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橋登山口有停車場與公廁)
這次與家人的台中之行,我自己的目標是兩座小百岳(各自利用一個半天完成),第一座是位於太平的小百岳No.43三汀山。三汀山的步道系統複雜(咬人狗坑步道有超過4條步道,之間互相串連),我雖然參考蕭郎2013年登三汀山的路線(從東平路2巷起登),但卻發現他和Yang兄的走法,好像都沒有把一江橋堤防那邊的登山口當作主要起訖點;於是這次我決定補足這個,從一江橋登山口起登,由咬人狗主步道回到東平路2巷,走成一個環形。
蕭郎和Yang兄的走法,應該是盡量想多走幾條咬人狗坑步道路線,譬如從一號進,二號回;而我的想法是一江橋登山口那邊好像比較好停車,而且少踢一些馬路,又看似能較快上到主步道。實際上從一江橋左轉到堤防道路,更覺得這裡應該才是官版的三汀山登山口,因為停車場、廁所、登山地圖牌與路標都很齊全,我唯一擔心的只有一點,從東平路二巷回程時,是不是一定得先回到大馬路-東平路,再轉入堤防道路取車?這樣就繞一大圈了。其實地圖上東平路二巷與堤防道路離得非常近,但為何沒有畫出相連的捷徑呢?難道都沒有人想過這樣走嗎?是否是因為有高度落差的陡坡或深淵?我從等高線地圖完全看不出端倪,但已經有硬切的準備。
按照導航指引,從科博館附近經過一中商圈,過旱溪、廍子溪,來到位於頭汴坑溪畔的一江橋,進入太平區地界,現代人沒有導航不會開車,會研判地圖的人有了導航,有了GPS實在如虎添翼,能夠縮短路程,節省時間,把資源精力用在重點上,當然也許就少一些意想不到的邂逅可能(也或許這就是吾人想極力避免的)。
(大潭仔觀景台可以觀景也有廁所)
從登山口取斜左上步道開始緩上坡,一路上花木扶疏,就是一般大眾化的郊山步道,把它當作城市後花園也可以,有點像是新化中興林場之於台南市,步道岔路非常多,有些是被山友走出來的,有手機App研判地圖,抓準方向,便不會在步道分歧點徬徨不知無措。
約略走了一半以上的上坡路,陸續經過兩狀鐵網狀小橋,橫跨過的狹長凹谷,看起來像是被硬生生切鑿的,不知道跟當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有沒有關係(不過經查日治時期地形圖,這一帶本來就是等高線密集的山谷)。
大約15分鐘後上到產業道路,海拔高度上升大約80公尺。此處是多岔路口,有觀景平台可眺望大潭仔(台灣島),也有簡易廁所。這條東西向的產業道路應該就是咬人狗坑步道主線(1號步道)。我預計在此取東向續往三汀山,回程時會從二號還是四號下來又回到此路口,再由此西行往東平路2巷。這是考量到在天黑前走一個小O形的走法。
續行東向產業道路,右邊坡是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沿路還有木質路標。一開始是水泥產道,岔路也有水泥階梯。之後有一段土路,然後再接水泥產道。山上應該原來有四通八達的水泥道路,不過現在應該都不能行車了。沿途岔路非常多,無法一一描述,根據手機地圖App抓準往三汀山的方向就是了,沒有手機地圖App就自求多福。
山中本來有果園,後來又轉成高大林相,有些路段林木森森略顯幽暗,登山客不能算多,但在途中亭子納涼的人還是所在多有,再次感覺真的很像台南新化中興林場,只不過中興林場更熱鬧些,而且步道都是土路。
(好漢坡展望)
大約二十分以內可到達好漢坡下方,之後的好漢坡非常陡,大約是45度的水泥陡坡(大概是60公尺距離上升30公尺),右側有木棧道。如果沒有鋪水泥,或許不會感覺那麼陡。
好漢坡上方又是另外一條水泥產道。繼續往東行,路旁還有小屋。水泥路盡頭換成有鋪像枕木的石階;從海拔400公尺,陡上到460公尺,來到觀雲嶺與三汀山的岔路口。取右往三汀山,平緩好走,緩上20公尺高度,末了來到寬敞山頂平台。
三汀山海拔480公尺,三等三角點一0八号是仿作的,旁邊另外還有兩顆,一顆看起來像是斷頭的舊基石,四周還有三顆卵石當作護石。到展望平台前有一座望高寮,旁邊有土地公廟。山頂往西南西方向幾乎無遮蔽,展望八卦山台地與大肚山台地。台中地區,我所知道另一座望高寮在大肚山。望高寮的目的是防範盜匪抑或森林火災,以三汀山展望面向的方位…,在此就不深究了。
三汀山實在是座平易近人的郊山,從一江橋堤防登山口到山頂,大概一個小時,山頂有好展望可以看風景,如果沒人催促或是晚上趕著聚餐,或許可以一直待到看夜景。請坐在椅子上納涼的山友幫我跟三角點與後方展望拍合照,然後我就繼續走上小坡去看只剩基盤的埤頭山。
(三汀山望高寮展望)
(三汀山看大肚山、八卦山)
埤頭山,號稱一等三角點,但樹林之間無展望。經查日治1924陸地測量部地形圖真有埤頭山,反而沒有三汀山。三汀山之名要到日治末期地形圖才出現,但基石所在仍是在目前埤頭山點位再偏南一點的山頭上,海拔約486公尺。在1966地形圖,三角點的位置改畫了個X;在1989經建一版地形圖三角點位置就移到目前三汀山基石所在。從以上觀察歷史地圖的敘述,可以產生很多聯想,譬如一等三角點與三等三角點是否曾經同時存在?埤頭山為何改名為三汀山?埤頭山的「埤」是指大潭仔?
