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這本書對於美感頗有啟發,原來我對美的了解如此淺薄,還多有謬誤。

根據我對大師說法的理解,美就是著相、生情。這個跟佛經裡頭的「無四相,三心不可得」,正好是兩個極端。不過作者告訴我們:要求人生的淨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

作者對於這本書只有一個單純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什麼叫做俗?作者形容是像蛆鑽糞似的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為高尚純潔的企求。故,俗無非是一種缺乏美感的修養。

所以或許追求美到極致,也許是另一種超脫世間的法門。

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真善美(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絕緣,便是美感的態度的最大特點。脫淨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相」。美感經驗就是形相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相於直覺時的特質。

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

美感經驗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迴流:一、物的形相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二、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自我,還要不知不覺的模仿物的形相。

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

快感不是美感,聯想也不是美感,考證和批評也不是欣賞。但欣賞卻不可無考據與批評。

創造之中都寓有欣賞,但是創造卻不全是欣賞。

像藝術一樣,遊戲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

苦悶起於人生對於有限的不滿,幻想就是人生對於無限的尋求。

創造的定義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綜合大半藉「聯想作用」。聯想又可分為「接近」和「類似」兩類。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個意象和與它相關的許多意象分開而單提出它來。許多人不能創造藝術就是因為沒有這副本領。

詩人與想像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換一種情感就是換一種意象,換一種意象就是換一種境界。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詩是做不盡的。

詩人和藝術家都有「設身處地」和「體物入微」的本領。

在藝術方面,受情感飽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種格律裡面的。

創造和摩倣。學一門藝術,就要學該門藝術所特有的學問和技巧。這種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經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摩倣的一端。

靈感有三個特徵:一、它是突如其來的。二、它是不由自主的。三、他也是突如其去的。

靈感就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湧現於意識。因此凡藝術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範圍之內用功夫,需處處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養。

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

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捨。善於生活者對於生活中的一切,也拿藝術的口味去評判它。合於藝術口味者毫毛可以變成泰山,不合於藝術口味者泰山也可以變成毫毛。他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

希臘哲學家一致認為「至高的善」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人愈能擺脫肉體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動,則離神亦愈近。「無所為而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動,所以成為最上的理想。

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

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於事物能否欣賞。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

慢慢走,欣賞啊。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