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殿日式唐風檀城佛座)
到開元寺尋訪「弘法大師像」,緣起於去年四月參觀竹溪寺文物,偶然知道「戰後台南高野寺(別名大師寺、弘法寺)廢寺之後,弘法大師塑像移放於開元寺,2011年則在竹溪寺內發現刻有『高野寺』石碑 – 維基百科」。去年十一月由竹溪哈赫拿爾森林時,順便就到竹溪寺找真言宗高野寺碑,找著之後就想應該也要到開元寺去尋訪日本真言宗開山祖師弘法大師像。不過後來家裡發生了一些事情,無心他顧。
時序來到今年三月,心情穩定些,便看到旅聯網友Tony兄貼出這篇18公里徒步旅行!西門町~新北投【台北新四國遍路】一百週年 (1925~2025)。原來2025年是台北四國八十八所靈場一百周年(大正14年(1925年),鎌野芳松等真言宗弘法寺信徒為了祈求同胞幸福、台灣繁榮發願創設「台北新四國八十八箇所靈場」。構想源自弘法大師在四國開創的「四國八十八箇所」,選定台北市內、圓山、芝山岩、草山、竹子湖、北投等各處安置本尊 – 維基百科)。正是機緣成熟,便想起要到開山寺來見弘法大師像。而且既然要到開元寺,那就順便把古剎內的古文物細細地再重溫一番,二十年前的初訪開元寺現在看來實在懵懵懂懂(上次尋訪的重點是一口井、一口鐘、一欉竹)。
順帶一提,用「真言宗高野寺碑」網路搜尋,出現這一篇【哈瑪星老建築巡禮】日治時期創建的真言宗高野派布教所打狗支部,別稱弘法寺(2013.2.5)。我在2014探訪高雄石佛中尋找此番未果。石佛位於高雄鼓山區千光路十四號旁,該地雖屬弘法寺舊址,但其實這是西國三十三所觀音靈場系列的第一番如意輪觀音菩薩,非屬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系列。十多年之後,從Google街景服務可見現址還在興建藏王宮,而第一番已經移到廟左側安置,並立有文史說明牌示。進一步參考文獻可看此書: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日治時期在臺日人的庶民信仰世界。
(弘法大師像在開山堂)
週日下午訪視結束後直接前往位於北區的開元寺。現在要進入開元寺要從左邊的慈愛醫院護理之家的通道,再從右旁邊門走入開元寺內。我先抵達的是彌勒殿前廟埕。開元寺是一進一進的院落。我對於「弘法大師像」位於哪一進院落沒有概念,後來到了三寶殿見識到網友說的日式佛龕,但仍沒有看到「弘法大師像」。於是詢問三寶殿內正在拂塵清掃的僧人,她看了我的手機上顯示的資料說:「可能還在祖師堂」。順便問了她日式佛龕的由來。她回:「在我來這裡前(三十年前)就在了。」
我根據她的說明,先來到左護龍的父母堂、客堂,就是沒看到「祖師堂」。於是回頭再問僧人,她直接說前一進的最左邊那一間就是。依著指引來到那間堂,上頭卻題著「開山堂」,但裏頭延平郡王神位前下方果然有弘法大師像。猜想僧人之所以稱「開山堂」的緣由,可能是裏頭供奉開元寺歷代祖師牌位。而開元寺前身是世襲延平王鄭經的北園別館,「祖師堂」中間有延平郡王神位也算說得過去。不過延平郡王祠在清朝時為開山王廟,日治時期則為開山神社,或許這也是此間名為「開山堂」的由來。另外弘法大師是日本真言宗的開山祖師,放在「開山堂」也算適得其所。
台灣現存兩尊日治時期弘法大師像,另一尊在台北天后宮(日治時期為「新高野山弘法寺」)。眼尖的網友發現開元寺的弘法大師右手拿五鈷鈴,左手持五鈷杵,跟日本傳統弘法大師像右手五鈷杵,左手念珠有所不同(參照台北天后宮的弘法大師像-來源:媽祖廟裡的日本和尚-弘法大師與新四國八十八所巡禮)。不過祂們所坐的椅子樣式倒是很相似,或許都可歸類為「唐式禪榻」。
(林朝英蛇蟲草體對聯)
見著了弘法大師像,回到開元寺前頭庭院,開始重溫寺廟古蹟文物。開元寺的古蹟文物有經過專家盤點造冊,並有專書《物華天寶話開元》出版,開元寺網站亦有電子版網頁。我就依著二十年印象一一尋訪、探看、拍照記錄,回來之後再與官網資料比對驗證。跟二十年前相比,這次來立了更多文史解說牌。
首先是碑亭中的古碑(參照:貳、開元寺石質文物 » 二、調查範圍 »(六)晚近(民89年)新建碑亭)。這回特別注意上回竟然沒細看的「重修海會寺碑記」,此碑是乾隆四十二年臺灣府知府蔣元樞重修海會寺所立。開元寺屬於蔣元樞所修七寺八廟之一,是收集「府城蔣公子」足跡的重要史料。此碑記附圖「重修海會寺圖」碑也在蔣元樞所著《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位於淨業堂牆壁上,二十年前我有拍到,這回卻錯過了。
