上鄉下寮村、粗溪村、大堀村至大崙村止」
從以上嘉油鐵馬道與道將圳的介紹,可知兩者正好於嘉義市西區美源里、水上鄉下寮村(紅瓦厝站附近)交會,而道將圳會在水上車站北邊一點穿過縱貫鐵道。所以路線規劃上可以從水上車站開始騎,接北回自行道、嘉油鐵馬道到終點美源里後轉興安街往東南方向到軍輝橋上八掌溪堤防,直到彌陀映月吊橋前尋訪道將圳取水口的攔水壩。以彌陀映月吊橋為折返點。
之後順著道將圳往其下游走又回到美源里,但改取西北方往嘉義大學新民校區旁的民生公園,嘉義市政府在嘉義大學新民校區北側與重慶路規劃了道將圳的綠帶公園。過了世賢路後,綠帶結束,續行重慶一街往南,這時會脫離道將圳,在紅瓦厝站再與嘉油鐵馬道交會。續往南接到新民路(163縣道),再往西南方向騎,可以接到昔日糖鐵原料線-柳子林線,現已規劃為大柳林自行車道,回到水上車站,或是南靖車站。從南靖車站往水上進入嘉義市路線乃參考楊大哥的建議,感謝。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
搭火車從台南北上至水上,時間超過一小時。水上車站小小的,廁所設在月台邊。借了Youbike,出發,時間是10:13。來到縱貫公路,地上不時有31號的自行車道標示。不知何意的東西,上網查就是。原來這是交通部觀光署設計的16條多元自行車路線之一,31號指的是「雲嘉南濱海線-嘉義糖鐵.夕鹽段」,從南靖經水上到嘉義市是走縱貫線,難怪我先前在南靖糖廠與縱貫線路口有看到嘉義糖鐵路標。
在嘉42-1右轉,想要取北回自行車道,但過了平交道後,看到右側在大興土木,就是嘉義市區鐵路高架化工程。左側有北回自行車道石碑,但入口被鐵絲網封閉,同樣也是高架化工程。根據工程範圍示意圖,平交道右側新進街172巷的施工段所進行的是嘉義(水上)車輛基地。其後方有兩座高大的圓柱塔-台泥散裝站,透過Google 街景服務,可見曾有分歧鐵道進入散裝站。但為何這裡會有大型的台泥散裝站?(根據經建版地形圖,此處有工業區標示)至於左側封閉的北回自行車道入口,施工標的應是即將復站的北回歸線站。根據1950地形圖,當時的溶劑廠支線終點在嘉42-1,也就是柳林平交道附近。
雖然北回自行車道入口封閉,但還是依著旁邊平行的道路往東北騎,遇到有戶外遊戲區的太空教育館。雖然是平日,仍略親子前來活動。過了太空教育館後,左邊的自行車道可以騎了,但我錯過騎過去的機會,直到遇到嘉42。路對面是嘉油鐵馬道的鴿溪寮站,但圍起來不能進。工人說正在把鋪面由木材換成石磚,大概十月底會完工。我問不出施工路段有多長,聽他的意思是整條都在施工。可是我今日就是專程來騎嘉油鐵馬道…。
先不做理會,往回補騎北回自行車道,而且要先到縱貫鐵道西側的北回歸線標去看看。自行車道上的鐵軌都還被保留下來。在看得到右邊有太陽塔的地方,地上有北回歸線的圖騰標誌。我正在從溫帶氣候區跨越到熱帶氣候區。
(嘉油鐵馬道的鳴)
由嘉42-1過柳林平交道到縱貫道,往北騎,接近太陽塔前,會看到路邊有「您即將穿越北回歸線」。北回歸線標公園,本來應該也是個科學教育公園,不過現在的太陽塔應該是蚊子館。我到訪的時候園區空空蕩蕩。不過此處仍復刻了日治時期的四座北回歸線標,加上戰後靠路邊的塔,以及太陽塔,園方宣稱總共有六代北回歸線標。在太陽塔下方圓形廣場分別介紹了六代北回歸線標的年代與建造歷史。第一代北回歸線標可以溯及明治41年縱貫鐵道全線通車。印象中第三代好像是昭和當太子由台灣時,為之重修。風向計箭頭方向永遠指著西方,也就是北回歸線的走向。園區北邊停車場出口附近有琉璃世界藥師壇城-第十六尊觀世音菩薩像。
