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更多有關 美的覺醒 的事情
在圖書館的熱門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然後就借回來了。

在圖書館中已經大致翻了一下,是蔣勳講美感的啟發。他認為一般人早已習慣從眼根感受世界,忽略了六根還有耳鼻舌身等,也就是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而人們已經絕少用老天賦予我們這些感覺的天賦去感受世界或大自然的萬事萬物。

在本書中,蔣勳解釋每種感覺,說明他自己在這些感覺上自己的領悟過程。我們讀此書,也真能受蔣勳的導引發現,我們過往已經蒙蔽我們自己的感官的感受能力太久而不自覺。

關於這樣的自我蒙蔽而不自知,我試猜其原因,可能是現代社會步調太快,人類太習慣追求於當下立即短暫的快感,對於需要花一點時間去接受與理解的感受便無心他顧。這樣步調越來越快的人類,如果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未來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模樣。

讀本書,也可以感受到蔣勳提到的幾個矛盾:如美學不等於美感,感官的刺激不等於美感。還有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如同康德所認為的,

所有有目的性的事情裡都很難有美

關於最後一點,如果所有有目的性的事情裡都很難有美。設計旅店所用心經營布置的是在吸引入住者第一眼看到印象,其設計是有目的性的。人造的設計印象約略只能引起短暫的新鮮感,很難深入到真正心靈感動。所以很難吸引顧客再度上門。因為對顧客來說,永遠還有新鮮的玩意可供選擇。

但設計旅店可能本來就不是走美感的路線,他們本來的定位可能就是在網路上讓客戶預覽房型或旅店外觀那一瞬間,刺激顧客的視覺感官,讓顧客滿足他們是住在有設計感的旅店中。他們本來就是要滿足顧客自己對於住宿新奇感的期待。

美的覺醒

(美是沒有目的的快樂)

「所有有目的性的事情裡都很難有美」,但是庸人活在凡俗世界,被要求做每件事情都要其目的性。或是實用性。但「美是無目的的快樂」,我們在生活每件事因為預設了目的;有了目的,就會患得患失,所以活得不快樂。因為活得不快樂,退而求其次,轉而尋求感官的刺激。譬如將吃美食以為是快樂,安排旅遊以為是快樂。這些事情都做過了,我們發現做完之後,好像並沒有想像中的快樂。因為「感官的刺激並不等於美感」。美一開始是透過感官去接觸,但最終是在心靈層次得到滿足。以至於研究美感如何產生的「美學」,本身也不怎麼有趣。

所以美感或許跟學佛很像。學佛最終是要把經典都拋棄才能解脫。美感也得不具功能性、目的性,心靈才能真正感受到美。日出、夕陽很美,但看日出夕陽並無實際功用。如果想到有任何實際功用,那就不會去觀日出、看夕陽了。

最後蔣勳用「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來歸結美的覺醒。大自然其實無所謂美不美,萬事萬物各以其獨特的姿態存在,人之所以能欣賞大自然的美,是因為大自然的花草樹木跟人沒有那麼直接的利害關係。莊子所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其實在說,真正的美最後可以超越所有的愛恨,而在更高的層次上,保留著對世間所有存在事物的欣賞。

人之所以感覺美,是在對萬事萬物上投射自己心靈的狀態。莊子基本上認為,美是一種心靈自由的狀態,我們在心靈絕對自由的時候,自己可以轉化自己,不會被束縛,可以從很多被限制的環境超越出來,而達到一個純粹的心靈自由狀態。

每個人完成自我,才是心靈的自由狀態:每個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完成自己,那就是美,完全不必有相對性,毋庸比較。

看到這裡,蔣勳所認為的莊子之天地有大美,是不是也是一種人類補完計畫

另外蔣勳在講這幾種感覺的啟發,很像楞嚴經裏頭好幾位大菩薩在敘述各自修道的法門。佛家說的正覺是圓通法門初步必得去卻感官的表相,回歸自己自性之流。而在本書中關於美的覺醒,似乎也是在重啟各種身而為人有幸可得到的感覺的體會,藉此到達心靈自由的狀態,但不執著於感官的刺激。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