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共時性@anobii

傅佩榮的易經入門課提到:

依榮格所說,占卦所根據的是「共時性原理」,亦即同時發生的事情之間,應該也有相互的關聯。為什麼你在此時此地想要占卦?為什麼你要問的正好是某個問題?這些看似偶發的狀況,其實可以用一個術語來描寫,就是「有意義的偶然」。我們認為「偶然」的事,並非真的偶然,而易經占卦正是要要解開此一謎題。

因此三年之後我在圖書館書架上偶然看到這本書,便絲毫不陌生也不猶豫地撿起來借回去看了。這可能全不然是偶然,而是如佛家言,無明薰習的種子突然成熟了,是時候該看這本書,進一步探討榮格的共時性理論了。

作者提出許多近代科學的觀點以佐證榮格的理論。而從書中也看到,榮格在發展共時性理論時,參酌了東方哲學「易經」與近代物理中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並與提出不相容原理的包立往來書信討論。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出了東方的莊子「用心若鏡」與佛經華嚴宗中的論點來與「對稱」與「場論」來相呼應。所以再來看一次榮格的共時性內涵:其包括了「有意義的巧合」,用於表示在沒有因果關係的情況下出現的事件之間看似有有意義的關聯。榮格在他的事業歷程中為這個概念下了幾種不同的定義,如「非因果性原理」、「有意義的巧合」以及「非因果性平行」。(維基)

「有意義的巧合」包含了兩個關鍵字:「有意義」與「巧合」。但問題是誰來決定這「巧合」是「有意義的」?又是誰來認定這意義的創生純屬巧合,而非因果關聯?而榮格還認為,這些表面上無因果關係的事件之間有著非因果性、有意義的聯繫,這些聯繫常取決於人的主觀經驗。在榮格的心靈模型中有一假設,認為「集體無意識」存在於個人意識和無意識的心智層面下運作。在「集體」中的個別「無意識」的心智層面下運作下,因為某些尚不可知的力量(來自時空極其為小的奇異點更高維度空間的…介入?上帝的劇本?)促成了我們所在時空(相對巨觀?相對低維度?與神相較之下猥瑣的人類?)的「有意義的巧合」。

讀到這裡,若榮格的「共時性」理論相當於「有意義的巧合」,那這些西方學者如果再多接觸東方的佛道經典,可以發現東方早就有這樣的想法,我認為那就是「緣」。這在短暫的時空中看似沒有因果關聯的「緣」,在東方的觀點是可以「修」的,但可能必須耗費不同維度的時空才能修得,也就是「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的「修緣」。

那在修緣的漫漫時空中,修緣的個體應該是無意識的,也不知道要修多久,這也呼應到榮格「集體無意識」具有無尺度、不規則的特性。但是為何最終會有被?認定是「有意義的巧合」修得,難道這一切都只是按照上帝安排的劇本在走?祂說你們有緣就是有緣,無緣就是無緣?如果可以參透這一切,或許可以說是「修行底人不昧因果」。

所以還是要回歸「有意義」上。如果用中文來說,我認為「有意義」是「在乎」;如果是英文是「matter」。換言之,「我真的在乎」,「It does matter」,才會成立「有意義的巧合」。也就是俗語「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而這「有意義的巧合」基本上是跟生物的本能(本性)有關,也就是生物本能會有「營養、繁殖」的需求(相當於儒家也有論述的「食色性也」),因為這些基本需求演化(進化)出許多現今我們人類尚無法完全理解的「有意義的巧合」。譬如,在某個時刻你認為「遇見了百分百的女孩」,但其實這不過是生物繁衍的本能在蠢蠢欲動而已。

除了個體的感受外,書中提到其中一例子是某種小蟲子為了防禦還是覓食,群聚在一起;而這數以千計的群體圖形,對其他生物(或是觀察者的人類)形塑了一個「有意義的巧合」,然而人類對於群體中的個體彼此之間的聯繫機制尚不可知,只能託辭於「集體無意識」。

