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開元寺內庭深院廣

乙酉大年初五早,老妹的男友從高雄來台南拜年,我開車載老妹去火車站接他,就想說順便往北到開元路附近北園街的開元寺去尋寶。為什麼說是尋寶?像開元寺如此有歷史的古剎,裡頭的文物甚多,我事前已作功課,正待一一親訪去瀏覽與確認。這些寶包括七絃竹、三百年古銅鐘、鄭經井、北園別館遺址、重修海會寺碑記等..。

開元寺肇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為鄭成功之子鄭經的承天府行臺以及安養其母董氏之所,稱為「北園別館」。明永曆三十四年(西元1608年)三月鄭經海戰失利退守台灣,加上故老親信如陳永華等逐一凋零,頗覺心灰意冷,復明之志漸淡,乃在洲仔尾建造園亭遊憩,逐漸少理政事。

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降清,鄭氏後裔移居大陸,北園別館遂漸荒廢。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台廈道王效宗等將北園別館重建為佛寺,取名海會寺,又名開元寺。原「始建海會寺記」即為當時所立,後該碑被水淹沒,目前前庭所留之碑為民國44年復刻。旁又有「新修海靖寺碑記」為嘉慶元年(西元1796),台灣總兵哈當阿重修此寺,時值嘉慶登基,故取「綏靖海疆」意,將海會寺改名為海靖寺。

重修海會寺碑

浮雕

蔡草如墨畫

北園別館遺址碑

這次我尋訪的是一口井、一口鐘、一叢竹。我從彌勒殿、大雄寶殿,一直找到最後進的大士殿,終於在大士殿的一樓的一間類似藏寶房的密室中看到鄭經井。密室裡面還有許多像是交趾陶的觀音塑像與佛教器皿,不過通通被關在柵欄後方。屋內四壁還有多幅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故事油畫。不過我在屋裡面找不到像是古老銅鐘的東西。於是我移到大士殿二樓去,二樓有一尊很大的千手觀音與鄭成功的神位,不過二樓是用來做圖書室的,看不到任何銅鐘。至於在一樓的佛堂淨室中張望也都看不到銅鐘,倒是看到大士殿二樓簷下的四個吊筒造型,分別是手握蓮花、佛經、寶劍和金剛杵,這種以經卷法器為吊筒的作法在台灣佛寺中並不常見。

既然找不著銅鐘,我就問裡頭的師父。師父說如果有寶的話,就都在那間房間裡頭了。以前還有更多寶物,但由於曾經遭竊,所以現在都把它們整理集中在那間房裡保管。至於大士殿則是後來才蓋的。以前只有彌樂殿與大雄寶殿,前幾年政府說要維護古蹟,因此撥了一筆錢重新整修前面那兩進院落。

我聽師父這麼說,心想這銅鐘是不是也失竊了?於是我走出大士殿,到開元寺的後院去隨意探探。走著走著順時針繞到寶塔附近,這裡有許多日據時代的石燈。認真說起來,連寶塔本身的造型與年代都可有考證之處。

只是從後院回往寺內走時,才在一旁發現青綠的七絃竹。七絃竹的特色是不甚高,竹節腹身有七條綠線如絃,故名七絃竹,相傳為鄭經之母董氏由河南臥龍崗帶來台灣手植於此,經過三百年仍青茂如昔。

至於七絃竹旁立有一碑,上有篆字,不過我看不懂。我在猜這應該也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不過現在應該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此地有此碑。

(重修海會寺圖)

我找到了井,也看到了鐘,但是還是沒看到那口鐘。而時候已過中午,該是要回家吃中飯了。於是我從後院再往寺前一路巡過去。在大雄寶殿看到十八羅漢的金身塑像。而那口我原本遍尋不著的鐘呢,其實就懸在大雄寶殿的紅樑下。說起這鐘可大有來頭。鐘重一千六百斤,為開山住持志中法師當年募款所鑄,是台灣年代最古的銅鐘(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上有志中法師出關偈︰「獨坐釘關給善緣,募鐘立願利人天;一聲擊出無邊界,同種功德億萬年」。鐘身上還鐫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這也是我之所以亟欲親眼目睹此鐘的原因。

鐘、井、竹都找著了。往前逛到彌勒殿,在其右側的淨業堂中看到「重修海會寺圖」碑,碑上是乾隆42年知府蔣元樞重修重修開元寺的機關藍圖,與位於寺前院碑亭中的「重修海會寺碑記」的碑文可以相互驗證。

總之這一趟增長見識不少。正是古剎多寶物,只待有心人。

後院庭園

大士殿簷下的吊筒..

臥龍崗的七絃竹

七絃竹與 ?魂碑

功德堂旁的小房間鄭經井

大雄寶殿的古銅鐘

本文日期:2005.2.12(10.4 finished) | 台南行腳 | [旅聯網/開元寺]


日據時代台南市全圖(大正年間製作)與今日街道圖對應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