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一館磨石子欄杆與樓梯)
這天早上有事,午後得空就想去看南美一館看「透・南城」(因為只展到9/1)。這個展覽的正式名稱:「透・南城:城市穿行四百年 Traversing, Tainan: A Journey Through 400 Years」,南美一館展覽回顧介紹、「透.南城」官網,但真正提醒我要去看展的是竟然是他們在台南公車的車身廣告,整輛公車完全漆黑,只有字體與線條不是黑的;這樣黑的行走龐然大物,看起來就很有那個靈性,尤其是行經西門路一段時,或許這就是台南國美學吧。為了在網路上找黑色公車照片,才知道了這個叫做「臺南400公車行動展」,是我自己孤陋寡聞。
因為要看「透・南城」特展,這是台南人的我第一次踏進南美一館(why?)。南美一館本來是台南市警察局(原日治時期臺南警察署),本身就是美麗的建築古蹟,近年更因為志玲姊姊在此舉行婚禮而身名大噪,詳細介紹可以參考維基百科-原臺南警察署。在「透・南城」特展中有一個布置是「舊的新地標,新的舊建築」,其中以當年的體育館為例,更早之前是台南神社,現在則是南美二館。其實南美一館何嘗不是如此?但我對當年的體育館還留有,小學時代為了祝賀國家慶典而被動員,從學校步行到體育館參加聯歡(晚)會的記憶,那時候沒有什麼不滿,只覺得不用上課真好,有跟同學去遠足的感覺。
整個「透・南城」特展讓我最有感的就是南美一館要走上二樓的Y形磨石子樓梯,林志玲夫妻就是在此拍了一張婚紗照。第二有感的是原警察署與一館展覽室之間的榕樹中庭空間,被新舊建築所環繞的奇特透光唯美氛圍,這一天也有新人在此拍婚紗照。所以關於「透・南城」這個展本身,我到底看了什麼?
(南美一館中庭)
南美一館並非只有舊建築物,新建的展覽館之間在二樓有走廊連通,但在一樓就有點詭譎。面向Y形樓梯的左邊還有通道可以出到戶外中庭,這時看到有新人在另一頭拍婚紗。繞過去後,從另一側入口進入室內,還有展場。有工作人員攔住問,有沒有買票?所以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舊館二樓以上才要買票,而從一樓出戶外,進到另一邊的新館也要買票。南美館現正在推半年雙享票,買一張票,可以在年底前再逛一次南美館(含一、二館)。不過我覺得大部分人跟我一樣,應該是誤打誤撞才會發現一樓後面,先出去再進來,還有展場。
關於「透・南城」,附帶一提,這回我在展場看到了東外城的門額-東郭門(道光十六年?)。今年雖然是官宣的台南400(從熱蘭遮堡(城)建好,1624起算),但明年才是真正的台南建城300年(1723 雍正元年周鍾瑄或1725 雍正三年孫魯始築木柵城,關於周鍾瑄與孫魯前後接任臺灣縣知縣事蹟請參考:台南行腳702-赤山龍湖巖環湖步道也及孫太爺開租碑與龍潭寺),到時候又會有一波慶祝活動,包括臺灣府城古城門與城垣遺跡巡禮。雖然東郭門早就於1927年拆除了。
逛完南美一館後,往斜對面的孔廟走去,因為孔廟也有擺設一隻「巷仔Niau」,這才是我今日主要的目的,以看展之名,蒐集台灣文博會之貓。全臺首學的孔廟,也是很值得一遊的地方,但話說上次好好逛孔廟竟不知何時了?可能是八年前跟著導覽這一次-府城歷史散步Part I – 孔廟線,但那一次並沒有進入大成殿(因為要收費,雖然我台南人,不用錢);若論到進入大成殿,應該可追溯自小四時秋季祭孔大典擔任佾生在清晨跳六佾舞(我一直以為是八佾舞,可參考這篇)。也就是說我從來沒有認真探訪過孔廟內的古蹟。
