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板陶窯鐵皮屋頂牽牛花與喵)
小孩們昨晚逛完文化路夜市後,對他們來說嘉義度假行程似乎已經結束,早上起床後便問說何時要回家。在飯店吃早餐時,我跟家人說今天預定去新港板陶窯以及北港復興鐵橋。雖然板陶窯曾經去過,不過那已經是14年前的事了,大家都沒什麼印象,倒是老婆還記得堤坊邊有大苦楝樹壁畫。吃完早餐後回到房間,孩子們採取不合作態度,躺在床上窩在棉被裡看電視,是昨天吳XX的XX玩很大的重播。老婆本來想要check out,但叫不動小孩起身,也就回去床上補眠。我則是在落地窗前用AR觀看西南方的風景,但是一直猜不出最遠方綿延的山丘是什麼,理論是那邊是西南濱海。因為有Waytogo app 可以玩,所以我也不無聊。就這樣一家人撐到10:45才終於願意起身,check out 離開飯店。

開車北上,由民雄取縣道164左轉往新港。經過新港市區,尤其是奉天宮附近塞了一會車。來到板陶窯已經快要中午12點了,天氣正熱。入園費100,有部分可以抵消費。入門後的假山流水與亭台和散雜其中的剪黏裝置藝術跟之前差不多。禮品區與DIY區也都有。但是14年前並沒有從左方一處不起眼,標著往「貓車站」的鐵梯走上去,過到另外一區。另外一區其實更大,別有洞天。14年前是沒注意到呢,還是另外一區是近幾年才新建的?

在跨越隔間的走廊上,鐵皮屋頂上有牽牛花與貓咪的剪黏,是很有創意的裝置藝術。走下樓梯來到另一區。這一區的庭園布置,有花與樹、小河與玩水的孩童、鋼琴與皮卡丘、牆壁上有像漯底山門口的當兵日記、侏儸紀公園的恐龍,各種新奇有趣的剪黏裝置讓人目不暇給,覺得值回票價。


(板陶窯喵車站小火車)

老婆和兩個兒子還在恐龍區拍照時,我已經逛到貓車站以及小火車。我覺得坐小火車過山洞應該很有趣,雖然兩個大小孩已經是國高中,應該還是很想坐吧。想招呼他們來玩,回頭才發現他們沒跟過來,而是拍完照又過回到原本的那一區。於是又過去把他們喚過來玩。一開始投完幣不會動,還是去請教剛剛才回來的另一輛小火車的乘客的爸爸。原來是屁股要先動一動讓車子前進。有道是,必須先克服靜摩擦。兩個小孩拿著手機拍小火車前的風景,這不就跟我們在一旁拍小孩坐在小火車的樣子是一樣的嗎?沒有活在當下啊。是純真小孩的話,本應單純地享受坐小火車的樂趣。

要離開板陶窯時,還有門票抵消費的部分沒有用到。老婆又對於禮品店中的小玩意沒興趣。我就拿著門票去餐廳換飲料,但正好遇到團客在用餐,服務人員忙不過來。只是買飲料也可以等個二、三十分。

離開板陶窯後,沿著159縣道往西續往北港。過北港大橋後,右轉往北港觀光大橋下的溪灘地停車。這是昨天晚上邊啃炸雞邊研究出來的。沿著溪灘地開了老遠,在漫天風沙中停好了車。走出車外,換來天氣燥熱。走出灘地來到北港觀光大橋頭,往人潮洶湧的北港老街走去。在街口經過像是一座像是隘門城樓。

雖然已經午後一點半,但是街上各家小吃店都客滿。老婆趕快選了一家有冷氣的麵店,等了一會就輪到我們用餐了。吃完午餐,走回陽光炙熱的街上,來自新竹的進香團,吹著嗩吶,正往朝天宮前進。我興致盎然地跟著進香團隨拍。


(北港朝天宮廟前大街,進喔、保庇)

到了朝天宮前廣場,鞭炮聲震天價響。放完鞭炮後,進香團進入廟裡面了。我也跟著走進參觀寺廟藝術古文物。昨晚我有針對朝天宮文物做功課,但也知道老婆和小孩可能對這些沒興趣,因此本就打算淺嚐即止。至少三川殿兩旁的螃蟹斗座、文昌殿「雙龍戲珠」石陛、正殿的「神昭海表」匾是一定要仔細端詳的。

本來是想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參觀朝天宮,不過老婆說她和大兒子入廟拜拜、出廟上廁所,就要回到附近的小七跟在裏頭等的二兒子會合(二兒子覺得又熱又吵不想踏出小七)。於是我很快地拍了三川殿兩旁的兩隻螃蟹斗座,走進正殿跟媽祖合十,看到了「神昭海表」,再到左側文昌殿看「雙龍戲珠」石陛,又不知遊走到了哪一殿看「孝子釘」。想說已經花了點時間,匆匆忙忙趕快走出廟外,只差沒連滾帶爬。兩側的龍王也無暇去區分誰是東海誰是西海了。

