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前站月台)
本日下午晚點有事處理,因此從整個早上到午後兩、三點都有空,打定主意接續上禮拜只騎到新營糖廠的糖鐵國家綠道岸內段行程。在台南站坐上7:50的區間車往新營,但其實是看反了時刻表(誤看到新營到台南),8:06分那班區間快,後發先至。不過從台南站出發的好處是,雖然上車的人多,但還是勉強找得到位子可坐,而且大部分的乘客在新市站(含)就下車了,如此這般,我在火車上看了約五十分的《華麗島的冒險》內容。其中特別推薦,大鹿卓的〈野蠻人〉、坂口䙥子〈番婦羅婆的故事〉。尤其是關於霧社事件的〈番婦羅婆的故事〉,我在火車上反覆看了兩次(第一次看時心不在焉)。
《華麗島的冒險》收錄台灣在日本殖民時期,日籍作家對於台灣這塊殖民地的幻想、日常生活等所衍生出的小說創作。有評論者認為其中有些創作雖然看起來是在為殖民地人民發聲與殖民者的內在省思,但仍跳不出為殖民者開脫的本位主義。但我認為這本來就是理所當然,而且讀者也會希望從各種角度發想的創作,無須特意隱藏。就如同村上春樹所說,他只管創作,小說離開作者之後,就是讀者的事(大意如此)。
九點前在書還沒有看完時抵達新營火車站。借了Youbike,從火車站南側的新營鐵道地景公園logo處開始騎,由於上個禮拜剛才騎過,直接來到新營分歧,補拍大榕樹下的西營。續騎來到肥料倉庫前,這回注意到有座防空洞。根據圖示說明,新營糖廠區共有三座防空洞。
(環島的人與Youbike在勝利號秘境等火車)
左轉中興路,來到新營糖廠範圍,前往洋灰軌枕工場前補拍。之前看到「洋灰」兩字,以為是來自關子嶺礦石運輸轉運,後來才知是生產糖鐵所用的混凝土軟枕(參考這篇糖鐵二塊式軌枕)。於是便去翻看所拍鐵道影像中是否有出現所謂的洋灰軟枕,終於在糖鐵急水溪橋看到整塊式軟枕。這才注意到原來糖鐵用的是不是枕木,而是鋼筋混凝土軟枕。長知識了。
遠拍了洋灰軌枕工場,本來要繼續往廠前站騎去,但在糖福印刷創意館的說明圖牌停下來。根據說明所內保存了全台最完整的活版鉛字印刷機具與數萬個鉛字。這時我又想起,雲天陸橋對面的鋼索牽引機並沒有認真端詳它的說明,於是又折回去補拍。根據園方的說明:「現在的五分車站過去是秤量所,運甘蔗的台車進入廠區後,機車頭先離開,由牽引系統接手,透過馬達牽引鋼索,將甘蔗車先拖拉到地磅秤重和抽樣甘蔗,再一節一節慢慢的拖拉進製糖工場的壓榨室。」
我先前以為糖鐵國家綠道會進到糖廠內往南光中學,事實上還是循著糖廠前的軌道往西行(廠前街)。經過五分車陳列處,看到許多陳舊的運蔗平台車。之後逐漸看到廠前站的天橋(其實是調配室)與月台。廠前站至今保存完整,曾是布袋線、學甲線、新岸線沿途大站,目前所見為第三代廠前站,現正運行中的八翁線不停靠。過了平交道後,八翁線位於左側高起的軌道路基,而自行道旁則是三軌鐵道。
