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湖內區大湖鄉間)

本周末的散步本來想上大崗山去找有段時間沒吃的草殼粿,但老爸嫌大崗山上蚊子多,於是我便改去一個爸媽都沒去過的地方-二仁溪堤防散步到舊鐵路橋。仁湖橋以東的二仁溪自行車道我和小孩都騎過,但印象中南岸中段有座涼亭,可以從那裏開始走向舊鐵路橋,這樣來回的里程處就不會太多(大約2~3公里吧)。而且最近關於「二層行溪舊鐵路橋」有一些新聞,其中一則是利用舊房舍開了景觀咖啡(台南市定古蹟舊鐵路橋旁的廢棄營舍再活化 打造社區觀光新亮點),正好可以順道去瞧瞧。但本日走到堤岸終點卻沒看到咖啡坊,原來那是在北岸。不過這是後話了。

行車路線是縱貫道往南過了二仁溪來到太爺後,左轉仁湖路上橋,很快來到陸橋高點,仁湖橋南端,這時馬上取右就是南岸堤防,續往前大約一公里就可以看到涼亭,旁邊有空地可停車。然後開始往東邊欣賞左邊河岸、右邊田野風光。

我問老媽知不知道右側像肉粽的一堆石頭是什麼?她回問我為何一堆消波塊會放在這裡?繼續走著,再問老媽知不知道左側遠方一桶一桶大罐的是什麼工廠?當時我告訴她答案是「飼料工廠」,但現在看地圖是麵粉工廠。工廠位於縱貫線中洲車站附近,當年是不是有一股鐵道將製作麵粉的原料送至廠區,這樣的可能性不能說沒有。


(溢流堰與火車經過)

經過溢流堰,看後方火車不時來來往往也是有趣。除了電聯車、自強號,也有看到彩繪車身的觀光列車。於是不免回憶起約十年前與小兒在左營車站一帶猜火車玩的親子時光;轉眼間小孩都長大了進入青春叛逆期,不復當年純真,難怪人家說小孩的賞味期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十年。

遇到大湖抽水站,先下堤防。附近有甘蔗田。老媽又問這些甘蔗採收後都收到哪裡去?(兩年前初冬來還曾看到大型機具在採收)。雖然這一帶以前應該都是仁德糖廠原料區,但仁糖已經停壓很久了,因此會不會山後送到善化糖廠?(參照:全台唯二仍在製糖 善化糖廠飄散糖香引人)我跟老媽說以前在明清時代,二贊行可是生產糖並出口至中國大陸的富裕地方(參照二仁溪自行車道至二層行舊橋經機場路而回心形)。

轉個路彎,以前沒注意到原來這是大湖抽水站,抽水站前有條水圳,地圖上標示為文賢溪,但其實現在應該是涵口圳主要的水源。抽水站旁有狗屋,有人經過便一直狂吠。牆壁上寫著「不要打狗,監視錄影中」抽水站右側有紅磚房,看起來有點歷史,後頭還有棵樹身綁著紅布條的大榕樹。至於抽水站對面的田間則有開著小黃花的大片綠肥嗎?還是蔴仔?

走著走著不知打哪飄來一陣難聞的氣味,一開始以為是田間的有機肥味道,後來老媽說應該是豬屎味;的確我隱約有聽到豬叫聲,或許右側不遠處那一排是豬舍。爸媽把隨身口罩戴上,但是口罩應該是檔不了氣味的。快速通過才是正確之道。

(大湖抽水站紅磚房)

來到堤岸盡頭,接近鐵路橋端。我跟老媽說前頭有大片橋柱的日本時代的鐵道橋;後頭比較高的橋、圓柱的是新鐵道橋。根據維基百科,目前所見的舊橋為第二代橋,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的理由是:

日本時代中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開始進行西部鐵道部分路段的雙線化工程,在第一代橋東側(上游側)新建第二代二層行溪橋,為雙線鐵路橋設計,1931年3月16日隨著大湖~中洲間新線先以單線運轉通車而啟用。

第二代二層行溪橋設計為12橋孔每孔跨度19.15公尺之上承式鋼板樑橋,橋長約230公尺餘,橋墩為混凝土結構;橋梁上部的鋼板樑及鉚釘技術,代表當時之工業與工法,為工程技術之見證,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地處偏遠的鐵道橋也算清幽秘境,常有外國朋友(?)在此聚會。我們的散步至此折返,回到抽水站附近,農家旁的樹林有為數眾多的白鷺鷥群歸來,站在電線上,也算是奇特的景致;但秋天黃昏、夕陽躲在雲層中,光線不夠強,手機拍不出精緻的畫面;不過現在要我出門帶單眼以捕抓不知何時會出現的難得鏡頭,也是不能夠。

隨後又遇到圓圓的斜陽落在一長排高壓電塔上,仿若五線譜上的音符,用手機同樣沒拍出想要的感覺。但或許並不是沒用單眼拍的關係,而是大腦用想像的加以腦補最美,腦袋瓜裡頭就是最好的後製暗房。


(電線桿上的白鷺鷥)

本文日期:2023.9.16 | 台南行腳 | 相簿 | 足跡(gpx)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