(孔廟泮池與巷仔Niau,Niau的耳朵造型來自於孔廟燕尾)
說到「巷仔Niau」,其翹翹的耳朵造型構想就是來自孔廟屋頂的燕尾翹脊。拍完巷仔Niau後,我就進入大成殿參觀。印象中我們以前練舞都在門外,只有祭孔那天才進入大成殿外門。門裡面正中央就是大成殿(廢話),大成殿內至聖先師神位的廟堂之上是歷代清朝皇帝(缺末代)與台灣總統(缺…)贈匾,這只有全台首學的台南孔廟有這項殊榮。關於清朝皇帝匾可參考這篇:台南行腳482-孔廟御匾展、臺灣知府蔣元樞展@鄭成功文物館。
大成殿四角有散水螭首,有群小朋友正在研究其用途,其中有位猜中了。大成殿後方是崇聖祠,當年在左營也曾訪過舊城孔廟殘存遺跡-崇聖祠(孔子的祖先牌位):高雄行腳103-元旦騎單車遊蓮池潭順訪舊孔廟崇聖祠。在大成殿兩旁的西廡陳設了祭孔時的樂器與儀仗。東廡則有一些禮器與文物。清朝的台灣知府,我最熟知的是蔣元樞與楊廷理,東廡裡頭就有乾隆四十一年蔣元樞捐造的青銅方鼎。孔廟也是蔣元樞重點重修七寺八廟之一,明倫堂內有「重修臺灣府孔子廟學碑記」與機關圖-「臺灣府學全圖碑」。至於臺灣道楊廷理發動官紳修建臺南孔廟所立「重修文廟碑記」則立在大成殿外門右邊牆上。
但左右邊牆上實在有很多碑字體都已經不清楚了。後來經查孔廟官網竟然知道吾人之喜好而有一專門尋碑的地圖-一起去找碑,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看到想找的碑。透過遍佈大成殿與明倫堂周邊的石碑,可以了解歷代(含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整修孔廟與當時的格局,譬如日治時期已不存的櫺星門,在這塊清康熙五十九年「重脩櫺星門泮池碑記」有提到,而這塊碑根據圖解,位於廟門右側的牆上,但當時我端詳那面牆時,那些碑上的刻文幾乎都已難辨了。
(南美二館「我們從河而來」)
出大成殿,看到有家長帶著國小生來,正在跟門口阿姨說他們是台南某某國小但沒有帶學生證,是否有辦法通融之如此這般,但門口阿姨顯然踩得很硬,問了小朋友一些問題,而一旁的大人急著幫他回答,也被阿姨唸了一下「不能幫他回答」。附帶一提,孔廟的日韓遊客很多,從門內的祈福紙條可看出來。
後來我又去明倫堂與文昌閣祠去走逛。明倫堂內,正面隔屏是仿趙孟頫所書之禮記大學篇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側面牆壁是仿朱熹手書忠孝節義(署名晦翁)。
出明倫堂後來到忠義國小操場旁的原神社外苑小橋流水,這裡有座成功橋,當年就有探訪過(台南行腳105-文藝復興在台南之孔廟文化園區),但這回有特別注意到,下方有略小的字刻著:「市中校長楊德鈞敬題」,臺南市中也就是我的國中母校-大成國中的前身,但大成國中的校地現在並不在此,在台南行腳105-文藝復興在台南之孔廟文化園區已略述此事,然後在大成國中生態池旁的狛犬身世之謎一文又做了些猜測…。目前所在也尚未脫離孔廟範圍,所以這也算是在孔老夫子前賣(弄)我的(遊記)文章。
櫺星門的位置就在泮池後方,巷仔Niau左邊的殘存榕樹根部還有包覆其些許殘跡。這棵榕樹會不會也是日本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來台南時所植(但其實是隔年有別人代為覆土,參考王浩一文章)?(另一棵就是成大榕園大榕樹)。