在W+1.4K處有苦楝樹下的月台棚架休憩涼亭,熟門熟路地左轉興農街往急水溪堤岸去,因為那裏是柳營線(八翁線)跨越急水溪的鐵道橋,也就是先前提到可以清楚看到洋灰軟枕的地方。續行右下堤防不久,還有一條過溪小橋,就是已經不祕密的人稱「勝利號火車秘境」。網路上可以找到一大堆美照,好事者稱勝利號行駛田野與過橋影像可媲美京都嵯峨野觀光鐵道。
(卸鹽台棚架以及消失的中美合作竣工碑)
我約九點半前到達此處秘境。有一位自稱從新竹環島至此的年輕人,從九點不到就等在這裡想拍勝利號過急水溪橋,但他說還沒看到勝利號經過,而且有一個阿伯跟他說勝利號每天都會經過這裡。經查官網勝利號的確每天都會開,理論上從中興車站開往火燒店的第一班車應該已經通過急水溪橋。我倆聊了一會天,問他在這裡待了許久,可否觀察到什麼?他說有許多人在釣魚。
又過了數分鐘,從火燒店開往中興站的勝利號也該來了,但還是沒看到火車身影。年輕人說要不要打電話去問?等了一會大家都沒動作,然後他又說誰要打?哈,等了這麼久沒見勝利號,我心裡面早已認定勝利號平日應該沒開,但聽年輕人這麼一提,我就來打打看好了。果然勝利號只有假日才開,平日只接受預約。是我們自己沒看清楚。
知道今天勝利號不會經過後,我立馬跟年輕人告別,繼續踩上往鹽水的糖鐵國家綠道之旅。經過長勝營區前,此處約當W+2K,路軌旁有一整排當季開花的黃花風鈴木(但花朵稀疏),Google地圖上稱「新營鐵道花道」。
左轉又直行建業路續行,來到南梓國小前,右側是卸鹽台(全名是:東太子宮鹽運聯合轉運臺)棚架殘跡,是糖鐵沿線重要的史蹟,見證了以前糖業鐵路也負責轉運布袋、七股鹽場製鹽的過往。根據維基百科描述:「該建築是將經糖鐵運送至此的鹽轉到臺鐵車廂上的設施,鹽在這裡轉運到臺鐵車廂上後會運送到高雄港出口。」
根據跨越圳溝的小鐵橋前的社區營造研究計畫描述,「在東側斜坡,從東側數來第四單元牆面有一殘缺之竣工碑,上有中美合作圖樣,是美援建設之見證。」不過我來回走了幾遍,仔細端詳水泥石塊脫落的牆面,就是沒有看到竣工碑的直線圖框與字樣。猜想要不是已剝落,就是被敲下移地保存。
(東太子宮車站)
離開卸鹽台,沿著建業路往西騎到路底,左側有間全家超商,進去補充礦泉水與三明治,出來後才注意到對面原來就是東太子宮車站與社區營造的卸鹽台花園綠廊。我正好拿著三明治邊啃邊走邊拍(肚子有點餓了)。東太子宮站體、月台、軌道保留完整,靠近建業路端有庭園水池造景,軌道上停有運蔗台車。沿著軌道往回(東)走,沿路會經過人家的菜圃與花園,過了太子路139巷還可以繼續沿著軌道走往卸鹽台的樣子。
東太子宮是布袋線大站,是少見的雙月台且木造車站。日治時期站名為「パルプ工場前」(紙廠前),經建一版地圖可見從此站有一支線到紙漿工廠(新營紙廠)。根據參考資料:「東太子宮站不僅客運量大,還要管理鹽轉運台的業務, 為搬運大量貨物,以前還有丸中與丸鐵兩家貨運行,目前還留有一座『丸鐵』倉庫在車站左後側。」我後來從太子路139巷沿著車站後方的南紙路85巷走回車站時,看到的有鐵窗的老倉庫莫非就是「丸鐵」?