回到小七,問了正在熱衷玩手遊的二兒子,才知道老婆和大兒子還沒回來(可能是廁所太多人排隊要等)。那我剛剛在廟內匆匆忙忙走馬看花就顯得十分可悲(卑)了,沒出息了。等到眾人會合,果然他們都對復興鐵橋沒興趣,說是要在小七等我回來。我內心也沒有哽咽,也沒有不滿,是我自己要帶文化素養不同的人來北港的。於是甘願出小七,往右繞過朝天宮,朝北走去。


(北港朝天宮三川門螃蟹斗座)

面像朝天宮的右側有座鐘樓。朝天宮周圍有石柱圍柵,上鐫刻寄付者姓名,竟也有來自國境之南-阿猴廳的。朝天宮後側(北邊)最後一進,看起來像照牆,應該也有抵禦外侮的功能。

沿著仁和路續行往堤防方向。左側有間日式辦公廳舍,現在為北港遊客中心。後方有間已翻新的日式屋舍,趨前一看,裏頭還有好幾張榻榻米,房間紙隔門繪有山水墨畫,典雅素樸。旁邊有說明牌:「北港地政事務所舊宿舍」。辦公廳舍與宿舍經過整修後都還能保有原來的建築語彙與格調,值得細細品味。不過我現在缺少的就是那一份從容。

在河堤道路前的多岔路口,看見可以步上堤防的階梯。拾級而上,堤岸道路綠蔭還算濃密。取左(往北)行去,逐漸看到像是盔甲包覆的鐵殼魚的女兒橋。女兒橋從左側堤岸往北港溪中延伸,底下橋墩雖然跨到對岸邊緣,但上面的橋面並沒有延伸到與對岸陸地相接,也就是盡頭是觀景平台,可以看到斷掉的復興鐵橋。女兒橋的左邊端點是修齊亭。女兒橋是多層架構,橋下有閒人躺著納涼。走樓梯到上層橋面,兩旁是北港的重要景點的老照片與介紹。

走在橋面上,可以看到復興鐵橋在雲林北港段與嘉義新港段在北港溪河面上斷掉了,但重建工程在新港段往北港段施工過來,工程應該有受到上一個颱風的影響。看復興鐵橋的規模是往東延伸越過新港那邊的大苦楝樹堤防。

(北港地政事務所舊宿舍)

根據維基百科-北港溪鐵橋:「又名復興鐵橋,是座工字梁組合鋼梁與下承式鋼鈑梁橋混合型式的橋梁。原是木造,日治時期為方便運輸甘蔗至北港糖廠,由北港製糖會社於1909年開工興建北港至嘉義間北港線糖業鐵路,北港溪木造橋一併啟用,全長220公尺。1915年東洋製糖會社承接北港製糖會社之事業,1917年開辦客運業務,行駛旅客列車。1943年北港溪木橋沖毀,當時正有列車經過遂翻落溪中,造成糖鐵史上最重大傷亡。戰後,於1951年修復中斷的北港溪橋,定名為復興鐵橋,列車恢復行駛至北港。1967年北港溪整治,於鐵橋東岸興築堤防,台糖公司配合加高北港溪鐵橋並向東延建約600公尺,橋梁總長變為878公尺,為目前台糖鐵路橋梁長度最長者。1982年8月北港線客運業務停辦。1998年北港糖廠業務終止,北港線完全停駛」。

以上的描述,我們可以從觀察歷史地圖來驗證。人類與AI的差異在於綜整資料後的明辨能力(尤其是能別出心裁)。中庸有云「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這個道理。在地圖上北港溪在東邊的灣子內到西邊的北港形成連續的橫倒狀右傾S形。在右傾S形區域,反而是嘉義在北邊,雲林在南邊。糖鐵北港溪鐵橋正是穿越右傾S形的上半部。在1950的地形圖上,北港溪木橋長度大約是200公尺,恰恰好只跨過東岸約莫不到100公尺。如果以下圖觀之,大約是在女兒橋前緣那座舊橋墩所在。


(復興鐵橋與女兒橋)

我在女兒橋前緣前瞻後顧,就是想要把北港溪斷橋各段相對位置在腦海中銜接起來。除了對於東岸鐵橋重建工程與鐵道高架會轉彎外,也對於西岸鐵橋斷掉的缺口,鐵軌往溪中垂落的樣子怵目驚心。北港溪河面上閃耀著粼粼波光,一片平靜無波,也沒有多餘的漂流物,看不出曾經肆虐沿岸波濤洶湧張牙舞爪的樣子。

聽說還有一座天空之橋,但往上游看,卻沒看到。後來往復興鐵橋與西岸堤防接點行去,發現所謂天空之橋,應該是天空廊道吧。也就是在復興鐵橋西邊的鐵道,往西跨過堤防與下方河堤道路的上方,所興建的清水模高架觀景天橋。在天橋盡頭可以飽覽往西延伸出去卻馬上中斷的復興鐵橋、女兒橋以及另一邊的復興鐵橋重建工程。又是一個可「念天地之悠悠」,但日正當中不適合「獨愴然而涕下」的歷史懷古之處。可美稱為「女兒橋懷古」。據說女兒橋的設計理念,來自舊橋雖然斷掉了,但在舊地建新橋重生,彰顯傳統女性的堅強韌性。關於女兒橋的規劃設計背景概述可看這裡

現在天空廊道因為跨越堤防之故,與下方的市街地面高度應有兩層樓的高度落差。很難想像日治時期五分車鐵道過北港溪木橋到西岸後是怎麼轉成「平面」鐵道的?

