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鹽水八角樓

昔日的月津港

水的八角樓與菁寮的天主堂,這兩棟造型特殊的建築物,並不完全是我這次台南北方之旅成行的主因,其中當然跟最近看了「無米樂」這部紀錄片很有關係,因為無米樂就是在台南後壁鄉的菁寮拍的。只是攤開地圖一看,菁寮位於新營以北已經快靠近嘉義,如此我何不從新營附近充滿歷史古味的鹽水開始,以順時針方向經田野鄉道到菁寮,或許再過高速公路後到東方的白河?除了欣賞這兩棟有特色的建築物、感受無米也快樂的田園風光之外,或許還可以看到白河早開的蓮花迎風搖曳的丰姿。

鹽水舊稱月港或月津,明鄭時期本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名。不過它的命運就如同台南府城一樣,因為內海的逐漸淤積而致航運不盛,小鎮沒落。位於八掌溪與急水溪間的月津港,因為內海港灣形如新月而得名,但也因為日據時代在北方的布袋港興建河堤而逐漸造成港口泥沙淤積,昔日的滄海未必是今日的桑田,只是逐漸往台灣海峽伸展的海岸與沙灘罷了。於是若昔日月津尚有風華,百餘年後的今日必也難再尋了。或許只有殘存的古厝與老街尚可緬懷。

只是拜訪老街與古厝對於百餘年後的人們到底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我也覺得頗難回答。尤其是今天與我同行的母親問我的時候。她說:如果喜歡看古老的東西,當初就去讀歷史系啊。其實就我而言,欣賞這些建築物的興趣,遠超過想要去考證它背後的歷史意義。

現在雖然鹽水已經位處內陸,不過當時與大陸貿易的貨物進出月津港,也曾經商旅雲集,成就一段繁華歲月。而經營糖業的地方首富葉連成商號所建的葉家宅第,就是此時期繁榮鼎盛的代表。原本應有三進的葉家大宅,現在也僅存第三進的八角樓留供後人想像昔日的繁華盛景。

葉連成商號因經營糖業而富,糖運往大陸內地後,再將內地的絲綢布料運回台灣銷售。由於布料質輕,遂另外加運福杉、磚瓦、石條等做為「壓船底」。建於清道光廿七年(西元1847)年的八角樓的建材就是由此而來。八角樓原本是座西朝東的三進大厝,佔地約三百坪。北側有間三、四坪大的茶房,後方還有一座大花園。宅院的第一進為四間店面的建築,日據時期因街道重整而被拆除。七年後,第二進建築為建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建念館而再被拆除。至於後花園則在光復後為國民政府所徵收改建郵局。原本的葉家豪宅大院,終成為只剩下第三進閣樓,也就是八角樓。

八角樓前

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碑

以福杉為主要建材的八角樓,為當時少見的兩層閣樓式建築,因屋頂有如同廟宇燕尾的八角分執各方得名。除了雕工精美之外,其建築架構也頗有特色。整體以福州杉木建造,一、二樓以十二支大木杉貫穿支撐,
完全沒有使用任何釘子,全部以榫接完成。並以大量的「格扇門」當壁體。尤其難得的是,歷經嘉南平原多次大地震之後,迄今仍能屹立不搖。

閣樓正面皆為木造,素面造型,簡樸渾厚。內部窗櫺、樑、楹也都有細致雕刻裝飾,二樓迴廊甚至還有精巧的木製百葉窗。然而後牆卻又不同,下半部為大形石條,上半部則為整齊漂亮的幾何圖案紅磚壁。後門門額上的兩朵菊花石雕,作為一種身份的表徵。

中日甲午戰爭後(西元1894年),滿清戰敗割讓台灣給日本。1895年,日軍登陸台灣東北角,並由北而南一路攻陷台灣各地防禦。同年十月,兵分三路包抄南台灣,冀望一舉攻下當時劉永福駐軍防守之台南府城以統一全島。