回到車站前仔細端詳站體,並隔窗看向內部。牆上有太子宮站標設計圖。南紙街對面有鐵路平交道號誌,還有一間鐵道景觀餐廳。續騎到柳營外環道,對面就是台紙新營廠。我注意到廠區內停車棚前有一日式構造基座的升旗台。
續騎台紙廠北邊的五分車鐵軌小路,來到太子路口。路口有棵大樹。樹下有武賢宮西營。過太子路續騎無遮蔭但中間有五分車軌的鄉間小路。W+4K鑽過中山高涵洞。在W+4.9K附近有座跨過太子宮分線圳道的小鐵道橋,但三軌鐵軌下方就是枕木。魯地圖上標示圳溝與路口旁有顆內補048三等三角點,但找不到。但也因此提醒我注意附近可能有其他三角點。果然在西邊的新太路還有一顆三等三角點378(移)。那等會騎過去時,一定要找看看了。
(太子宮三角點)
新太路口(台19甲)有三太子意象,若往南可到太子宮聚落,往西再過去一點就是西太子宮站(約W+5.2K)的水泥站房。根據參考資料,此站原名太子宮站,以服務太子宮聚落為主,後改名為西太子宮以與東太子宮站區別。早年車站附屬的磚造廁所在站房東側樹下,我沒特別留意。根據資料,宅子港原料線由此站岔出,但因為沒有調出歷史地圖,當然直接錯過,因為此時心思放在如何過圳溝到右側小路。後來在太子宮分線第一制水閘渡過了。
將單車調轉回頭,循著地圖,來到三角點所在,在小溝上方土丘樹下,有不只一顆三角點。環繞著樹,有五顆之多,應該都是從其他地方移過來的,海拔七公尺。參考網友資訊,這五顆基石分別是:
正面三顆:太子宮:原點位於台南市新營區,標高7公尺,冠字補陳(09)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側刻四二八。潭底子:原點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標高16公尺,三等三角點三七八号。下山子寮:原點位於台南市七股區,標高2公尺,冠字霜(27)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側刻二三三。
背側兩顆:大灣:原點位於台南市學甲區,標高5公尺,冠字霜(05)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側刻三二八。頂窩東:原點位於台南市東山區,標高18公尺,冠字補黃(02)台灣省政府圖根補點。
在同一篇網友資訊提到,我剛剛找不到的內補048三等三角點,其實藏在磚石堆中,斷了頭,看起來跟一般石塊無異,難怪我路過無感。另外在1924日治地形圖就有看到今新太路與新圳路口(也就是剛剛提到的太子宮意象)北邊不遠原有一顆海拔6.9公尺的三角原點,應該才是太子宮三角點原址所在。
(鹽水車站前的台糖倉庫)
接下來布袋線北轉經過平廣且杳無人煙的田野,此處里程約當W+6K。五分車鐵軌還留著,要發展鐵道觀光,也需要有雖平凡但一望無際的鄉間來襯,當列車進到鹽水車站,遊客就會驚豔於恍若古城廢墟的台糖倉庫了。順帶筆記一下,前陣子聽聞學甲糖鐵自行車道再度延伸串連將軍溪與急水溪,或許找機會去記錄一下。
北行遇到鹽水大排,有牽引道上鐵橋到對岸,續騎,柏油道路感覺是從雜樹叢中硬開出來的。過台19甲大路,進入鹽水地界,此處約當W+7K,往右的大路都可進入橋南老街(月津港)。糖鐵續行鹽水市區外圍的治水路北上。W+8K左右有蕉林與一地紅花,之後不久接近岸內大排。興津橋頭可以望見大排寬廣處岸上的大眾廟。順著左岸步道(從下游觀之,是右側)上行可散步至月津港。
過興津橋繼續北上,來到鹽水車站,但第一眼最讓人震撼的是與群聚老榕與綿延的台糖倉庫融合成一體,彷若廢墟古堡。牆上的台糖徽章,倉庫入口的盤根錯節,內部空間的鬚根垂落,倉庫間隔兩面像是進擊的巨人的高牆。北邊的倉庫外有一大群流浪狗,不過我走過時不會狂吠,也毫無所動。
至於台糖鹽水車站的另一面入口門面整理得還算乾淨,可見「台糖公司新營總廠塩水車站」字樣。
離開鹽水車站,過金和路口,此處有往東指標標示往天鵝湖。續騎還是鄉間風光,來到一處左側像是我在白河農場所見的卸蔗高台的水泥牆與鐵架,但Google地圖標示為岸內車站原址。續騎不遠,來到岸內糖廠大門前的馬路口,此處有里程標示W+9K,即糖鐵國家綠道岸內段終點。有一股鐵道橫過糖廠大門前馬路往西而去,應該是布袋線。至於東邊小路不遠處,Google地圖另有標示「岸內糖廠鐵路十字分道」,這次則錯過了。根據參考資料,糖廠內部常有十字垂直交岔的鐵道,旁邊設有號誌樓管制列車往來。