離開北回歸線標誌公園,又回到嘉油鐵馬道鴿溪寮站。既然無望騎鐵馬道,便決定從貼近鐵馬道的外圍巷弄來模擬。就這樣往東騎,繞個半圈,這回遇到的是道將圳站。這麼快就接近道將圳,有點意外。對照地圖,續往北騎,再右彎(應該是重慶二街),再騎了一會,果然遇到水量還算豐沛且順暢的道將圳,南邊兩岸是香蕉園。續往前騎在重慶一街轉角有間全家,在此歇息吃午餐。
吃完便利商店餐盒後,往南續騎,遇到嘉油鐵馬道的紅瓦厝站。往西的部分還用鐵籬圍住,但往東的部分已經開放通行了,於是在此正式騎上嘉油鐵馬道。這條鐵馬道的兩邊綠蔭都比較高了,鐵軌區在中間有一塊區域稍微隆起,先前工作人員說的改鋪石塊應該就是指隆起的部分吧。鐵馬道的北邊下方鄰接田野的中間地帶有積水形成濕地,野薑花已經開了。另外鐵道旁邊常見的石柱圍欄,也意外地創造了農場氛圍。
(彌陀映月吊橋上看道將圳取水口)
來到重慶三街,此處又有水圳,Google地圖上稱「將軍支線」。看其走向,應是在北邊的重慶路南京路口的道將圳幹線分出來的。從名稱來看,這條「將軍支線」是否為清朝時期將軍圳的一部分?續騎,左側有涼亭,內有嘉義市長領騎嘉油鐵馬道的大幅相片。過南京路站(有公廁),進入光路里。有光路里說明牌示,根據里名沿革:「光路里舊稱『下路頭』,地名含意為『嘉義城往府城南下通路的起點』,早期主要居民為清嘉慶年間賴姓先民由中國福建省漳州府移民定居,後來漸漸有外地人遷入。二戰後改稱光路里,里名由來係因里內主要聚落為下路頭,乃取『光明的下路頭』的含意。」這一區看起來整潔清爽,也沒有市區的擁擠,會不會是因為鄰近八掌溪的關係,屬於新興的重劃區?
在新民路口,有Youbike可借,亦有嘉油鐵馬道的由來與介紹。騎經住宅區後方,左側路邊有「鳴」號誌。自從看過別人介紹糖鐵左鎮車站後,我開始會特別留心這類斑駁生鏽的鐵道號誌,因為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鐵道遺跡。經過民生南路站,民生南路在台灣堡圖(1904)是一條通往白河的大道,若略懂台灣近代史料可知這條大路…傳教士宣教走過、傳教士被欺凌後到諸羅城告官走過、官兵追強盜走過、強盜反過來砍死官兵也走過,斑斑歷史血淚,本文…略過不表。
過了世賢路站,進到美源里。美源驛站是嘉油鐵馬道的終點。此處有平交道,碎石子路面中間還有鐵軌進到後方的鐵門廠區,目前是嘉義市柴油動力計排煙檢測站。從大門往內看,裡頭還有兩個平交道號誌,鐵道隱沒在香蕉樹下的草叢中續往東北方的中油溶劑廠而去。根據美源里的沿革:「主要聚落為新庄,新庄居民大都為羅美源派下的子孫,為了紀念祖先,故命名為『美源里』。」路口處可看到道將圳,另一邊則有分水閘門。我本來以為「美源」指的是此處有道將圳流過。
(八掌溪義渡碑、義民塔與文武員弁義士義民兵民人等神位)
