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第一碼頭附近的阿勃勒與水塔)

吾人自命風流,是會為了尋找《台南埤塘誌》一塊百年石碑,不到一個月再次出動前往虎頭埤的人。

在上回5.20的《虎頭埤重遊再發現-新化社、地下神明避難所、荷蘭渠》中重新正視到園區內外蘊藏太多史蹟,不愧是自稱為台灣第一座灌溉用水庫(清道光二十年)。像是新化神社不只一代,還有地下神明避難所;另外就是有一塊以行草書寫但多次旅行虎頭埤皆未曾看過的「壩體重修碑」。到底這塊碑還存不存在?若是存在又位在何方?

所以為了探究「壩體重修碑」以及第一代新化社尚存殘跡,這個周末我又約了爸媽再度前往虎頭埤散步,也果然被老媽唸說:「虎頭埤不是去過幾百次了?」我的回應是:「這回會走不同方向環湖」因為我早已探查網路資訊「壩體重修碑」就位於第一碼頭往南側溢洪道的方向;由於我們家一向都是順時針環湖,理所當然就錯過這塊碑了。唯一真正走完環湖步道是五年前《虎頭埤環湖步道》,但當時我並沒注意到有這塊碑的存在。可能的解釋是「走在溢洪道的壩堤上,正在欣賞虎月吊橋與周邊湖景。老婆傳訊息來,小孩把零食吃光了,要我買幾個茶葉蛋回去。」所以我就奉太座急急如律令趕回去而沒細看沿途風景了。

買了票,走進園區看見對面那座可愛虎碑…後頭的新化社社號標(第一代神社)。這回改取右上階梯上堤岸,此處有棵大阿勃勒,花況盛極而衰,但仍頗有可觀,旁邊有座大水塔。這裡可能是一處放流閘門,順著水道往下游看,不遠處可見御神橋。

(壩體重修碑)

走上堤岸後,即來到第一碼頭,天鵝船的價格令人不敢恭維,因此注意到旁邊立了塊「圳頭祭」的說明,正好為文的此時看到近日新聞(6.12)報導了虎頭埤圳頭祭,如《虎頭埤圳頭祭 謝水神祈豐收

近兩、三年由於疫情關係,虎頭埤圳頭祭有時停辦、有時縮小規模,今年疫情稍緩,恢復往年規模辦理,十二日上午在儀式進行時,剛好碰上陰雨連綿,與會人士多認為是紓解目前缺水窘境的好兆頭。

看另一家新聞《「台灣第一水庫」台南虎頭埤今辦圳頭祭 謝神助降雨》。「圳頭祭」雖然在第一碼頭舉行,但是儀式的另一個重點卻是主祭官拿了瓶水往結了紅綵帶的「壩體重修碑」淋上去,這又是何意?(莫非是把這塊碑神格化了?)

「壩體重修碑」其實就立在距第一碼頭南邊不遠處的堤岸邊,不是特別找很容易錯過(不過我看到爸媽都有停下腳步來端詳這塊石碑);惟碑文以行草書寫,且上半部字體斑駁不清,有看沒有懂;末了署「臺南廳」三個大字倒十分清楚。據園方說明:虎頭埤從道光年間建成後又歷經多次修建,1906年大地震後再重修,增設堤防及放水門,特立碑為紀。至於此碑全文,網路找不到資料,官網圖片倒是能清楚辨識出:「明治三十九年三月南部臺灣劇震のO本堤仿を破壞OOる同年六月修築のをOO十二月竣工O 臺南廳」。根據維基百科,「臺南廳」這個行政區域劃分出現在廳制時期(1901–1920),算是日治中期以前,因此碑體有「臺南廳」字樣還能留存至今也算難得。

(閘口飛泉-溢洪道)