忘記是在女兒橋那邊還是在天空廊道那邊可以從街區上方遠遠望見巨大的媽祖塑像。續行天空廊道往西,應該也就是循著昔日的糖鐵北港線往北港糖廠接近中。我打算在遇到中正路後右轉回轉朝天宮。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來自老婆的電話,果然他們在從從容容的冷氣小七中等了不耐煩了。自我離開他們在大太陽下踽踽獨行,也才大約過了半小時。便匆匆忙忙回說:「已經要走回去了,大約再十分鐘」。


(天空廊道跨越北港街區)

這條天空廊道比預期中要長(本來以為天空之橋只有跨越堤防與河堤道路)。跨過義民路後,與右方邊坡相鄰,下來到有草地木板階的山坡上。但隨即又開啟另一道天橋,跨越比較大條的文化路。之後在民宅邊慢慢下行(與大同路132巷平行),緩緩降低高度,開始出現五分車鐵軌,到了大同路口與平面道路相接。此處有斷垣殘柱所整理出的「糖鐵北港驛站」意象。經查1950歷史地圖,糖鐵北港車站是在下一條大路-中正路底。根據二戰時北港地圖,北港車站的股道的範圍在大同路與民主路之間,中正路底就是家樂福,所以車站在居中的中正路也很合理。尤其是沿著中正路往東行就能直直到朝天宮了,可能是當時的朝聖之路。

過了大同路,可能原本的糖鐵股道區現規劃為舊鐵道休閒區,純粹是開放空間,沒有太多的鐵道印象。轉中正路續行,經過一間嶄新的洋樓,門額「德記組」。網路上查不到資訊,略。經過文化路口,對面街角是北港教會,建築外觀看起來頗有歷史,經查設立於1911年,可追溯至甘為霖牧師至此宣教。但遷至現址卻是在戰後。

來到博愛路口前,這邊有一長排人龍。他們在排的是粳粽林。很久以前端午節老媽偶爾會買來吃,應該要冰冰的,沾甜水才好吃。想不到在北港,這也變成是一項排隊小吃。另外又觀察到北港另一項特色文化,民宅拜拜停車。在中正路街頭的民家,越靠近朝天宮越多,屋前會有老人們出來招攬停車在自家門前的生意。


(舊台灣商工北港支店)

朝天宮西北隅有一間與廟體相鄰的洋樓,經查為戲稱「番仔樓」的「舊台灣商工北港支店」。看過歷史典故,才知道為何洋樓會與媽祖宮比鄰而居。朝天宮的西南邊由於街屋擋住了午後的陽光,此處街道上的小販也有許多,有看到在賣古早味的粉粿。另外北港的喜餅店似乎很有名,有聽說台南人跑來北港訂結婚大餅的。

與老婆小孩會合後,沿著北港老街往南行去。由於將近四點,陽光已然西斜,不再直射入大街,因此我比較有散步的閒適心情,對於北港老街上的老街屋頻頻拍照留念。經過一間打鐵店,有各式鋤頭、鐵器,小朋友幫忙顧店,也是有趣。逛北港老街還能試吃到新港飴。一路逛下來,北港的名產好像是麻油與方塊酥。走走看看不無聊,很像之前在鳳山老街看老店舖、訪古廟反而隨時有新奇的感覺。但是北港這邊老店、街屋都集中在這一條街,比較熱鬧。

在一冷泡茶攤位前,老闆娘說保證好喝。我正走到口渴想喝涼的。想拿瓶烏龍茶,老闆娘推薦綠茶(她跟前一位客人也是推薦綠茶),說是這次的綠茶特別香。又說了一次,保證好喝。我於是改變心意拿了綠茶,但還是忍不住回說:「不好喝怎麼辦?」老闆娘說:「不好喝,拿來退。反正…你也不會再來了。」最後一句話還真的讓人無法反駁。

附帶一提,本來有想在走回灘地取車時,順便拐個彎偷渡去附近的北港水道頭園區參觀;還有在離開北港南返時順遊蒜頭糖廠坐五分車。不過天氣太熱,大家乏了,已無遊興都想回家,我也樂得省事。回到灘地停車場取車離開,在出口處選錯邊,開出去後又繞回來再轉19號省道南下。漫漫回家路上,打開綠茶來喝,果然有一股濃郁的花香口感(是茉莉綠茶),入喉之後餘韻久久不絕。不會去找老闆娘退錢了。


(北港老街打鐵店)

本文日期:2025.9.28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


北港朝天宮、女兒橋、復興鐵橋、天空廊道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