結束嘉油鐵馬道,接下來要溯源道將圳。道將圳的取水口在彌陀禪寺附近忠義橋下方的八掌溪下游約兩百公尺處。從美源里循興安街(嘉12)快速溜往(因為下坡,騎得飛快)八掌溪畔堤防的軍輝橋,這一帶堤防下(吳鳳南路547巷)初夏以黃花風鈴木聞名,但秋初來只能先預覽一下白花搖曳的甜根子草。地圖上堤防靠溪畔有一條步道,但實際走下去,草已有點長,且為泥土面,不利騎腳踏車。
續騎在堤防上,眺望八掌溪風光。堤防帶狀步道規劃為「八掌溪魅力河段」,設有多處說明牌與歌詠八掌溪的詩,也有道將圳取水口的說明。沿著堤岸往東騎,橫跨八掌溪的彌陀映月吊橋越來越近,接下來攔河堰出現了,河水從攔河堰斜坡往下傾洩,下方有水泥築牆圍成一區區,但看不出用意。堤下防汛道路騎到底後,有只容自行車通過的鐵柵欄圍住,右前方步上階梯,有一座涼亭,用以飽覽攔河堰風光。
由於攔河堰抬高水位的作用,八掌溪在攔河堰前流速較緩,河水往旁邊擴展形成一廣潭(白努利定律?)。右岸的區域被導入為道將圳取水口,並設有放水閘門調節水量壓力。從涼亭旁邊小徑可以走上宣信街。在左側可以看到道將圳的出水口,這裡就是道將圳的源頭了。在涼亭邊展望攔河堰前廣潭與水門,自然地心中念天地之悠悠一番,但就不獨愴然而淚下了。水圳右側有一條小路,等我繞完一圈彌陀映月吊橋後就來順流而下。
彌陀映月吊橋是橫跨嘉義縣市的單塔斜張景觀橋,吊橋地索在嘉義市這一側的「綠映水漾公園」。我先騎單車繞行公園一圈,在北邊看到垃圾車集結,以為這公園以前可能是垃圾掩埋場後來綠化美化。但從歷史地圖細看,這一帶原本是彌陀禪寺後方的墳墓區。
(宣信街口福安宮)
騎出到彌陀路,往右迴轉,一路溜到彌陀禪寺,要再來尋八掌溪義渡碑。將近二十年前曾經來過一次,但這回就忘了義渡碑在哪兒。山門前有嘉義八景之彌陀晨鐘碑,山門內還有彌陀寺記石碑。走入山門到西側,廁所上方的綠地,應該是寺方的寶塔。往山門處走回,山門的旁邊有一高大的橋墩,經建版地圖上註明為「義渡吊橋」(日治時期所建)。後方的忠義橋下的八掌溪水,看起來像是河道最窄之處。在1966地形圖仍然只見「義渡吊橋」,那時候還沒有忠義橋。
八掌溪義渡碑其實在剛轉進來的右方小丘上,可能是一旁正在施工,讓我直覺避過。八掌溪義渡碑的基座四面現在刻了日治時期重修鐵線橋的官方單位。根據維基百科-八獎溪義渡:「康熙年間在諸羅山以南共有五個渡口,八獎溪渡口是最東的一個,與最西邊的水堀頭渡口同為兩大要津。道光年間八獎溪渡口改為義渡,直到日治大正年間興建吊橋後才被取代…」義渡碑旁另有一座日治時期興建的義民塔,後方還有一塊「文武員弁義士義民兵民人等神位」。義民塔和此碑都跟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有關。嗯,明天是農曆七月十五喔…,從義渡碑小丘往南方看向八掌溪,又有吊橋遺跡,左有忠義橋,山明水秀,風光明媚,身心靈盡得安息…。
出彌陀禪寺後過忠義橋南下,在忠義橋上還是眺望了一會彌陀映月吊橋與彌陀禪寺周邊的水岸風光。過橋後馬上右轉堤岸步道,來到彌陀映月吊橋南口。慢慢行過吊橋,往上游看是甜根子草與對面的彌陀禪寺,往下游看是八掌溪攔河堰與道將圳取水口。與自然人文為友者,走到哪裡都能靜觀自得,也情願享受孤獨。
(世賢路福德宮)
過彌陀映月吊橋,回到道將圳水門出水口處,順流而下,來到宣信街口。路口斜對面有間土地公廟-福安宮。以我在曹公圳探訪的經驗,大抵在水圳沿線都會有把水土地公(把水限制在水圳內,避免流到村莊為患)。此處福安宮的作用是否也是如此?