同年十月十二日至十月十八日之間,伏見宮從布袋港登入並兵臨鹽水,當時就是以「八角樓」作為前進指揮與下榻之所。昭和十八年,日本政府將此改建為「紀念館」。目前在庭院北側尚留有一石碑書寫著:「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字跡。據說本來這塊石碑,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一度面臨被毀危機,但葉家人以水泥舖蓋碑面,隱匿碑上文字。直到多年前水泥剝落;而時代也改變了,碑文也得以重見天日。

於是今天我造訪鹽水,從月津路接到中正路,遠遠先看到矗立於街頭,金碧輝煌的「護庇宮」。護庇宮內的牆上有多塊歷代重修護庇宮的碑文,大多是乾隆時期所立。我在台南的法華寺、開元寺所見的該寺重修碑文也都鐫刻在牆壁上,不知本來當初碑文就是刻在牆上?還是後來重建寺廟時將石碑也當作建材之一,直接鑲在牆上,也好避免遺失,如此也免去怕遭失竊的顧慮?

護庇宮中憨番扛大杉

鹽水街頭舊屋舍

護庇宮主祀媽祖。今天廟中人不多,但還是有人來廟裡求神問卜,有人帶著新生兒來向媽祖祈福的。我一個帶著相機的觀光客在寧靜的寺廟中進進出出顯得有些突兀。廟外面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憨番扛大杉」,也就是在雕工精美的石柱頂端有個小人扛起大樑,這樣的建築特色我在台南首廟天壇裡頭也曾經看過。不知道這跟交趾陶的引用,又或其背後有什麼樣的民俗意義?

媽祖座前的千里眼與順風耳木雕神像,看得出年代已然久遠,然保存完好至今看來栩栩如生。腳下立有說明:康熙五十六年立。至今應有兩百多年歷史。

護庇宮外的中正路上有一排古老洋房,鹽水鎮幫他們做了老街造景,統一了招牌的樣式,再加上鹽水的標示。我想這一批洋房應該跟日據時代那一波大量揉合西式風格的建築風潮有關吧。雖然鹽水這一批洋房比不上桃園大溪以及台南新化的老街那樣造型華麗多樣。不過鹽水前每棟洋房頂層牆壁鐫刻的家徽花樣或有變化,也算是在這波大正街道改造風潮中聊備一格。

我沿著中正路往北走很快的就接到中山路來了。在兩條路的路口很容易就看到木造的八角樓矗立在周遭的水泥平房之中。目前八角樓正在維修中,整個外圍被黃色塑膠施工警示帶所圈起來。不過我還是從旁邊的住家借路繞到「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舍營所」石碑旁對八角樓取景拍照。

我跟老媽說明這塊石碑的來由典故,也不知老媽有沒有聽懂。然後我就開始從各個角度取八角樓的景,如從拱門望木扇門、二樓的格扇與窗櫺。我想這樣一棟完全沒有用釘子的百年樓房,不管是屋頂拱門的磚瓦構造還是屋樑結構一定會很吸引建築系的學生來此取經吧。我雖然不是讀建築的,還是頗能為這樣一棟優美的古樓房所吸引。

正當我在街頭與後牆外為八角樓取景,又有觀光客慕名前來看八角樓了。只是他們因為八角樓外圍起來的施工中設施所疑惑,不知是否能進去,而一時在外面徘徊觀望起來。我老媽這時竟然也義務當起導遊來,把我剛才說給她聽的,現學現賣,轉述給前來觀光的人聽:可以從旁邊的人家繞過去,就可以看到當初日本仔打台灣時,一個親王所住的所在,那裡立了一個碑來紀念。
老媽如是說。我則是稱讚她,頗有慧根。呵呵。

橋南老街橋頭的興龍水月

橋南老街打鐵舖旁有一塊古碑

橋南老街

菁寮的稻田

明末清初 月津八景之首:興隆水月

月轉興隆夜倍瑩 波心添出一輪明

雲衢千里欣高桂 珠玉雙圓孰鑄成

今古長留蟾影潔 水天磨洗鏡華清

年年最愛中秋夕 吟望橋頭到五更

八角樓整修中,我們只能遠觀。有報導說,因為有觀光客要求從八角樓鄰近的住家樓上來眺望八角樓屋頂的全景,因此鄰近的住戶也因此成了觀光景點。這樣八角樓的鄰居們會不會感到不勝其擾呢?說真的,如果要看到八景樓的全貌,數數看屋頂是不是真的有八個角,還是要由高往下看比角好,不是嗎?