三川殿,集宮廟藝術之大成,包括(1)匾額、書法(2)木雕(3)門神彩繪(4)壁堵泥塑。特別要提到兩側邊門和側窗上,分別有三種不同字體(竹葉體、蛇蟲草體、圓體)由林朝英所題的對聯。林朝英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著名貢生,書法對聯常見於府城諸寺,台南公園內「重道崇文坊」也跟他有關。門神彩繪則是廟宇彩繪名師蔡草如(舅舅是也是知名廟宇彩繪大師陳玉峰)所作(中門門神—韋陀、伽藍與左右側門神—四大天王(風調雨順))。另外禪堂門兩旁還有蔡草如所繪的達摩祖師和靜物水墨畫。三川門中有大型泥塑護法神唏哈二將。新建竹溪寺山門兩側也有哼哈二將,造型略有不同。
走向彌勒殿前,回望三川殿,廟脊還有一些彩繪,雖然褪色,但更顯古寺之風。彌勒殿欣賞重點(1)楹聯、匾額(彈指優曇匾、歡天喜地匾)、(2)重修海會寺圖(在右側淨業堂)。還有官網沒提到的弘法大師像在左側開山堂。彌勒殿門上有花鳥與瓜果圖畫。門外兩側牆上嵌有古碑(恩憲大人蔣捐買園業碑、壬申冬鄭玉翁重修彌勒殿記碑)。 彌勒殿兩旁有四大天王—風調雨順彩繪泥塑像。後方有韋陀菩薩像。
(康熙34年銅鐘,鐫刻開山祖師志中和尚出關偈)
左護龍有父母堂、客堂,或許是往昔讓出家眾的父母來探望或是往來開元寺的文人雅士(南社)修褉、集會之用。穿堂之間看到一石拱門。轉到下一進-大雄寶殿。門前兩旁有咸豐時期石柱。三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脅侍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兩側為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前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坐像。殿內兩側玻璃櫃內有十八羅漢。
三寶殿內的康熙三十四年古銅鐘,為開山住持志中禪師閉關3年募款鑄造而成,上刻般若波羅密心經、志中禪師出關偈,以及捐造者和官員姓名。這次我很完整地拍攝銅鐘的各個面向。三寶殿唐風檀城後方牆上各有楊英風於1970年代敬獻開元寺的水月觀音與大勢至菩薩 。不過我當時不知緣由,因此沒有特地拍照。
三寶殿後側有尊準提菩薩。去年在竹溪寺看文物展時,也看到一尊十八臂準提菩薩,如今在開元寺也看到了,再度見證了清代文人盛行準提菩薩的信仰(不知道法華寺內有沒有?想必是有的,因為根據這篇準提信仰札記:入清之後,夢蝶園改為佛教寺院,易名為『準提庵』。二十年前到訪時少不經事,沒有注意)。又,先前聽傅教授提到竹溪寺準提菩薩手上法器好像跟文獻中提到的不一致,這回在開元寺所拍的又因為反光,無法一一辨識法器。
準提意思是「清淨」。自古文人愛清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自然清淨(所以常有詩社集會於此)。按照道家的說法,則是「取一以清」。
在大雄寶殿拍銅鐘時,有僧人偶爾會盯著我看,我因此在想會不會是打擾到他了。後來走出到大雄寶殿與大士殿間的庭園(此間有明北園別館遺址碑),又看到另一僧人走出殿外,搖鈴繞行大士殿前,這時四處僧人身穿袈服紛紛出現往大雄寶殿集合。猜想可能是晚課時間到了。
(大雄寶殿後側準提菩薩)
可能自覺時候不早了,這回我錯過了大士殿一樓的功德堂,開元寺的古文物多蒐集在裏頭的小房間,不過二十年那次到訪我有看過裏頭的鄭經井就是。大士殿二樓有幾塊古匾(不二法門、是第一義),簷下有持法器的吊筒。
走出殿外到北邊庭園看七弦竹,但這回不夠用心,沒有去細數竹身上有沒有七條線(天色昏暗、被柵欄圈圍、竹欉雜亂?等各種藉口)。至於二十年前看不懂的篆體字碑,這回加了圖文解說,原來是詩魂碑。解說上說明以前寺內有位很會做詩的僧人,將所做詩文埋於碑下(參考開元寺官網,正面銘題:詩魂,左面:臺南酉山詩社立(註:我這次沒看清楚),右面:昭和五年)。大意如此,不知是否看錯?因為跟後來查到資訊有些許不同。一說是「九一八事變(1931.9.18)發生後,在臺日人對漢人的統治更為緊嚴,酉山吟社恐罹文字之災,將該社十餘年來積存吟稿,埋在開元寺左側庭園竹絃竹旁,樹『詩魂』碑」-參考臺南文化第9卷第1期。另有參考資料《1931年酉山吟社祭詩魂碑》(1931.5.7)佐證。不過此處日期顯有矛盾,九一八事變是發生在「詩魂」碑樹立之後的事。
另有一說是立碑的是南社,「昭和5年(公元1930年),因當時推行皇民化運動,在寺中活動的南社哀痛於漢文將被日本政府壓制禁止,將長年以來的詩稿皆埋於地下,立碑以誌。」-參考臺灣宗教文化資產-開元寺。
七弦竹北側有老榕庭園,旁邊有圖文解說,說此老榕有雙層花台,近看果然是耶。看來我的觀察力有待加強,不立圖文解說的話,就不會觀察了。
最後在天色即將昏暗前,快速巡禮一番寶塔群及周邊。文物探查的人理當心存百無禁忌,不過還是得懷抱敬意,用心觀察。好吧,我承認我只拍了石燈,但沒細查文字,就快步離去了。所以有興趣的人就請自行參考開元寺官網資料了。
(七弦竹、詩魂碑側刻昭和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