近年虎頭埤步道及設施重修也邀集附近小學來遊覽與作文並徵求老照片,其中一張在湖中八角亭對岸所拍的照片(1930年代)可以略見後方制高點-虎頭山稜上的第一代神社與鳥居,是研究現今已不存的第一代神社舊址最好的依據。經與現在衛星地圖的比對,可以猜測第一代神社所在位置當在現今三角點所在稜線往東北方延伸的小山頭上,也就是在水凹處的水上舞台(Freilichtbühne)後方的山丘上(經建三版等高線地形圖會更清楚)。驚嘆的是古今照片中的該處地形並沒有太多變化,很輕易就比對出來了,正好驗證「空中階梯」的所在就是第一代神社的位置新化神社的變遷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尋到「壩體重修碑」又比對完「初代神社」位置,本日的研究課題應該算是完成了,本應該好整以暇來欣賞虎頭埤的湖光山色倒影,不過我馬上又在地圖上注意到壩堤斜坡下有「一等衛星控制點」,果然也有一條小徑通往一區有測量儀器的平台。這類「一等衛星控制點」我已經在水庫區見過多次,猜測是用來偵測地殼變動以預防壩體突然崩裂,像是曾文水庫(衛星控制點位於水資源局草坪)、烏山頭水庫(衛星控制點位於壩堤邊)都有類似的設置。

看了一會阿勃勒倒映湖面增添黃色光影,經過一排龍柏,來到「閘口飛泉」也就是溢洪道。溢洪道下方與南168鄉道的虎龍橋之間還有一座跨越溢洪道的小橋,頗有古意,但兩邊似乎被鐵柵欄圍住,如果真要探索或許可以從虎龍橋旁草地過去。隨便猜這可能是南168鄉道的舊道(從Google 街景服務可以預覽虎龍橋是在民國八十三年竣工)。

走過溢洪道,左邊是觀湖曲橋,走過去看看,湖畔有江亭坐月牌,景觀優美是可以殺時間的好地方,另一側有滿滿的白茅。閒不下來的我們退回到步道續行,爸媽依然走上方的柏油路,我走湖濱的小徑,雅稱「柳樹桂花巷」。3.6K前有鳳凰樹,不過花大多落盡。

繞過湖灣來到南洋杉涼亭。老媽自然說南側步道她是第一次走,老爸說年輕時曾經騎摩托車來過。老媽不相信,嘴巴上卻說不想跟老爸爭辯。我看老爸一副躍躍欲試想環湖的樣子,便幫他打開App,且約定在售票口碰頭。我和老媽是預計走到虎頭埤導水路的環湖橋便折返的(大概在2.8K處,虎頭埤環湖步道全長約4.5K)

(柳樹桂花巷其實是湖濱步道)

三粒亭位於突出的「半島」上,湖畔有數棵阿勃勒樹,涼亭是三兩好友閒坐聊天的好所在。來到虎頭埤東南隅,此處有「柳樹桂花巷」的入口牌示。再往前走不遠來到環湖橋,此處是虎頭埤水源頭-導水路,其上游流經中興林場。環湖橋上往西邊看虎頭埤被乾旱縮減的湖面倒映著天空雲影。在此折返。

或許是乾旱的關係,東南隅湖岸長滿水生植物,感覺很快就要淤積陸浮了,這時候看到一隻持續鳴叫的水鳥在淺水區來回行走覓食,用Google Len去搜尋,說是反嘴鴴,但又不太像;因為我是用手機拍的,所以只能拍到這麼小的畫面。

環湖步道又可望見路彎處有黃(阿勃勒)有紫(大花紫薇)的樹林,不過還是望向三粒亭那片阿勃勒的黃色倒影最為可觀。在三粒亭又可看見對面原本是滑水道拆掉之後改建的全齡遊戲場

可能是太陽更西斜,也可能是天空雲層變厚,湖面上倒映的雲影又換了一種比較像是水墨風格的面貌,黃色的阿勃勒倒影在以黑色為背景的湖面變得更加顯眼。然後走回到第一碼頭,再看路口這棵阿勃勒,覺得比初見時更加耀眼奪目,連前頭已經走過的遊客都忍不住回頭再多望幾眼。

回到售票處,老爸已經在那邊等,據他說比我們早到約十分鐘;本來已經走出去,看到我們沒在車那邊又折回來。至於晚餐,由於想說大家已經吃膩關廟那間洋食館,而老爸喜歡吃台南飽含花生的菜粽,所以就直接驅車返家了。

(虎頭埤傍晚略為深沉的湖光倒影)

本文日期:2023.6.10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

(虎頭埤南側步道落差里程圖)

(從老照片猜測第一代神社所在-在今水上舞台後方山丘上)

第一代神社在Freilichtbühne後方山丘上 虎頭埤環湖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