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新化神社御神橋)

昨日看新聞說是虎頭埤的阿勃勒花季從5/20開始,加上前陣子聽聞虎頭埤步道有經過整修,而其環湖步道也一向平緩好走,而且虎頭埤離台南市區很近,於是周末的散步行程就首選虎頭埤

來到虎頭埤之後看到這裡的阿勃勒大多都已經結了果莢,雖然有點小失望,然而卻意外發現(其實是我不知不覺)園區內的新化神社遺構正獲得整修,以前沒注意到的日治時期遺跡一一現蹤(第一代神社碑、地下神明避難所),加上還有荷蘭渠道遺構,往三角點的步道也整理成環狀(其實七年前就有但我怎麼毫無印象?),真是收穫滿滿。不過遺憾的是當時還不知道湖畔還有這塊碑-1906年壩體重修碑,說不得為了這塊碑還得再去虎頭埤幾趟。至於小孩的最愛-滑水道,這時我還未意會到已經不見了(改為全齡遊憩區)。所以我也是漫不經心在看報紙。

在北停車場停好車,我跟老媽提到以前外頭有賣豆乳雞跟兩個禮拜前在月世界吃的不太一樣,比較酥有加胡椒粉(我們覺得兩個禮拜前吃的口味比較重)。買了票進入園區後,跟爸媽交代往左邊沿著湖邊步道走即可;我自己要先去看一會右邊的神橋所在,隨後趕上。比較驚喜的是,神橋所在的上下游竟然清理乾淨了(十年前長這樣)。

逛完神橋走回頭,在售票口對面壩堤下看到第一代神社社號標,以為是初相見,但其實十年前就看過

(第二代神社地下神明避難所)

來到第二代神社齋館(紅厝)前岔路,齋館正圍起來整修。看了說明牌,原來旁邊那棵不是肯氏南洋杉,也不是黑松,而是琉球松。太多年沒來虎頭埤,關於新化神社的說明牌示變多了。像是左側被整理出來的空地後方更是全台少見的地下神明避難所(可能只有臺灣神宮以及新化神社,共同點是在二戰末期興建完成,參考資料:新化神社「地下遺構」。)目前附近所見比較明顯的新化神社殘跡主要是拜殿階梯,根據維基百科:

第一代神社僅保存社號標、第二代神社保存第一鳥居、御神橋、神苑駁坎、地下遺構、齋館、玉垣、拜殿階梯等設施,其中第一鳥居為台灣現存最大且最完整的「神明造」鳥居,整體結構以圓形混凝土石柱組成,與御神橋為昔日通往虎頭埤的主入口,該入口現已被牆壁封閉,御神橋由臺南州土木課川原田技師設計,四支橋柱上方為銅皮包覆,最上端的擬寶珠已遺失。

關於以上陳述「御神橋為昔日通往虎頭埤的主入口,該入口現已被牆壁封閉」顯未依現狀更正。另外第一鳥居與御神橋我都是在十年前的阿勃勒花季初探,難怪記憶一直停留在神橋無法通行的印象。至於御神橋的擬寶珠長怎樣?可參考我以前讀過的書跨越空間與距離的日本建築美學與文化 日本の橋: その物語.意匠.技術,這篇讀後感裏頭列出我所造訪過的神社外苑的御神橋,至今還看得到擬寶珠的,有屏東神社佳冬神社

(第一代神社殘存的階梯遺構)

齋館上方的芬多精步道口有虎頭三角點120公尺、古渠道300公尺的標示,我當然捨環湖步道(相信爸媽會繼續沿著環湖步道走)先繞往山上的芬多精步道,馬上又看到了新化神社遺構的說明圖示;原來第一代新化神社是蓋在虎頭山上高點,芬多精步道是其參道,沿途會看到石燈籠基座與本殿階梯殘跡,不過由於我此時心在「古渠道」上,所以未曾注意到石燈籠基座,也可能是稜線上岔路甚多而錯過,因為我在中途就左轉往虎頭高點。至於「本殿階梯殘跡」我則是在下了三角點後在一處叉路口看到一處通往天空的階梯,當時覺得莫名所以,但想必那就是「本殿階梯殘跡」吧。

