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三崁店神社遺址)

在報紙上看到永康三崁店神社遺跡、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遊戲童年」展、麻豆倒風內海故事館特殊建築外型的介紹,於是趁著人在台南便想去探這幾個景點。永康三崁店神社是屬於昔日永康糖廠(三崁店糖廠)的神社,性質就像是橋頭糖廠總爺糖廠內的神社一樣,不過除了狛犬沒有留下之外,整個神社的規格形式保留得十分完整,當然神社本體的木建築早就腐朽不存在了。

中山高從永康交流道下走中正北路,往台南方向行駛,在永安路口右轉,直行直到看到台糖加油站或是仁愛街。右轉仁愛街,直行,來到三民街口,前方有一棵大樹,大樹下有一到窄門(相對大馬路而言),我直覺這就是以前糖廠的大門。不要懷疑,直接進入,不久就看到右邊有神社石柱遺跡。

下車走進,裏頭像個公園綠地,並沒有任何廠房,但內有道路分隔成一區區,有一區草地上中有像是好幾棵樹的集合,走進一看有些是根部斷裂後再延伸生長,因此看起來像是八爪章魚的龐然大物。有許多人穿著迷彩服像在打漆彈,但又不知道在燒什麼東西。後來又陸續有人來此遛狗、閒晃,有人帶著便當來這裡吃,總之,是一個荒廢到有點詭異的地方,幸好現在是朗朗晴天,我才能大膽探看神社周遭。

現在保存尚稱完整的有:神社前的參道,兩排看似石燈籠的基座,原拜殿與本殿所在的基壇,四周書寫著人名(按照姓氏)的石護欄,其中有台灣人也有日本人的姓名。神社拜殿基台是用卵石堆砌而成,呈黑褐色,上頭可看見神殿建築底座模樣。神社旁邊的手水舍(奉納兩字已被塗抹)連同基座都十分完整。隔著一條小路後頭的防空洞,入口也有山牆裝飾,這在其他糖廠很少看到,不禁讓人想像以前三崁店神社的規模。

三崁店神社位於日治時期臺南州新豐郡永康庄三崁店,於昭和6年(西元1931年)興建完成,供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天照大神、豐受大神。為當時三崁店製糖所員工與三崁店尋常小學校師生參拜。原台南縣政府於2007以神社遺跡且具原始生態(曾出現諸羅樹蛙蹤跡)為由指定古蹟。

離開神社前又去糖廠門前晃了一下,這才驚覺門前那棵榕樹真的好大。

(19xx年的彈珠遊戲)

往仁愛街直行,遇到鹽水溪堤防,又退回到永安路上,直行,用鹽水溪後,道路名稱變成長和路。遠遠就可以看到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這座龐然大物,外形有一部分是以大片太陽能光電板所組成。博物館本體還在興建中,接近完工的階段,因此「台灣囝仔特展─遊戲童年」是在館區北側遙遠的教師研習中心舉辦的。

館區範圍感覺是建構在沼澤溼地周邊,目前園區還在植樹,因此較無遮蔭。

教師研習中心裏頭有一室供作展覽用。展出童年的遊戲器具,遊戲方式。有一大群人圍著研究「大嬸婆看水壺之水從天上來」,後來老爸發現了其中奧妙,原來是有一根透明的管子支撐著茶壺,才能讓茶壺看起來像是不靠外力懸在空中。但是問題是,水要怎麼從茶壺中源源不絕留下來?

關於這些遊戲器具中,其實是沙地上的彈珠遊戲最讓我陷入長考。小時候會蒐集彈珠,然後在沙地上跟其他小朋友比賽,地上應該有五個洞,除了要把彈珠滾到洞中,也要用彈珠把其他小朋友的彈珠給彈走。但是確切遊戲如何進行?由於這大概是小學四、五年級在玩的遊戲,而且似乎過了那段年紀之後也不曾再玩了,所以現在已經忘記了遊戲規則。令我不禁陷入長長的思索..。

關於這個特展,我還是改日再帶大寶來玩好了。他應該很喜歡。

走出戶外,朝本館方向走去,經過種滿浮葉植物的沼澤區,上頭有一座水泥拱橋。然後又經過一木棧道,水邊種了像是蘆葦還是野薑花,另一側則有一家竹木屋茅草房。不過在新式的本館附近,卻還保留一間紅瓦小廟,鄉人三三兩兩坐在廟前聊天。這真的有點奇特。看來這是為了符合台灣歷史博物館的設館精神而特地留下的。