順著水圳邊道路來到下一個路口,宣信街23巷與立仁路口,時間是下午兩點出頭,附近有小七,也可停Youbike,正是可以還車歇息盥洗喝涼水順便研究路線的地方。不過我研究路線時沒把Google地圖放到足夠大,以至於沒看到附近竟然有座道爺圳糯米橋。
此地地名為草地尾,現為芳草里。我既然都沿著道將圳溝走,為何會錯過這座立有說明牌示的古橋?原來是這座橋是在主幹線的稍北邊一點(宣信街過了27巷再一點點),這邊還有一條比較窄的圳溝,從Google街景服務可預覽。從1950地形圖來觀察,當時道將圳的取水口比現在更靠東邊,位於彌陀禪寺與今映月大橋之間,比較靠近彌陀禪寺;好像有兩個取水口、兩條平行水道,而且反而是上方那條標示著「道將圳」。自行猜測這就像曹公圳一樣,清朝的舊圳和日治時期的新圳各自有不同入水口。這兩條平行水圳流到芳草里一帶,宣信街上的道爺圳糯米橋就在上方那一條圳溝上。這兩條圳溝後來在頂角子寮(吳鳳南路與世賢路四段路口)交會了。附近也有一座福德宮。
喝過涼水,離開小七,借了Youbike續騎信興街76巷,右側就是道將圳圳道。這一帶的住家有的自行做了一道跨越圳溝的橋,讓後門可以出到巷子。經過南興公園,出到吳鳳南路,跨越道將圳的稱「頂角橋」。剛才有說過這一帶舊稱「頂角子寮」。續騎過世賢路四段,就是剛剛提到的福德宮處。福德宮對面的新建緣起亭兩邊鋼柱上書:「不愁今生落何處,只待回時已入夢」第二句不明瞭,回哪裡?入誰的夢?地圖上標示著道將圳北邊那一帶屬於溶劑廠範圍。另不經意發現,在觀察1989經建一版地形圖時,三十年前,從道將圳取水口到美源里的道將圳旁邊都是沒有路的,沒有信興街76巷,也沒有世賢路四段。
(新庄一街內側道將圳)
沿著世賢路四段北邊與道將圳之間的小巷騎,雖然兩邊廠房居多,但少了車馬喧囂,多了一點路旁綠意,頓時覺得清幽起來。從一段古樸小橋,過到水圳右岸,續騎,綠蔭更盛,最後出來的地方就是美源驛站後方的柴油動力計排煙檢測站。注意到此處有制水閘。道將圳在此沒入路面下。此處地名為「新庄」。看地圖,道將圳會在稍北邊的新庄一街的後面再度出現,中間隔著溶劑廠外圍道路與跨越圳溝的違建。這應該就是楊大哥所說的難以貫通道將圳的地方。不過看衛星地圖並非完全沒有解決之道。
另外在1989經建一版地形圖之前,道將圳在世賢路福德宮又分出兩道(可能是新舊圳?),主幹線直接穿過溶劑廠南邊的地方與新庄一街後方的違建處相接。我剛剛騎的路線反而是下方的支線。但在1989經建一版之後的地形圖,剛剛說的主幹線在地圖上消失了。自行猜想,有可能改從美源驛站旁邊的制水閘透過暗渠往北分水至新庄一街後側的違建處。
騎入新庄一街,試圖逼近道將圳。發現新庄一街的溶劑廠石頭圍牆與低矮街屋,略有古意。在轉彎處,看見右側小巷盡頭有竹林,轉進去看看,就是道將圳了。沿著圳道往東走到底,遇到橫跨圳溝之上的違章建築。原路退回,竹林隨風搖曳,發出沙沙聲響,這反而是道將圳最原始的一段了,雖然圳溝北側岸邊的綠意並非土堤。