隨後我們往回走,轉往有「南瀛第一街」之稱的橋南老街(所謂的南瀛應該只是指台南縣而言,否則台南市安平的延平街又自號稱開台第一街,這豈不是搞亂了)。在月津路上的鳳凰花樹下、月津橋旁立了一塊碑,說明以前月津港的範圍與所在。只是如今這人工運河或稱溝渠只是充滿污穢與惡臭的排水道罷了。若不是那盛開的火紅鳳凰花開吸引了我..。

於是我轉入橋南里,在盛開蓮霧花的興隆橋畔旁也立了一塊木牌,上面有一首詩,用來說明當時月津港興隆水月之風華。只是從現在的興隆橋下的流水與兩旁黑漆古老的腐朽木屋,實在難以想像當時或有類似秦淮河畔文人雅士吟詠對唱之風流事蹟。也許只能說,是我來的時間不對吧。

走過了興隆橋,街右側有一間打鐵老舖,店前坐了一個年輕人。他看了看我,我看了看他,我決定把這老街來回走一遍後再來找他談話。橋南老街,實在冷清,鹽水鎮似乎想要找出老街的特色來重新定位這條老街,以吸引觀光客的停駐。不過看來這樣的企圖似乎要落空了。有一句話或許不是很適當,不過形容老街的外表還滿貼切的,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橋南老街上還沒改建成水泥厝的木屋,看起來十分破舊,需要整修維護。不過我想這也就是鹽水鎮之所以企圖想要留住的部分,只是化腐朽為神奇這樣的事情會在橋南老街上重現嗎?我想所有人都是把注意力放在整修八角樓上吧。

我走過橋南老街中一間寺廟,廟前有兩位先生閒坐,其中一位正在用胡琴拉著我所熟悉的民俗曲調。大概是今日難得看到有觀光客向他們張望吧,拉著胡琴的先生笑著像我點點頭。我若不是跟著老媽一起出來,一定不會放棄這向地方耆老攀談的好機會。當然那時的我也只能不好意思的向他們點點頭示意。

不過老街很快的就走完,再過去似乎都是近代的房屋,但也都不是像中正路上那樣一式的古洋房。我們掉回頭走,又注意到這街上打鐵舖還真是多啊。這是不是因為當初老街鄰近港口車水馬龍所以需要鐵匠來整修車與器具之故呢?這當然是純粹我的猜想而已。老媽已經走過了興隆橋,在另一頭的蓮霧樹下等我,顯然對這些古老人文興致缺缺(我知道她喜歡看瀑布流水)。而她的兒子我呢正在跟這邊橋頭第一家的打鐵舖前的年輕人聊天。

這間打鐵舖店中有著我所不知道的大型打鐵機具,後頭還掛著數把亮晃晃已經磨好的菜刀。年輕人告訴我這家打鐵舖還有營業著。我問著問著一時也不知道該問些什麼好了,大概是初夏午後的燥悶,讓問與被問的我們都覺得這曾經的繁華與現在的勉力維持,到頭來也不過是一場夢罷了。既然是在夢中,又何必那麼執著認真?正胡亂的想著,卻不經意瞥見,那斜倚在店右側一旁的石塊上,似乎也刻著文字。就近一看,這竟也是一塊古碑,一塊跟重修興隆橋相關紀錄的碑。其中下半部約有整塊碑的四分之三的範圍,其中文字已經磨去了。

我想到我們在電玩遊戲中,玩家必須不時在場景中的物品上東按按、西摸摸,搞不好因此可以找到隱藏在遊戲中的提示或寶藏。如今我在一間打鐵舖旁竟然也可以找到一塊古碑,不禁讓我有時空錯置之感。我是在玩一場人文古蹟尋寶的遊戲嗎?在一條乏人問津的老街與一群略顯意興闌珊的參加者。