離開孔廟園區,本來想趕赴藍晒圖找下一隻「巷仔Niau」,但因為已在南美館買了票,可以同時逛一館與二館,不用可惜,於是趁著閉館時間還沒到,前往二館去看展,我知道那裏現在有一個「我們從河而來」的特展,屬於台南400文化治理策展;剛才在一館看的「透・南城」則是台南400創新城事策展。
(陳其寬 東海大學建築 文理大道與路思義教堂@南美二館)
從南美二館室內空間仰望上方的屋頂透光的玻璃幃幕,試圖稍稍感受一下建築師的設計創意,當然凡人如我是只覺得壯觀、讚嘆,其他就是我缺少美學慧根了(請自行參考南美館建築特色官網)。不過南美二館即將被收編國有(從市立變成國立,營運經費由國家出,減少市府負擔),美其名是升格為「國家美術館」,但是對於這個城市在這個場域有懷舊感情的市民,心中不免還是覺得有點怪怪的(可參考這篇南美館二館將「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在這背後民眾關心的是什麼?)。
這個展我最有印象的當是在展覽室擺著模擬一艘會動的荷蘭帆船,放映風雨行船的影片中有對話與文字;對面的牆上則播放模擬四百年前熱蘭遮城的生活場域動畫,譬如刑場所在就在市鎮靠近港口的地方,以來對被殖民者威嚇示警的作用。
粗略看完「我們從河而來」特展,時間快要五點,天色還很亮,因為我想拍夜幕低垂下的藍晒圖巷仔Niau,自然不急著過去,於是繼續往南美二館二樓走上去,參觀其他展覽。二樓是建築師兼畫家的陳其寬「雙曲交響展」。引自展覽介紹:「展覽名稱中的『雙曲』,不僅象徵著陳其寬在建築與水墨雙重領域中的豐碩成果,同時與1950年代盛行於世界的「薄殼雙曲」現代建築概念相呼應。」,展場中有一方區域展示「曲面建築設計」。
我很慚愧以前不知陳其寬,但如果說到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大多數人便都知道了。陳其寬便是與貝聿銘、張肇康合作設計台灣的東海大學校園的重要人物,後來成為東海建築系主任。我曾經聽過一個不負責任的說法,成大建築是求結構穩固,東海建築是講求設計創意。
如果有到過東海大學校園的,當會驚嘆校園的廣闊美麗,這是因為身兼畫家的陳其寬,其創作理念講究道家的虛實,也就是建物的實,卻是在烘托周遭的虛空(參考展場放映影片的說明)。是故展場裏頭有陳其寬的思想畫作(如出機入機),也有東海大學校園的設計圖(以畫作呈現)。
(藍晒圖巷仔Niau)
除了路思義教堂外,文理大道也是頗具知名度的,展場裏頭有東海大學建築系影片介紹為何有坡度的文理大道中軸線出口不是直接對上路思義教堂,因為那不是終點,而是朝向更遼闊的校園。正好兩個禮拜前我們去台中,也去逛了東海大學校園,對於那遼闊校園特別有感,尤其是東海牧場往路思義教堂賣力騎著Youbike氣喘吁吁地上坡時(後來我和老婆實在騎不上坡,只好下來牽車)。
很快速地看過陳其寬「雙曲交響展」,又去看了《南薰藝韻》展,全名是「南薰藝韻-陳澄波、郭柏川、許武勇、沈哲哉藝術家專室THE ARTIST ROOM」,內容在此就不多作介紹了。欣賞完名家畫作後,還不到五點半,但覺得現在過去藍晒圖等天黑剛剛好。走出南美二館,回到南美一館旁的友愛街上,拍了一會「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但沒抓到重點,只看到外牆樓柱上緣處略有紋飾而已。