回到新庄一街上續騎,經過號稱有七十年歷史的新庄紅茶,跟老闆交關一下,買了一杯古早味紅茶來嘗滋味。好奇詢問老闆以前就在此擺攤嗎?老闆回說,本來在外頭大路上擺攤,後來不給擺了,就移回來巷子內。
(民生公園道將圳平台)
騎出民生南路,對面是嘉義大學新民校區,由於在日治1950地圖上就有這間學校,所以上網查查。原來是嘉義農林學校在西元1938年由山仔頂(嘉義公園旁)遷校至此。嘉義農林就是KANO的天下嘉農。但嘉農出戰甲子園是在1931年,那時候嘉農校址還在山仔頂。
民生南路跨越道將圳之橋稱「道爺橋」。在道爺橋上往東看道將圳,右岸是雜草叢生模樣。至於民生南路的西側這邊則處境大不同,除了已規劃為民生公園綠帶,入口處還有道將圳平台意象。循著綠帶內步道騎,沿途有公廁,有景觀橋通往嘉義大學。騎著騎著,看到一群學生在校園中前進成長長人龍,猜想是不是新生在熟悉環境?
過新民路,經過興嘉國小,對面有一興嘉橋跨越圳道,許多家長或在橋邊,或在綠蔭中等待接放學的小孩,這樣的日子已經離我有點遠,所以我現在才能悠哉悠哉騎單車遊嘉義。「穿城之水-道將圳水綠園道」沿途設有多個路線圖牌,其中有標示古井的(過了潮州二街)。騎過去一看,只是水泥環狀物,不知情者可能會當人孔蓋,或是化糞池。綠帶間的道將圳,水流和緩,兩岸有綠蔭,感覺就像是乖乖牌。
經過南京路制水閘水門。在1989經建一版地形圖之後,道將圳之水(應該是)在此分出往南到重慶三街,也就是地圖上所稱的將軍支線。但在1989年前,將軍支線的水是從世賢路四段福德宮那裏流過來的。續往西騎到世賢路三段與重慶路口,這裡也有個制水閘,看經建三版地圖,也有可能將軍支線之水是從這裡分出來的,沿著世賢路三段往東南流到重慶三街。總之這只是我純粹看地圖的不負責任猜測。至於「穿城之水-道將圳水綠園道」也在世賢路三段結束了。過了世賢路三段,重慶路變成重慶一街,右側也變成綠油油的田野。道將圳上頭也就沒有綠園道的綠蔭了。然後在一片廠房之間的重慶一街轉彎處,道將圳在重慶一街401巷之間,與重慶一街分道揚鑣了。也就是圳道旁沒有道路可以騎車。
(重慶路道將圳綠帶)
沿著重慶一街續騎往南,這時候我的計畫是循糖鐵柳子林線回水上,但沿途不斷想辦法找路逼近道將圳。回到中午用餐的全家、嘉油鐵馬道的紅瓦厝站,之後是綠油油的稻田。過了重慶六街,右側遠遠看到大大的濟公像,地圖上說是「奉天宮濟公廟」。
續往南直騎,來到嘉15-1三岔路口,看到一條小圳溝,這就是將軍支線。進入水上鄉地界。這一帶有許多廠房。續騎到底,離開依傍的水圳,往左騎到163大路。歷史地圖上此地名「崎子頭」。續騎,在全家鎮安店前取右岔的柳子林路要去看道將圳。碰到嘉42-1,右轉不久,看到了荒野中的道將圳,圳道中沒有雜物,水量還行。不過往下游看,圳道旁仍然無路可騎,循嘉42-1往南騎,直到遇到大柳林自行車道起點。一直到1989經建一版地形圖上都還能看得到這條糖鐵原料線。現在路口立有大柳林自行車道地圖與路標。這條自行車道也是楊大哥推薦的路線。我故意往東騎出到163大路看看,對面是中油加油站,糖鐵路線可續往東。不過沒看到五分車鐵軌,事實上後來往西南騎大柳林自行車道,也完全看不到鐵軌,就算是在外溪洲荒野那邊也一樣,拆得一乾二淨。