另外人類(或是廣泛的靈長類動物)在基於原本「食色性也」的基本需求上(或稱「之外」),還會衍伸出更複雜的心理作用,相當於感受、相當於七情六慾、相當於佛家所說的五蘊(色受想行識)、相當於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這也是心理學要去探討了。譬如人類只是吃飽還不夠,還要吃巧吃好,因此有所謂美食家;原本為了追捕獵物要跑得快、射得準,但是現在運動純粹是在挑戰人類自我的極限。若論對上帝有無意義,可能上帝覺得其實一點也沒有(但這可能是運動員的生活意義)。不是有句名言:「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大概就是人類在基本需求之外,想要為自己的生存賦予了「額外」的意義。

自然界尚有一種因果關係非常非常薄弱,但難以說是全無關聯,但也許只是用奈米以下層級的發生機率來「牽強附會」。譬如蝴蝶效應,很難說有關聯,但一旦發生,最終結果將導致巨大的改變,或許這就是物種起源的成因,也或許就像是突變導致物種進化,那種微乎其微的動作導致不對稱的巨大變更,將被後來的觀察者視為這絕對是有「有意義的巧合」(如果這樣微乎其微的一連串巧合真的能被觀察得到的話)。

至於自然界非生物的碎形,就真的是「集體無意識」,但對現今能從太空鳥瞰地球的人類來說卻是「有意義的巧合」。這目能只能歸因於上帝造物的神奇工法吧,或是祂想到的省時省力技巧-跟人類的「複製貼上」意義差不多,但手法高低全然無法相比。

我因此列出了我認為與共時性有關的詞彙(有些是本書裡面提到的):


隨興:乘興而行,興盡而返
移情
共時性:有意義的巧合
同理心:運用理解力與想像力等,嘗試(在想像中)將自身置於他人處境或所在「位置」的能力
用心若鏡: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易以感為體:銅山西崩,洛鐘東應,便是易耶?
美學的愉悅:康德所言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多維度的緣分」之說並沒有科學根據,其實很多巨觀下人類習以為常的科學理論在極微小的層次也都不適用(譬如在極短時間、極小尺寸,有可能無中生有地產生能量)。因而關於會不會「緣分」是「集體無意識」的所有可能結果的機率分布?我想到了「緣分」或許可以用量子力學的「雙狹縫實驗」來類比:單獨粒子也會自我干涉;換言之,集體中的個體彼此的緣分深淺是一種波函數,就像是經過一段時間單獨粒子的累積會出現干涉圖像,但是無法判定個別粒子是通過哪一條路徑(或許是同時通過雙狹縫),不過時間一久還是會產生干涉圖像(可以視為緣分深淺)。但如果一旦在某個狹縫後頭裝了探測器,則干涉圖樣會消失,這是不是意味著意識到緣分的存在,也就是緣分消失之時?

人的意識扮演了「去相干」,把其他所有可能都抹除了,只留下一種路徑,但無法預測是哪一種。因此在還沒有人意識到這是「有意義的巧合」之前,所有可能就這樣突然現前,又突然消失,沒有在你心裡面留下些許痕跡,直到有一天你終於意會到了「或許你等待的緣分曾經來過」。

繼續思考:

1.修行者「不攀緣」又如何解釋?

2.阻絕可能緣分?臥輪禪師「對境心不起」…,不去分別有沒有意義?

3.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入流亡所」聲聞起滅不作分辨,是否也是進入「無意識」狀態,也不創造「有意義的巧合」?

4.心經所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能照見色即是空,是否即能不生感應?也就無所謂「有意義的巧合」?

5.既見緣起,而妄加改變,則過去已發生的事情是否會跟著改變?=>EPR悖論(量子糾纏)、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

6.如鏡反射:鏡裏?鏡外?不在鏡裏也不在鏡外?

7.如果以巧遇為橫軸,意義為縱軸,「有意義的巧合」跟其他幾個象限各該如何解釋?

最後的最後,最能說明「共時性」確實存在的可能,就是身為讀者的你在茫茫網海裡看到了本篇文章,也確實產生一些感受(不管認不認同「共時性」),對眼前的際遇(不論主觀認為好或壞),產生了與以往慣性不同的思考方向,改變了未來。(雖然對超然物外的觀察者而言,這可能還是上帝的劇本…)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