(倒風內海故事館的傾斜造型跟蘭陽博物館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多在館區逛了這一遭,離開台灣歷史博物館時已經下午四點半了,而我們還是繼續北上麻豆要去看倒風內海故事館,其實我也知道這些展覽館都很準時在五點關門,所以就算到了麻豆,應該也不能進去參觀吧。不過這一回本來就是為了這座故事館的傾斜造型而去,我從報上看到,是覺得這座建物跟蘭陽博物館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來到了麻豆,依照報紙上寫的走法來到忠孝街,卻找不到這座建築物。而是在著名的麻豆代天府附近繞啊繞,後來就在快放棄時,走北環道路要迴轉往南時,卻看到原來這倒風內海故事館並不在麻豆市中心,而是在外環道路上,不過這時候已經超過下午五點了。其實這故事館屬於「蔴荳古港文化園區」的一部分。這園區的後方有像是大學校園的幾棟時髦建物,看著路標寫著是「台灣首府大學」,第一次聽到的學校,在想這到底是哪間學校改名的。之後才知這是致遠管理學院改制。

「蔴荳古港文化園區」的入口前,立了兩個平埔族人偶迎賓,老爸說晚上來此突然看到這兩尊可能會被嚇到。男的手上像是在吹笛(還是吸水煙?),女的手上端著一盤檳榔。至於走進園區走往倒風內海故事館,果然已經閉館了。

館外形乍看由兩端向中間傾斜,但走近一看,或許是視線的關係又覺得不會太斜,搞不好是線條弄出的巧妙設計。建築的正面的圖樣看起來像是船逆風航行進入內海。根據說明「倒風內海故事館」使用了漢人傳統閩式建築的紅磚,以及平埔族式竹管厝的建築型態,隱含漢人、平埔族族群融合的建築語彙。但如果又確切瞭解,就必須從四百年前的西拉雅人在這塊內海周邊生活的故事開始說起,這一次既然無緣參館就先不提了,有興趣瞭解者可以先看倒風內海的故事介紹

不過「蔴荳古港」又是怎麼一回事,既然今天誤打誤撞來到此地,台南人不可不了解台南事。不過要說蔴荳古港還是又得從倒風內海故事說起:

大約在一千年前,古曾文溪出海口三角洲將沿海分為倒風及台江兩個內海。倒風指的是風由陸地吹向海面,使得船隻進港時須逆風行駛,這是嘉南地區特殊的東北季風。18世紀初,倒風內海的面積約有60平方公里,包括現今的北門、學甲、麻豆、下營、鹽水一帶,內分三條海汊分別可深達麻豆港、茅港尾港、鐵線橋港。蔴荳古港,又稱水堀頭,就是屬於倒風內海的三叉港之一,當時船隻可直通大海,因此是砂糖、鹿皮的出口港。

經過近年整理重現古港遺跡後,可看到昔日商船在水堀頭靠岸卸貨的碼頭,旁邊也有一口水井。麻豆是西拉雅四大社之首,而漢人移民臺灣之後聚居在海岸港口,逐漸與平埔人通婚融合。不過清乾隆中葉後由於河港淤塞導致海岸線西移,目前僅存部分碼頭遺跡與經過挖掘清理的航道。

我和家人走訪古港區,繞過所謂龍穴鳳池,看到幾棵樹下的樹根與石車(榨甘蔗用的磨器)糾纏在一起,也糾結出一段台南出天子的龍穴傳說:

乾隆年間的水堀頭已經是個繁榮的商港常繁榮,而附近湧出的泉水相傳可以治百病。後來一位堪輿師路過此地發現這裡有個鳳池龍穴的地理能出天子。堪輿師因而上報朝廷。乾隆擔心麻豆真的出天子,於是派堪輿師破壞地理風水,將製糖石車填入鳳池中,再以巨石搭橋壓制龍喉,從此鳳池龍穴變成一攤死水,商港淤積沒落。根據樹旁邊的說明牌示提到,連原本鎮守此地的五府千歲也都離開此地,順著古航道出海,輾轉漂流來到今北門槺榔山,後由鄉人供奉,就是今日的南鯤鯓代天府。(不過如果去查南鯤鯓代天府的歷史淵源,會發現彼此說法有出入)

龍穴的傳說還有續集,民國45年時在附近代天府神明指示下,村民發動大規模開挖行動,果然挖出100多個石車出土,石車一挖出,泉水立即湧現,台南後來果真出了一位總統。

但是龍穴傳說還沒結束,2008年總統大選前,考古學者在古碼頭遺址挖出了一匹小馬遺骸,後來果真馬英九當選總統。

如果這個龍穴傳說要繼續牽強附會的話,考古人士不妨再去遺址,看看能不能挖出當初荷蘭人在此活動時,有沒有留下些用「很菜的英文」書寫的蛛絲馬跡。

除了古航道遺跡外,在園區的步道旁也樹立著不少關於麻豆糖業、鹽業、信仰、文化、平埔族的文化、蔴荳古港興衰的解說,真要細究要再另外安排時間來此。

(蔴荳古港文化園區的龍穴傳說)

本文日期:2011.4.10 | 台南行腳 | 相簿 | MPS(GPS)

永康交流道轉中正北路,再右轉永安路、右轉仁愛街到原永康糖廠交通路線圖

永康永安路到台灣歷史博物館交通路線圖

台灣歷史博物館經19號省道到西港,173縣道到西港,忠孝街到蔴荳古港文化園區交通路線圖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