(岸內神社狛犬)
進入岸內糖廠大門,右側為岸內神社舊址,參道殘留有狛犬與石燈籠。然而仔細觀察參道入口這一對狛犬,發現面對神社的右側狛犬是閉口的且有LP,左側的狛犬則是開口。這跟維基百科狛犬記述不一樣。狛犬下方基座與後方的石燈籠都沒有看到奉納與人名,有可能是被刨掉了。庭園中開著紫色串花,原來是麝香木,不過我志不在此,離開。
過去看了一下大門口的哨亭後,繼續往糖廠內部騎去,岸內國小對面的水泥房舍有可能是昔日的員工宿舍,廠區內的羊蹄甲繁花似錦。大門口鐵門緊閉,說是岸內影視基地不開放一般民眾參觀。離開廠區,來到金和路與三福路口,這裡有全家超商,我在這裡吃個輕食後再回程。回程路線打算參考設計公司規劃的新營綠川廊道從南紙社區回到新營車站,但在此之前,需經過鹽水市區、172大路鑽過中山高,並右轉新營工業區。在超商休息時,我還發現自出發以來已經騎了三個多小時,正逐漸掉進Youbike累進費率的陷阱…。
離開超商,順著三福路往東南騎進鹽水市區。右轉武廟路往南來到西門路口停三停車場前廣場,右方有岸內大排的水岸步道。再次調出Google地圖,本來想沿著左岸步道往月津港,但看到附近西門路上有鹽水天主堂,久聞鹽水天主堂中西合璧大名,時間還夠趕得上火車,就繞過去參觀。天主堂門前有對聯,有石獅,還有創建人神父身著道服(還是儒服?)的畫像。門旁有蜂炮古城鹽水天主堂的說明圖牌。
祭天殿「後方圓拱壁龕上繪有中國風格的最後的晚餐圖像,畫中人物以華人面孔替代原先的西洋人物,並著上漢服;使用筷子吃包子饅頭,並用爵飲酒。」-維基百科。關於聖母亭、彩繪壁畫的介紹,可參考這篇:【鹽水天主堂】全台灣最可愛的教堂。
(鹽水天主堂)
略為參觀西方聖母教堂後,注意到護庇宮也在附近,於是趕快再騎去東方媽祖的宮廟-護庇宮(維基百科)。我也早聞護庇宮內有許多宗教瑰寶,譬如潘麗水的彩繪門神。在到達護庇宮前,先在中正路上看到許多和洋融合,有欄杆陽台的老街屋。
根據廟方的介紹,廟內古物有康熙22年的石獅,但我沒找到。護庇宮內的寺廟文物介紹,如石雕、門神彩繪、壁堵彩繪、剪粘、藻井等可參考台南旅遊網。護庇宮古碑(兩面乾隆、同治重興護庇宮碑記、乾隆府憲示禁)請參考這篇臺南 鹽水 護庇宮 — 造訪保存豐富古物的媽祖廟。面對大殿右側有一塊大正十二年的金色的匾-湄洲二媽,其由來在此。還有兩座古香爐,分別是乾隆年間與大正時期。我還注意到有台南市區南廠敬獻的「護國庇民」。當然還有廟簷常見的憨番扛廟角。
離開護庇宮後,沿著南門路來到172大路往東,遇到中山高後,順著機慢車繞過高速公路,出來後馬上右轉新營外環道往南,碰到太子路後再左轉,隨即遇到南紙街再右轉,直行到碰到建業路就會來到東太子宮車站,但是我們可以在稍前一點遇到排水路就先打住,之後再沿著這條排水路往東就可以一路回到新營車站北邊不遠的開元陸橋。回程的新營綠川廊道路線大概如此。只是172大路與新營外環道都是光禿禿略無遮蔽的大路,且172大路車流與大車都有點多,單車騎經其間不是太舒服的體驗,但是好像也沒有比較好的替代路線。附帶一提,排水路與南紙街路口的大廟為武賢宮,就是先前在太子路口所遇到的西營的主廟。
這條排水路,Google地圖上稱之為「嘉南大排水新營分線」。可以想像「嘉南大圳北幹線新營支線」如果是灌溉農田的動脈的話,「嘉南大排水新營分線」就是把多出來的水匯聚排到台灣海峽的靜脈。沿著新營分線旁上行,一開始只是柏油小路,之後會接到新榮路。續行新榮路,在快要與北邊的公園路二段平行時,新榮路左側的新營分線排水路旁就又會出現綠道(人行道兼自行車道)了。此時Youbike便可離開新榮路,轉進公園路二段與新榮路之間的這條綠道繼續往東北方行。
(護庇宮潘麗水彩繪門神)
經過新營美術園區,看到一處人工攀岩場,稱之為童年狂想曲。之後不期然又看到了銅馬。怪了,幾年前到新營文化中心看表演,在南瀛綠都心公園湖南側回音亭附近也看到過銅馬,而現在相隔兩個blocks的西邊此處,再看到銅馬,不免有銅馬是否遷移之惑?(當時是覺得多年前我是在這裡看到銅馬的嗎?)