往虎頭高點的步道,七年前長這樣子,如今被整理得更寬大了,兩邊的樹林也稀疏了不少。位於涼亭旁的虎頭山,海拔61公尺,三等三角點五八九號,展望說是可以看到新化果菜市場,實則是我當時只是隨便看看所以未有發現。

從三角點走下步道又接回芬多精步道,經過剛剛提到「天空階梯」的岔路口,又過一處可下往環湖道路的岔路,在芬多精步道的轉彎處看到左邊有古渠道的指標,取之往下,在園區圍牆對面的山坡下方看到渠道的紅磚遺構。經過烏山頭水庫三筊埤遺構的閱歷,顯然這應該又是清朝的水道建築工法。根據耆老傳說荷蘭人曾指導平埔族建埤頭灌溉農田(關於虎頭埤可追溯自荷蘭人在台的歷史,可參照這篇歷經滄桑的虎頭埤水庫。)目前所見的磚造結構應該是清代時的結構補強。

古渠道的現蹤首見於2012年的新聞:荷蘭古渠道 虎頭埤新景點。又根據這篇報導373年前荷蘭古渠道 虎頭埤現蹤:「就嘉南農田水利會出版的『歷盡滄桑的虎頭埤』一書曾記載,據荷蘭文獻記載,當地有一千名平埔族在荷蘭人指導下學會造埤頭、儲水以利引水灌溉。」

觀察這渠道走向,與現今溢洪道出口在南岸有很明顯不同,是由虎頭埤西北角開出一道出口往冷水埤方向。在一個月前的遊記新化果菜市場-冷水埤參考資料《虎頭埤的前世今生》就有提到「冷水坑埤因可以引進虎頭山埤豐沛水量並儲存,成為1903年總督府殖產局設立「臺灣臨時糖務局大目降甘蔗試作場」,以及1906年設立「臺灣總督府糖業試驗場」選址的重要考量」,也就是這條渠道磚造結構可能是在清代建立而在日治時期仍然在運用。不過我不是考古學家,以上也純屬臆測。

(荷蘭渠遺構)

離開荷蘭渠遺構,從歇腳亭下來接到環湖步道,由於接連探索一堆遺跡,這時我也不知道爸媽走到哪裡了,只能假設他們應該是走在我前頭,幸好在虎頭埤西北隅的水灣處另一角的廁所看到老爸走出來了,就此會合繼續往虎月吊橋方向走。這附近有一處滿布烤肉架的山坡,幫老爸勾起他們以前工會是不是有來過這裡辦過活動的回憶。

虎頭埤環湖步道每隔一段距離就有清代本地秀才王則修的詩句,以詩名當作大石地標,像是孤嶼螺痕虎頭倒影濠上觀魚等,這次才特別注意到這些大石。這跟阿公店水庫以樹影果香、竹林伴騎、水漾釣月等做為湖邊景點、休憩點、里程碑算是類似道理,當然虎頭埤有在地詩人加持就多了一份詩意。

來到販賣區附近的夫妻樹與兄弟樹,樹形奇特,但同樣以前也沒注意(以前可能忙著追小孩吧)。第二碼頭處阿勃勒算是園區內開得比較密集的。不過我注意到上方有一塊碑「重修台南縣新化虎頭埤名勝記」這是由台南師管區司令所題(民國四十七年)。虎頭埤附近有一些營區。我和老爸都有過當兵時期曾經到此一遊的回憶。老爸自述曾經從高雄行軍至此;我則是從高雄坐軍車來虎頭埤也到過附近營區,時代久遠,忘記是來幹嘛。

今日我們就走到虎月吊橋,吊橋盡頭的小島因為八角亭變成危樓而封閉。老爸提及年輕時常騎歐多麥來虎頭埤玩,那時吊橋旁的芭樂也像現在生得累累墬墬(台語),至於有沒有摘則不好說。不過吊橋旁這棵明明就是芒果樹,老爸怎會說是芭樂樹?當老媽糾正他時,老爸就默不作聲了。台語有一句俗諺「目睭花花,匏仔看做菜瓜;目睭蒙霧,芭樂看做蓮霧」。不過老爸目睭和記憶都沒問題,可能只是比較喜歡吃芭樂。

(虎月吊橋旁芒果樹)

本文日期:2023.5.20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

虎頭埤登虎頭山至虎月吊橋落差里程圖


虎頭埤環湖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