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大湖尖山第一涼亭)

這個周末假日家中妻小各自都有活動,不在台南,也就是我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於是安排嘉南高最後一座待爬的小百岳-大湖尖山。行前參考Yang兄的大湖尖山(小百岳#61)[嘉義縣.番路鄉][104/3/29]遊記以及Pswoodly的竹崎15連峰(四大天王山到大湖尖山路況荒涼)。考量的是大湖尖山傳統登山口比較好停車還是凌雲巖比較好停車(經文峰山過來);而且一次出遠門,要不要走個凌雲岩-文峰山-大湖尖山-天雲山環形?總之在腦袋中規劃構想的時間已然跟實際行走時間差不了多少。後來還是決定以完成小百岳為優先,從大湖尖山傳統登山口起登,至於停車位則到時候便看了。

依據導航走二高到嘉義大華公路(159甲)過大湖國小,來到茶科路口,左轉上山,道路寬度變窄,僅容一輛小客車通行,看到登山口的涼亭就是到了。車程大約一小時四十分。左邊的菇寮旁空地已經停了幾輛車(應該可停四輛車以上)。最左邊的那輛車主人還在車上,我過去跟她打招呼,說是想將車停在她車旁邊(她一開始還問我這邊可以停車嗎?)如果這邊已經停滿,我本來的打算是繼續往上開,應該還是能在路旁找到停車空間(事先有用Google街景服務研究過)。

旁邊的車主是位女性,也是來爬大湖尖山的。她的規劃是依照主要登山路線到大湖尖山後來回,而我到了大湖尖山可能會續行往天雲山,便同行出發。後來聊開,竟發現彼此是可到「區」級程度的同鄉。一位女性自行開車到偏遠山區爬山,實在令人佩服她的膽識。原來是她近期開始逐漸挑戰南部的小百岳,前陣子完成了大塔山,這次就以大湖尖山為目標。

(大湖尖山山頂涼亭)

獨行有獨行的好處,結伴有結伴的優點。結伴的優點之一是過程中可以分享彼此登山經驗,我的部分在於過程中拍照取景的考量,譬如路口轉折、景觀特色(如大湖地名可能的由來、山頭辨識)、大樹動植物生態。優點之二是可互相提醒登山過程要注意的地形地貌變化,譬如路面濕滑、橫生的樹枝、坑洞等。我也很好奇她是用哪種登山App爬沒去過的山的?答案是健行筆記。之前在旅聯網活動中也看到字戀姊在使用,或許這款App很受女性的歡迎?我發現她們用這款App的主要目的是參考航跡(像是電子版的登山路線圖),但對於目前位置所在、等高線、周邊路線串聯等則比較沒概念。如此就比較適合單一目標原路來回的單純行程。

閒話暫且不表,行走濕滑水泥廢棄產道大概七、八分鐘後來到出現陡上石階的登山口,旁邊有大湖尖山步道導覽圖。持續陡上約爬升100公尺後來到第二涼亭。繼續往上爬後,略有展望。眺望西南方向的三寶山(山頂有電台的經查可能是尖凍山)。途中遇一棵很高的樹,跟山友分享如何使用手機全景模式將整棵樹拍下來。後來又看到一棵斷樹剖面吸引許多金龜子來吸汁,其中有一隻是藍色。接著來到第三涼亭。地圖上北邊另有路徑可以下山,是網路上人說的上山捷徑。一旁又是一連串的陡上石階(跟剛才的廢棄產道登山口很像)。

看等高線地圖,從第三涼亭到山頂約還要爬升一百五十公尺,算是持續陡上,要注意石階濕滑。或許是夏季的關係,步道兩旁草木都還算翠綠,之前從別人遊記看到的大多是陡上石階,景色比較單調。但這次我對步道的感覺是小清新。

(大湖尖山頂看獨立山)

大湖尖山山頂腹地還算平坦,有座涼亭,無基石,海拔1313公尺。大石上有「小百岳#61」的牌子可供山友到此一遊合照。跟山友聊起海拔高度1313公尺,諧音是一閃一閃亮晶晶,只差一公尺就可以1314。其實在瑞峰海鼠山那邊有個1314觀景台,而雲嘉二尖山那邊也有個1234觀景台。可以說這附近山區山頭高度大約都在1300公尺上下。於是跟小百岳牌子拍完合照之後,便跟山友來到景觀開闊處辨識眼前群山。我用WaytogoAR辨識出獨立山、塘湖山等,也問山友有沒有在用山頭辨識軟體,像是peakview之類的…。山友以前就有下載在手機的樣子,只是都沒在用,這時候便把App打開來,搭配山形陰影,山頭更容易辨識。而且她立馬解鎖付費功能,手機螢幕中所看到的山輪廓線、山名就更詳盡了,反倒讓我有點心動是否也要來改用相關軟體(後來回家之後馬上下載)。而山友這種很阿莎力下載App的方式,也很人讚嘆啊。就像小周兄說的「人生都活到這款坎站」該享受的就不要省了。

在大湖尖山休息、用餐結束,山友完成一座小百岳的心願達成,原路下山去了。我則看了好久山頂的路線圖牌:往天雲山,再循稜往文峰山的路線應該要兩、三個小時以上才能回到大湖尖山登山口(行前已研究過山友路線:大湖尖山、天雲山、文峰山O型縱走)。考量到時間已經超過下午一點,路線也不算輕鬆,決定改參考Pswoodly的走法,先往大湖尖山另一個登山口(即第三涼亭北側)下山,由那裏往文峰山,如此避掉了大部分的山路,這樣應該有機會走到凌雲岩。主意已定,便回頭下山了。