大柳林自行車道全段都鋪上水泥路面,從道路寬幅與走向大約依稀可看出昔日五分車鐵道模樣。沿途有多座涼亭,但里程牌不常出現。為了再度逼近道將圳,我又往右離開自行車道,騎到一般的鄉道。拐了一個彎,來到田間的小橋旁,遇到道將圳,此處有制水閘,稱溪州分線取水門。道將圳續往西,往縱貫鐵道旁正在施工的新進街172巷而去。
(大柳林自行車道)
我繞了路來到新進街172巷,跟路口守衛的保全說只會到前頭看看「水溝」,但保全還是不給過。算了,退回大柳林自行車道。看地圖,道將圳在水上車站北邊鑽過縱貫鐵道到另一邊的大堀尾。
回到大柳林自行車道,只騎了一小段,遇到一座小木亭,旁邊有自行車道導覽圖,但路線圖的字跡已經無法分辨。前方也沒有水泥路,所以這就是大柳林自行車道的起點(還是終點?)不管了,續直騎,遇到163大路(水上鄉中興路)。路口有不具太大意義的水上鄉自行車系統指標。
如果要回水上車站,這時我應該循163大路往西。但我決定把柳子林線完成,於是續往南騎過163大路,又騎過168大路。地圖上的糖鐵路線在前方變成一堆焦黑雜物,這是後來我從村莊社區找不到路折返才注意到的。那個社區裏頭也有一心二聖三多四維…等街名,於是我這才發現這不是我要騎的糖鐵路線啊。退回到地圖上糖鐵路線路口,既無鐵軌也無路跡,只有一片荒草地。但我會比對歷史地圖,在南邊的良都街往外溪洲方向,就又能與柳子林線交會了。於是回頭再進社區,出社區,來到外溪洲路口,往西方看,約略可看出草地上有兩道石子路痕跡,應是柳子林線鐵道舊路,只不過我不想勉強騎這段折騰自己。於是取外溪洲方向出82東西向快速道路橋下。
外溪洲橋下興建了多座運動設施,譬如槌球場,也真的有人在使用哩。如果要繼續follw柳子林線,應該是沿著82快橋下往西行接水防道路鑽過縱貫鐵道到南靖糖廠,但當時我只想趕快回到南靖車站,於是取嘉41(外林街)進外溪洲社區,經過北幹線,但是在平交道等了好一會火車通過、進出站,太靠近火車站的平交道就是有這個麻煩。回到南靖車站,下一班車還有二、三十分鐘,洗把臉、換衣服的時間是足夠了,但多到不知如何打發剩餘時間。連過到對面的南靖糖廠買冰吃都懶啊。但今天從早上騎到黃昏,五個半小時,騎了約35公里,只能說非常賣力,怎麼是懶呢?
(柳子林線路口往外溪洲)
本文日期:2025.9.5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
(落差與里程圖)
北回自行車道、嘉油鐵馬道、彌陀映月吊橋、道將圳線圖 | 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