現在翻看當年遊記是這樣紀錄的:「此處曾為日本神社所在,有兩隻銅馬,戰後失其一。後來神社所在之處做為新營醫院之用,銅馬少人維護而蒙塵。新營市公所為重拾地方記憶,將銅馬遷至第一市場前廣場,而於原地另外擺設重鑄的銅馬。」所以真正僅存的銅馬應該在第一市場前廣場,運用Google街景來看看,果然銅馬還在該處。而且從銅馬四肢體態看來,這三匹銅馬幾乎完全一樣,或許眼前這隻在新營美術園區的銅馬也是復刻自第一市場前廣場的原銅馬。
不過經網路搜尋「新營神社銅馬」,發現「代誌不是我這個憨人想的這麼簡單」,而是這三匹銅馬在我上次(2016.10)到南瀛綠都心公園初見銅馬複製品後,又進行了「大風吹」。參見2021.2.17新聞:台南僅存1座 日治時期神社神馬像在新營中報導:「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當時為了確保神馬像的形像不再佚失,複製了2座,1座被安置在新營區公所外的入口處左側迄今,另1座原放在今天的南瀛綠都心,2019年移至交通台圓環。而重新找回的神馬像,初期被安置在當時第一市場前的人行道,目前則在新營美術園區內(約公園路一段28號對面)。」
不過我2016年在南瀛綠都心公園所見的銅馬複製品是有基座的(正面刻著「新營之驥」),而目前在交通台(第一市場)圓環的銅馬是沒基座的,反而是在市公所那匹是有「新營之驥」的基座的。所以我一度以為該篇報導是否有誤?不過後來我又發現一些端倪了…。
(新營神社銅馬)
在中正路接上綠川北街,之後到綠川橋(糖鐵綠道後壁線叉路)前所騎的綠川廊道都跟上次探訪時一樣。但這次我決定繼續直行到開元陸橋,再右迴轉開元路回新營火車站。還Youbike時,被扣了140元,嚇了一跳。這才知道原來非電動車也是有累進費率。其實中途我是有想過先還再借的,而在鹽水小鎮就可以這樣做,就不至於進到累進費率了。
還完車,離搭14:11區間車回台南頗有餘裕,於是到站內全家超商買了杯拿鐵慶功。端著咖啡,走上月台等車,看到軍車利用鐵路輸運,回想起當年離開原駐地要前往基地時也是如此這般的場景。那疑問來了,當初到新營下基地,基地所在位置是否就是今日部隊已遷離的長勝營區?因為記憶中對於基地附近的道路-新進路很有印象,而且悍馬車常常會經過新進路狹窄的鐵路平交道(應該就是新營南平交道)出任務。經網路搜尋長勝營區,果然長勝營區就是昔日的通信兵基地啊,怎麼我會現在才想到?不過長勝營區離新營火車站還有段距離,當年周日晚間我們是怎麼收假回營的?我接著又想到這個無聊的問題。
下基地很艱苦啊,兩個月就瘦了十公斤,感冒一直都沒好,常常幾天沒好好洗澡、沒好好吃飯、沒好好睡覺。不過在基地會遇到昔日在通校受訓後分發到台灣各地的同學。大家都是高學歷理工男(可能有八成以上是碩士),卻也是苦幹實幹,但常被志願役軍官任意指使的最底層少尉軍官。從自視甚高的天之驕子,到營區打雜小頭目,有些人可能承受不住這樣的身分落差,但也有人找到不會摸到大白鯊的生存之道。因此熬過來的人,於一年後再度於通信兵基地聚首,都覺得分外有緣,除了互相取笑對方部隊番號的諧音(零零落落與散散散之師對抗,不如歸去涼擱涼),也交流附近高地資訊,因此知道了東山的牛山與六甲的角秀山。是否因而培養出日後爬山找三角點的樂趣,也不無可能。所以男孩們,不要只想逃避眼前的際遇,因為永遠無法預料這條路會遇到何等人生風景。
(原為陸軍通信兵訓練基地的長勝營區)
本文日期:2025.3.12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GPS)
(落差與里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