取了車,經過熱鬧的市區來到藍晒圖,差十分到六點,英文是 ten to six,現在是大家說英語嗎?總之天色還亮著呢,我在等天色暗一些好拍有亮燈的Niau。藍晒圖在這次台灣文博會稱之為「文創校區」,主題是「海島萬花筒」。為了等天黑前的打發時間,我繞了很有文創氣息的藍晒圖內部幾條巷子大概有三圈之多吧,但天色就是暗得慢。我也沒有去逛特色小店;因為進去逛,什麼都沒買就出來,很不好意思。我臉皮薄得很。18:20(注意18與20之間有冒號)藍晒圖前廣場的表演者都換人了,我不想等了,因為家人還在等我吃晚飯,天色略為昏暗,巷仔Niau已經看起來夠亮了。就以此微闇情境拍Niau吧。這是本日蒐集的第二隻巷仔Niau,累計第三隻。
附帶一提,藍晒圖隔著西門路對面的百貨與昔日的酒店,在日治時期是臺南刑務所(我媽那一輩稱呼為犯人間),而藍晒圖這邊是司法人員的宿舍,參考藍晒圖文創園區 拆2老屋惹議(2015.11.15)。對於老一輩人來說,這一帶是很那個的;但對於不知情的人來說,是「無禁無忌」(台語)的。我在黃昏(日本所謂的逢魔時刻)藍晒圖門口,看著對面百貨公司門口前那隻很像寶可夢胖可丁,有了這樣的感想。(1950藍晒圖周邊地圖)
(8/31水交社巷仔Niau,背後為桂子山)
看完展覽的那周周末晚上到五妃街的角鑄用餐。店門口玻璃窗上張貼著潘18引退的合作店家宣傳海報,最近統一獅的戰績不太好,我像是有些為古人擔憂,事前宣傳這麼大,萬一潘18在引退賽直接被…,難堪的情境簡直不敢想像。要往好的方面想,要往好的方面想…。所以用完餐後,我就到水交社去拍另一隻巷仔Niau。
到達目的地,找到了Niau(在水交社一街與興中街63巷轉角後方草地),但這回背景是漆黑一片,根本看不出這是在那裏。其實背景正是桂子山,曾經是縣市合併前,原台南市第一高峰(海拔26公尺),已經封閉好幾年不能登頂,參照這篇:台南行腳146-光陰的故事-水交社與桂子山。好消息是,桂子山最近已經重新整理完畢,移除了小丘上許多竹叢樹林(咦?)-桂子山回不去了! 府城「最後1座山」慘兮兮(2022.3.12)。在FB上已經看到有人跑上去了,不知道算不算偷跑,因為好像沒聽說正式開放,兼顧人文與地景風貌 台南市區唯一山丘「桂子山」將重生(2024.7.20),而現在已經八月底了…。
桂子山與其南方一帶(具體來說是出了大南門城以南)是明清以來的亂葬崗,所以桂子山其實是鬼仔山的諧音,巷仔Niau背景既是桂子山,一片烏漆抹黑也是必然,就怕拍到不應該拍的,鬼門要國曆9/2才關的呢。但看追Niau群眾一邊高興地自拍著,還一邊自言自語(難道是開直播?),當然我是不會自討沒趣去跟他說些有的沒的,因為前頭已經說過,對於不知情的人來說,本來就是「無禁無忌」的。(1950桂子山周邊地圖)
本文日期:2024.8.27 | 台南行腳 | 相簿 | 水交社相簿
南美一館、孔廟、南美二館、藍晒圖、水交社路線圖 | Google map
統一獅隊下半球季的戰績不知是不是撞邪?
跟去年一模一樣上半球季有如猛獅出柙拿到季冠軍,
接下來下半球季又一獗不振了!開始慘!慘!慘!
今年9月潘威倫的引退賽,統一獅的戰績原本就不好看了
潘威倫的輸贏應該沒那麼重要了!場面熱鬧較重要!
倒是7月份的時候,餅總為了讓老將達成150勝的夢想
頻頻找機會讓老潘上場,挑戰勝投
無奈每次上場都讓對手安打連連,大量失分
幸好統一獅隊上半球季神功護體,才經得起老潘三番兩次的折騰
下半球季統一獅隊戰績每況愈下,林岳平就不敢有此念頭了
希望潘威倫自己要看開啦!高高興興參加熱鬧的引退賽
聽說大巨蛋的門票賣得很不錯,想去看看!
我的感覺是這整隻球隊的運作模式都被對手研究徹底了;又或者是思維模式太單純、太容易被掌握?
請楊大哥到大巨蛋見證一下,引退賽是不是會照著統一下半季一貫的劇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