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增設了觀景平台與涼亭)
一個月前騎二仁溪北岸,觀察二仁溪綠堤計畫第五期成果,也欣賞了甜根子草與台灣欒樹。一個月後的周日午後得到空檔就來探查最後一期-第六期的計畫成果。根據這篇新聞,第六期計畫的範圍「從台一線太爺段堤防營造至鐵路橋,長達4.17公里」,計畫內容:「將在二仁溪沿線堤防增設無障礙坡道、堤頂矮牆、休憩平台、座椅及增設涼亭,另外沿線將會廣植更多喬木,待喬木茁壯,將是綠意盎然的堤頂綠色隧道,另外目前步道與仁湖橋車流交織,工程也將會新建無障礙橋下引道,讓往來民眾通行更安全。」

二仁溪南岸在縱貫道以東的堤岸自行車道,四年前我父子三人曾多次探索,最東曾經到達路竹的前荷三等三角點。當時台南還是TBike,沒有Youbike。這一次為探查綠堤計畫成果,比照一個月前,節省時間與精力,直接從二層行清王宮前借Youbike,過二層行舊公路橋到湖內太爺端,往東,鑽過縱貫道下的自行車引道,目標跟一個月前一樣,還是二層行舊鐵路橋。

南岸的綠堤計畫是將堤岸紅磚道再往河岸方向推出新設一條自行車道,沿途多設觀景平台與涼亭,但沒有北岸的鳥類棲息裝置,像是巢箱、棲架,這些都是北岸才有,至於廣植大片的甜根子草,也只有北側才有。往仁湖橋騎過去,印象最鮮明的,無非是結了莢果的鳳凰木。但鳳凰木最密的那一段要在過了仁湖橋之後。


(增加了涵口圳的介紹)

接近仁湖橋時,可望見北岸的台灣欒樹還紅紅的。從新設的自行車道引道鑽過仁湖橋,再上堤岸後,這才看到第一處的新設路標。續騎,來到一棵大樹,後方有涼亭。這棵大樹,Google lens說是小葉欖仁。至於後方涼亭前,騎近一看,有一道排水閘門。堤岸上有涵口圳的歷史淵源說明圖示。本來此處應該是涵口圳的入水口,不過現在則是西機場排水門。根據歷史地圖,百年前的二仁溪河道要比現在要往南一點(如此才取得到水)。涼亭旁有太爺里石碑。往東續騎五百公尺,又見田尾里石碑。

再往上游騎約六百公尺,看到攔河堰。攔河堰前的水灘與後方斜坡都有很多人在釣魚。這時有人從水中拉起一尾大魚出了水面,翻滾間露出魚肚白。

經過大湖抽水站前,先下堤岸,繞過抽水站,才又再上來。已經可以看見不遠處的二層行舊鐵路橋。此時的風景是自行車道右側有一長排小葉欖仁,堤岸與河岸間的綠色斜坡則覆蓋了一片白色的甜根子草。不過這應該不像北岸港尾溝溪滯洪池那一帶是特意的復植。在靠近鐵路橋前不遠,有一下堤的岔路,這裡可近距離觀看甜根子草,接下來要如何把甜根子草、舊鐵路橋,甚或通過的列車那如何構圖入鏡,就各憑攝影者本事了。果然在盡頭涼亭內,就有一位拿著單眼等拍的人。鄰近水面的橋墩反映著西斜的陽光,但光亮的程度應該有來自水面反射光線的加成吧。


(甜根子草與二層行舊鐵路橋)

在甜根子草堆前等候拍列車通過。一會兒等到一輛電聯車通過。又過了幾分鐘,有一輛北上自強號還沒完全通過,這時南下自強號也冒出頭了。這場等候算是開出了大獎。時間約莫是16:36。

堤岸道路盡頭處,比照北岸,也是立了個終點的藍底白字標示。甜根子草拍了,舊鐵路橋拍了,就此折返。乘風狂飆,右側一排小葉欖仁快速往後流轉,但也還看不到盡頭(未央)。這時想到老子的《絕學無憂》中一句:「眾人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這句話後人大多平鋪直敘地解釋。但如果照這樣解釋,「眾人所畏,不可不畏」,何以能「無憂」?為何之後馬上又接「荒兮其未央哉」?於是我看過一個相對我比較能理解的說法:「荒兮其未央哉」在闡釋「”如果”眾人所畏,不可不畏,那畏懼的事物就會像一望無際的荒原般沒完沒了」。就好像如果我把這一排小葉欖仁當成煩惱一樣,就會感到煩惱紛紛而來沒個盡頭。但如果我能欣賞其枝葉延展之美,那麼這片小葉欖仁一下子飛逝而過。這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有異曲同工之妙。

回程時過仁湖橋到北岸,橋上眺望了一會二仁溪上游風光。從橋下引道鑽過仁湖橋往西騎。順道一提,台灣欒樹還紅著。引道另一邊的堤岸道路邊坡是故事牆。自行車道磚盡頭有「永保安康」字樣。

來到雲朵涼亭,五點出頭,太陽正要準備沉下二仁溪對岸,但還有一點高度,所以天色還亮著,光線還足夠,正好再來拍眼前這一大片穗尾透射金光的甜根子草。後來騎到港尾橋,也有遊人在拍落日。正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只不過我們現在眼前所見是滾滾紅塵落日。


(雲朵涼亭二仁溪夕照與甜根子草)

本文日期:2025.11.23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

(落差與里程圖)


二仁溪南側堤岸湖內太爺至二層行舊鐵路橋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