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行腳
(原山林事務所)
繼五條港文化園區旅記之後,這又是一篇很難寫的文章,原因在於漸漸覺得把網路上查到的資料彙整一下變成自己網頁的東西已經沒什麼意思了,而且這幾次自己對於原台南神社的考證也沒什麼特別有見解的地方可以附諸於文中。之前的幾篇關於銅馬、狛犬的所見所聞(2006/6/25忠烈祠前的銅馬與銅狛犬、2007/2/25再探忠烈祠牌樓下的石狛犬),其實只是誤打誤撞瞎子摸象而捕捉到台南神社的極少部分片段而已,其實大部分的遺跡散落的過程與分布早就有前人做過充分的考證了(銅馬、狛犬)。這樣一來對於2007/8/5這一次在台南神社外苑的尋尋覓覓(台南神社外苑也早就有人做了詳盡的紀錄),充其量只是在園區附近散步,沒有太多深度的散步而已。
這篇遊記後來就一直擱著,過了大半年了還是沒有辦法被寫出來。然而不把台南神社給介紹出來又有點不太甘心,歷史如果沒有被下一代所知,下一代的人將會跟現在的我一樣漸漸地失去懂得什麼該珍惜的判斷力。這種該寫卻寫不出東西的心情所造成的抑鬱,我後來還是選擇參考村上春樹在「遠方的太鼓」中所描述的方式來排解:
在一年有幾百萬日本人出國的時代,不必要再去寫什麼歐洲紀行。所以遊記裡面幾乎沒有什麼啟蒙性的要素,也沒有有益的比較文化論之類的東西。寫速寫的原始目的,…把自己眼睛所見的樣子寫下…排除輕易的感動,或流於一般論,儘可能以真實來寫。最重要的是,把寫文章這作業當成自己存在的水準器來使用。並繼續使用。
我稍微把村上的話語改變一下,試圖想為自己的古蹟旅記找到符合自己風格的定位:
在無奇不有、什麼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得到的網路時代,不必要再去寫什麼古蹟記行。所以遊記裡面應該也不用去強調什麼啟蒙性的要素與有益的比較文化論之類的東西。因此只要把自己眼睛所見的樣子寫下..排除輕易的感動或是一般論,儘可能以真實來寫。最重要的是,把寫文章這作業當成自己是否存在的指標來衡量,並且持續地使用。
因此,既然對於台南神社的考證考據已經不太需要我在這裡加油添醋,那我只要把這次旅行所看到的忠實的述說出來就行了,雖然就算是這樣,看似很單純,不過還是有心理層面要克服的難度。
(武德殿)
所謂心理層面要克服的難度是指事前為了要寫出一篇洋洋灑灑、佈局縝密的古蹟行腳所收集、看過的許多資料,難道就這麼忍心通通放棄不把它彙整分享出來嗎?又或者是這些資訊似乎沒有廣為大眾所知,我感覺到這些資訊本身似乎想要被人知道..。於是這兩者造成我寫遊記的心理壓力,外人無法想像。
然而再重溫村上對於旅行的想法,放下這種無法承受之自以為是的使命感,終於我可以從古蹟行腳旅記的傳統窠臼解脫出來了,輕鬆許多。於是在不考慮添加什麼教化人心的啟蒙性要素,也去除比較文化論之類的東西,排除流於輕易的感動與老生常談的泛泛言論後..,這一篇漫遊孔廟文化園區週邊的遊記還可以是什麼?