埤頭山續行還有路,但我就原路下山回到三汀山坪頂,又找了另外一位幫我拍跟三角點的合照(前一張覺得主題小了些)。這次幫我拍照的先生比較常拍基點與山景的樣子,主動要我稍微移動位置配合後面的背景。後來他問我上埤頭山的山徑是否有被倒樹遮擋(前些日子有颱風),知道上頭還有埤頭山,顯見他也是山友啊。我回答沒什麼大礙。
(埤頭山一等基石佚失)
(山友說是頭嵙山,WaytogoAR卻指暗影山)
(三汀山看頭嵙山、暗影山)
後來與這位山友連袂走下三汀山,在岔路口前的開闊處,展望對面山景,山友說那是頭嵙山(小百岳No.41),可以看到光明頂(到處都有光明頂啊,但是小昭情歸何處?),我用WaytogoAR一番,卻說是暗影山(小百岳No.44)。山友又推薦我可以到前頭的岔路取右行往觀雲嶺,可以更清楚展望頭嵙山,來回大概半小時。我本來有點心動,不過考量到山快黑了,而且還有未走過的下山步道,所以就算了。也因為要趕下山,便跟這位山友告別了。我有向他預告會走成一個環形,他告訴我在大潭仔周邊有一些菜園小路,不一定是山徑,要注意(忘了是要我注意不要迷路還是有蛇)。爬過多座中部小百岳的山友說「希望下次還能在山上遇見你。」
回到好漢坡岔路,續取直行產道下山,即地圖上的咬人狗坑步道主線。不過再行一會,改取430步道下切,落差將近八十公尺,出口是有擋土牆的水泥農路。續延產道往下,是果園山谷景致。取左岔路往電塔,這附近步道有點複雜,取電塔旁邊的木板步道下行,腰繞了一段,是溪流源頭的清幽山林,不過天色暗了,無暇慢慢欣賞。轉眼來到第二涼亭。此處又有多岔路,取西,往東平路2巷方向就是了。
寬稜上的枕木步道突然有位婦人坐著泡茶,看到我過來想要移開位置讓我過,我說不用,輕身閃過。但這裡的枕木步道岔路甚多,我一時取右,竟無路,退回改取左下,不一會就回到大潭仔觀景台。時間久了,有些步道好像荒廢或是崩壞了,這也是不足為奇;但如果是在台南新化中興林場,官方還會立牌要求民眾不要私自開通山徑。
(430棧道下口)
順著產業道路下山,但很快又遇到木棧道岔路,至於農路是往右彎繞了,木棧道則是直接下行,又與農路接在一起。木棧道的出口與接下來的農路兩邊都是果樹。
下行水泥農路,左邊有小徑,透過樹林間隙望過去,那頭似乎還有水泥路的樣子,地圖上可往大潭仔左側。我還沒想要這麼早切,因為地圖上在之後的東平路2巷道路還有一條岔路可回到堤防停車場,而且剛剛山友有提到這一帶多菜園岔路,小心別走錯。
之後的下行,開始看到農家,然後出來到巷口,如果這就是登山口的話,周遭是很難停車的。取左下行產業道路,走著走著,竟錯過了預定要左切的路口,而且這附近應該有停車場,但只看到鐵圍籬。回頭再尋,地圖上左切往大潭仔的路口已經被封閉了,看樣子我只得繼續踢馬路回到東平路。
續行,左邊路邊擋土牆與柏油路之間有較寬敞的帶狀空間可以停車,也的確看到一輛車停在這裡。來到東福宮,似乎是廟中廟,但當時已惘然沒細察。
下行至中興橋路口,此處就是我覺得可以投機取巧回到堤防停車場的無尾巷入口,不過沒有任何地圖有標示。既來之,則探之,走到巷底最後民宅,細看圍牆與電桿間有條小徑,我想那就是了,取之。其實這真的是種菜小徑,兩邊都是菜園,而且沒什麼雜草(應該常常有人行走),一會兒就出來到堤防道路,約略在高壓電桿電箱設備旁。這條小徑為何還沒出現在OSM或離線地圖上呢?一則是鮮少有人像我這樣走成環形,二來應該也是有在地人基於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心理層面。
已經過了六點,天色昏暗,往公廁走去洗把臉,遇到先前在三汀山指點觀雲嶺的山友,真是「說再見就一定會再見。」他驚訝我繞了一圈還能走得這麼快,我就分享那條地圖上沒畫出的捷徑。之後取了車,先後離開,這次就真的後會有期了。
(看似路盡頭的無尾巷,但地圖上距離停車場不過一、二十公尺,單兵如何處置?)
本文日期:2024.8.17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GPS)
(落差與里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