在鹽水耽擱了比預期中要久的時間。於是離開橋南里之後,我們隨即驅車前往「無米樂」拍攝地點,菁寮。無米樂之所以受到許多都市中的人迴響,我想最大的原因在於它藉由忠實描述稻農對於土地的情感;讓一群已經離開鄉下到大都市謀生的所謂都市人重新拾回一種屬於遺忘已久早已埋藏在記憶深處的純真感動,一份庄腳小孩因為成長,到大都會謀生之後,漸漸淡忘的生活記憶。

從鹽水到菁寮到處是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稻田。我沿途在幾處頗有感覺之處停下車來拍照,其中一張是有稻草人佇立在田中的。我猶記得片中的老農在擺設稻草人來趕雀鳥時還開玩笑地說道:鳥沒有被嚇走,反而先嚇到人。如果不是有心人提及,外地人路過看到這一片綠油油稻田時,誰會知道它們正面臨輪流休耕的命運呢?

我來菁寮並不是要來尋找片中的主角或場景的;或許是想延伸我看完這紀錄片的印象再從其中歸納出一些什麼的,這些尚需要綿長地醞釀..。於是我車經過這安靜小村,並不想多做停留,便亟於找尋下一個目標,菁寮天主堂。我在想或許至少到目前為止所看到的菁寮的稻田、菁寮村中悠閒的人們,都跟我從紀錄片中的延伸的印象與感覺一樣,我不想因為讓趕路走馬看花中可能不經意看到的一些突兀的東西來破壞我已經建立的純真印象。

在我沉湎於如此單純的喜悅之中,一旁老媽卻說五點了,不要找什麼天主堂了,趕快回家去做飯才是正經。我忘了家裡面還有兩個人等著老媽回家做飯。家裡那兩位恐怕無米飯吃不會很快樂。於是我在村中姑且右轉南82鄉道,如果尋不著天主堂就由此上高速公路回家了。結果菁寮果然是眷顧我的。車行不久,過了菁寮國小,就能望見尖如金字塔外型的天主堂。只是門似乎是關著的,我跟老媽講我下車拍個照馬上就回來,要她在車上等。我一走下車,隨即也來了兩、三輛休旅車停在國小附近,也都是來看這造型與其他教堂大異其趣的菁寮天主堂。

我先繞到附近親水公園看看是否有小徑可以從另外角度眺望天主堂,不過行不通,反倒是拍了許多漂亮的行道樹–阿勃勒來充數。後來我又繞回到天主堂門口,結果門已經打開了,剛才停下車的那群一行約十人吧,也都已經入內參觀了。我不知道是不是神父幫他們開的門,總之我也跟著進去了。

菁寮天主堂

菁寮天主堂

菁寮天主堂內部

菁寮天主堂外的街上

進到天主堂內部,只覺得清潔明亮,到還沒有覺得有特殊之處。有一個婆婆翻閱著掛在牆上的月曆給我們看,特別的是上面的風景圖案不是別的,正是菁寮村自己的生活場景與村內景物,包括菁寮國小的木造禮堂以及電影中手工彈棉花的那間店。

婆婆又幫我們開了左側邊的門,說由此可以上到走廊頂端上面去。於是我和眾人都又好奇的出了門、上了梯爬到走廊上面的平台來看天主堂的外觀。從下往上望整面由金屬構成的尖塔外觀又是不一樣的感覺,除了新奇之外還是覺得新奇。我繞到側邊去看,有一座尖塔上有王冠,另外其他尖塔上還有雞、鴿子等。剛才那群人在主塔下方呼喊說,一定要再爬進去塔裡面看看喔,不然就算是白來了。等到我自己鑽入到塔裡面一看,裡面原來就是整個維持這個塔的結構。我用閃光燈並加上一點時間曝光,總算把塔內建材架構給拍了下來。