在第三涼亭前山路,又碰到了先行下山的山友,也跟她說往北邊的路徑比較好走(不用一直走石階),於是再度同行下山。山友提到她看到網友遊記說這一帶有許多咬人貓…。哪,路旁一大片都是啊,說著說著馬上就看到咬人貓了。來到產業道路T字路口,這就是網路上山友所說的大湖尖山登山捷徑。

我想循Pswoodly航跡往文峰山去,山友要回停車處,便指引她順著產業道路走便可回到登山口。再度告別。

(茶園回望大湖尖山)

一段上坡後來到開闊處,來到剛才下山時所看到對面的茶園所在,此時回望可見大湖尖山壯觀山形,搭配茶園巨石景觀,該說是這才是大湖尖山整個山區最佳的觀景點嗎?續行,經過鐵皮農寮,循航跡,取茶園駁坎邊坡旁小徑上行,算是抄捷徑來到農路上方的水塔。再沿著不明顯的邊坡路上行,來到茶園頂端與樹林邊緣交界的雜草堆。這時背包的胸前扣帶斷掉了,暫時不作理會,只是掛在兩邊的兩支手機會在行走時晃來晃去……。

沒有明顯路徑,也沒有登山條,只能跟著航跡硬著頭皮往上攀。看地圖,只要20公尺就可以出到上方的產道。但這20公尺是雜亂無章的樹林邊坡,沒有踏腳處,也到處是橫生擋路的枝幹。硬攀不到五公尺就敗下陣了,已經搞得灰頭土臉。原路退回,還得先找得到原路,後來最後一段還是直接跳下來到茶園上方的草坡。也就是這麼一跳,衍伸出一段驚險的小插曲……。

既然上坡不可行,退回水塔邊,改取農路,看看能不能迂迴上山。現在就放棄還太早。就這樣走了一小段,要拿出掛在右邊的iPhone來拍照。咦?iPhone不見了。想必是在剛剛胸前背包扣帶斷掉之後的某個時間點脫落。文峰山也不用去了,趕緊回頭去找手機。

回到茶園上方與雜林的交界邊緣,這裡就是發覺扣帶斷掉的地方。依照先前找路的順序,先往右邊找一找,再往左邊找一找,都沒有。這下慌了。想到,之前的山友可能剛回到停車處還沒下山,可以請她來到這裡打我的手機找找看。不過這麼做有沒有意義?會不會我到了停車處,她已經不在了?這樣就白白浪費半小時自己可找尋的時間。而且現在天氣轉陰了,不知道會不會下雨?

(鳳凰瀑布溪畔步道與滑石)

最後還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趕快衝下山去,半走半跑大概超過五、六百公尺,看到山友車子還沒離開,趕緊揮手,趨前跟她說明請她支援。山友也很熱心,開著車載我上山。兩人再度回到茶園上方的雜林交界處。山友撥我的手機號碼,但是我的手機沒有回應,也是這裡根本沒有訊號。但就算有撥通,現在才想到,我的手機一向設成震動模式……。

好吧,現在又回到人工摸索模式。不過這時候我已經冷靜下來了,想到或許是往上攀不成退回之後向下縱的過程被樹枝勾到而掉落。如果手機跌落草叢中就難找了,但還是循著剛才硬攀的路徑去尋,結果走沒幾步就看到iPhone了。所以早知如此,一開始找的時候就要把往上攀那一段納入,不過當時我一心想著要趁山友還可能沒下山,趕緊請她來幫忙。這種感覺就好像溺水的人連河面上漂浮的一根草也想抓住,但其實冷靜下來水母漂或許就可自力度過一劫。

手機找到了,心中大石頭放下了,跟山友連袂下山。這時阿里山區午後的霧也悄悄地來了,瀰漫茶園山間,是絕妙風景呢。一旁的山友也是讚嘆不已,拿起她的手機努力拍照。或許手機失而復得事件就是在提醒吾人必須要知足,不要一次想要達成太多想法,這樣老天自然會安排美景給能夠安住當下的你。

續往停車處走,山友注意到樹幹中段像大鳥巢的物事。我跟她說,那是山蘇啊。有很多人吃過野菜山蘇,但沒看過野生的山蘇。順便提起,有一年跟老婆去十分看流蘇,老婆聽成看山蘇,還反問山蘇有什麼好看的趣事。搭山友的車回到菇寮停車處,謝過她的支援。三度道別。各自下山去了。

回程時,經過鳳凰瀑布(行前有做過地圖功課),想說既然文峰山去不成,還有點時間就去走一趟鳳凰瀑布步道。步道入口就在公路邊。走下步道,陸續遇到正在回程上坡的一群外國人,有人看到我這時才要去溪谷,便跟我比大拇指說beautiful,意思是瀑布很漂亮,不要放棄的意思吧。

步道沿途的景致大約就是一路下行在往溪谷的樹林間,只有一處會經過小溪棧橋,略有溪石風景可觀。不到20分鐘來到瀑布前。心情閑散地邊欣賞傾瀉而下的瀑布,邊把剩餘的運動飲料喝完,然後才心滿意足地走回停車處,驅車回台南。

(鳳凰瀑布底深潭)

本文日期:2025.6.8 | 台南行腳 | 相簿 | 大湖尖山GPX | 鳳凰瀑布GPX

(大湖尖山落差與里程圖)

(鳳凰瀑布落差與里程圖)


大湖尖山環形路線圖 | Google map



(小百岳進度)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