(原台南神社外苑之成功橋與成功溪)
現在的我已經可以很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還原到直指這次漫遊的初次,也是最原始的感動:有一股文藝復興的氣息正在這個文化園區漸漸蔓延。這感動不是那種看到武德殿被重建得美輪美奐或是台南神社外苑成功橋石板的重新出土的那種輕易的感動,而是這地方所散發出來的整體的感覺,讓人可以察覺有一種被持續醞釀與品味的契機正在微微律動著。
做為一個漫遊者,的確是可以在這裡看到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譬如走上原山林事務所的二樓,踏上木質樓梯,看到大面白牆與圓拱形木窗、木質天花板、與仿古造型的小吊燈,在走廊的盡頭的房間擺滿了書籍與參考資料與相關的物品,當整棟樓房除了管理員之外只有你一個人的時候,連踏在地板上的腳步聲都可以有浪漫的聯想。而這種浪漫的聯想或許才是我真正想要表達的吧。
(原台南神社事務所)
2008.1.30補述
滿清末年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但當時全台各地仍有許多反日義軍,以至日軍自澳底登陸後一時還無法完全接收台灣。日軍登陸後從台灣北部南下平定各地反抗義軍直到當時的府城台南為止。當時日軍主帥之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住宿於台南富商吳汝祥家中,西元1895年十月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病逝於台南(死因眾說紛紜),死後有日人倡議徵收吳宅建造御遺跡所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並於西元1902年完工。後於大正9年(西元1920年)改建為台南神社,於大正12年(西元1923年)完工。
台南神社區分為內、外苑,西元1936年再於神社東北方興建武德殿,以為警察演武之用。內苑神殿本有兩座鳥居,參道前有一座鳥居一對石狛犬;本殿也有一座鳥居,不過鳥居下卻是一對青銅製的狛犬,其中一隻狛犬頭上還有角。現留的遺物還包括銅馬。
當時的神社外苑有庭園造景,園中有湧泉,泉水流入清代的福安坑溪(即今莉莉水果室附近),溪水上方有座大理石拱橋(光復後被命名為成功橋)。臺灣光復後,民國35年台南神社改建為忠烈祠,外苑於35年成為臺南市立中學,民國42年再與忠義國小對換校地,原神社外苑的庭園早景隨著校地的擴建而逐漸消失。民國58年當時的市長林錫山於原神社內苑的地上興建體育館,將忠烈祠遷移至現今的健康路體育公園。後來體育館亦於80年7月拆除,興建公11地下停車及地上藝術公園至今。我讀國小時(1977~1984)每逢國家的節日或紀念日,老師都會帶隊一群人從南區的新興國小步行到中區的體育館中與各校學生一起開類似「四海歡騰」的紀念日慶祝大會。
其中有一隻銅馬在忠烈祠還在神社舊址時期就已經多有損壞,腿與尾巴都斷了,後來用螺絲釘鎖起來,不過接合的不是很好。兩隻銅馬、連同兩對狛犬應該都是在搬遷忠烈祠時,隨著一起被遷移到現在的健康路體育公園現址。
本文日期:2007.8.5(2008.1.23 finished) | 台南行腳 | 相簿
註1,原台南神社內外的兩對狛犬,從以下兩張老照片可以看出石狛犬在外側的鳥居;有角的銅狛犬位於在神社本殿前的鳥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建成忠烈祠的台南神社,相片來源:莉莉水果店,作者:李文雄)
(圖為約攝於1943年的南二女(今台南女中)學生行鞠躬禮情形。翻攝自南二女畢業紀念冊,相片來源:莉莉水果店,作者:李文雄)
註2,更多關於孔廟文化園區的歷史資料,可參考莉莉水果店網站。推薦閱讀:
-
原台南神社的銅馬拆解到今健康路上忠烈祠的過程:光復後的台南神社。
-
關於成功橋的挖掘: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上)、檨仔林篇(8)
-
原台南神社事務所:台南神社外苑的故事(下)
早幾年要是有網路.早幾年要是有這些資訊.那麼我們在台南的六年.就不會只帶孩子去億載金城.安平古堡.孔廟.作知性之旅.黃金海岸遊玩而已了.然而父母這麼盡職認真的進行認知親職教育.但孩子最記得的竟是歸仁夜市一杯10元的波霸珍珠奶茶.且還買3送一(果然是民以食為天).還有鐵道旁臨時趕集的夜市攤販.他們記得邊吃牛排邊聽著火車經過平交道時隆隆火車聲和放下柵欄的鐺鐺警告聲.還有平快車擠滿了旅客.車門好奇探頭往夜市頻頻張望並揮手招呼的旅客.這些景象交織成台南孩子們甜蜜回憶的一部分.
所以旅記….就當浮生若夢.腳步移轉.當下心頭的點滴.就容易.
如果浮光掠影還要學術考究.那寫的人負擔沉重.讀的人就要有閑情雅致才能一一細讀囉…這是有所感觸.並非針對冬烘.勿怪.
Re:LKK,您說得也正是我心中的話。如何把古蹟之旅的旅記變得活潑有趣,讓人讀起來不至味如嚼蠟,正是我一貫努力的方向,只是不一定每一次都能找出甜蜜點,所以才會心生苦惱。但如果因為沒找出甜蜜點就不去寫的話,又覺得可惜。正如雞肋食之無味去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