這座位於淳樸小村中的天主堂為何能吸引遊人趨之若鶩來此參觀,當然主因是那四座造型獨特直指天際的鋁皮銀色錐形尖塔。這樣的設計與我們印象中對於哥德式建築中鑲嵌彩繪玻璃的宏偉教堂的印象厥然不同。有人說菁寮天主堂之所以呈現現在的型態,正是戰後歐洲的教堂建築風格,講求素淨,自然採光,不求華麗的線條,當然也不求富麗堂皇。而這正適合西方天主教到台灣傳教時,缺乏充裕資金,只好以克勤克儉的方式,盡量就地取材,也結合當地的特色去詮釋原這本來自西方的宗教。譬如鹽水的天主堂中的聖母,造型有人說像是媽祖。

只是菁寮天主堂的設計者,德國人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卻是赫赫有名的國際級建築設計師。曾於1986年獲得被譽為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而菁寮天主教堂正是波姆的第一件國外作品。有趣的是,此事連設計師波姆自己都不甚明瞭,關於他曾經有一個作品位於遙遠的台灣。原來在西元1960那個年代,當時來台灣傳教的神父在本地找不到適合的教堂設計師,於是透過教會的關係在德國委請波姆將此座教堂的藍圖設計出來。而當時的神父再根據這份設計圖找了當地的工匠把這座有四座尖塔的教堂,在一望無際的嘉南平原之上給蓋了起來。所以至今旅行到這裡的人,應該還是會被這座位於低矮農舍與綠野間的突兀建物給吸引。

除了尖塔外形之外,內部的處理如落地窗亦展現明亮開放的空間效果。只是教堂既然在台灣建造,不免還是融入一些本地的風味,譬如取代鑲嵌彩繪玻璃的是暗紅色的格子門窗以及不規則花紋的小塊花玻璃等。另外據說塔裡面
所用的木材都是檜木,這我就看不出來了。

我看過尖塔內部之後,就比那一群人先一步出來了,他們一行人還在上面尖塔前要拍團體照。我走出門來,看見那個幫忙開門的婆婆還立在外面。我趨前跟婆婆聊天,才知原來是這天主堂常有人來參觀,村長於是交代她如果有人要來參觀,而裡面的神父不在時,便可以幫人開門。我更好奇的是,在這一個淳樸的鄉下地方,婆婆似乎對於村裡面有這樣一棟不同造型的西洋建築還算是津津樂道呢。我在想,如果大家的包容力都像菁寮的村民一樣就好了。婆婆首先說,後來天主堂的主塔鋁皮部分有整修,在當時花了二十多萬。至於前面的鐘樓部分多年前因為颱風而倒塌了,現在看到的是重建後的樣子。只是整建之後就已經沒有原來的感覺了。我隨著婆婆所指,果然鐘樓這尖塔外部的鋁片,不管是色澤,還是裝貼包覆的方式都跟其他幾座不太一樣。在菁寮天主堂,看來外國的月亮稍微有比較圓。

我跟婆婆稱了謝,轉身回到車上,結果老媽竟然還安分守己的待在車上等我回來。其實是我自己忘了招呼老媽也一起出來看看這天主堂。這一等,大概足足讓她等了二十分鐘以上。我跟老媽說天主堂的門後來開了,我跟著一群人進到裡面參觀,其實她也應該出來看看這造型獨特的天主堂。老媽卻回了我一句說,是我自己叫她在車裡面等的..。我想她大概一心惦念著要趕快回去煮飯,也無心思去看什麼天主堂了。於是回程時,我把車快快地穿越白河,也無暇去細看蓮花開的情形,一路在雨中的南二高上狂飆回台南市去也。

本文日期:2005.5.29(2005.6.12 finished) | 台南行腳 | mps | [旅聯網八角樓][旅聯網菁寮天主堂]


護庇宮中內牆上的碑文

府憲示禁碑(乾隆47)

重興護庇宮碑記

重興護庇宮碑記(乾隆60)

八角樓的取景

八角樓

八角樓一隅

八角樓

後菁寮

菁寮村與墨林村

阿勃勒

菁寮天主堂,前為鐘樓

白河的蓮葉荷田田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