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更多有關 美學的經濟 的事情

這兩年來在更新旅聯網網站的網頁編排,逐漸揚棄工程師先求有再求好的思維。可以「稍微」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思考,什麼樣的介面是友善的、什麼樣的操作是便利的,不需要讓使用者多加思考(Don’t make me think!)。

之所以說「稍微」,是因為改得越多,越發現感性的部分著墨的太少。一個原因當然是以前從沒這樣的認知;再來就是就算知道要加入感性的部分,也不知道該如何做。後來「稍微」了解求好與要求細節之後,漸漸可以理解為何勞斯萊斯或是頂級精品需要工匠手工去打造,除了魔鬼藏在細節裡之外,工匠投入的感情也藏在細節裡。這是套用模板或是模仿所無法打造出來的。

在小山薰堂的「太可惜了!創意這樣想就對了」,曾提到:

我們對於將要公諸於世的東西,到底能夠灌輸多少價值,又能讓人投入多少感情呢?思考這種方法的行為,就叫做「企畫」。

其實在網站建置上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網站能夠讓你的社群投入多少感情?思考這種方法的設計,就叫做「感性工學」。

我因為近年來比較在思考感性工學的東西,所以對於設計與美學的書自然比較能看得下去。這次就是在圖書館翻到這本其實是在2005年出版的書:美學的經濟。由數位時代雜誌總編輯-詹偉雄所寫的,關於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可以跟其他談數位時代與全球化的書一起接連著看,應該可以讓讀書的你的腦袋瓜好好攪一攪。譬如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日本.美の遠足設計思考改造世界、消息經濟來了(這本書我最近又重看了一次)、fu對了,就暢銷

這本書當時就已經提到台灣所面臨的產業轉型的困境,只是7、8年過去,台灣所面臨的困境依然沒有改善。這到底是政府方向的問題,還是人民沒有自覺?

書摘:

  1. 靠理性化學習來的能力,不再能幫助商品產生差異性。
  2. 人,因消費而自由。
  3. 法國哲學家Michael Foucault說:美學的生活,就是把自己的身體、行為、感覺和激情,把自己不折不扣的存在,都變成一件藝術品。
  4. 商品美學的判別標準:符號的組合、符號的排序,以及符號的歷史感。
  5. 包浩斯學院認為應該拿掉象徵貴族生活的浮華裝飾,而恰如其分的表現出「造型即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簡單律則。
  6. 學美的社會:對日本人來說,美學意味著一種「物件和意義」的和諧關係。在歐洲人身上,美學比較代表「創造意義」的浪漫生命情調。
  7. 工業設計的定義:將原本不屬於人類日常生活的種種技術,轉化為人人可用的生活產品。
  8. 高毛利的的產品,製造者必須要擁有商品的「生活提案」。因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理由不再只有「功能」而已,還包括「儀式」和「自我時尚」。
  9. 美學能力不在有或沒有,而在深或淺,整合或分散,愈深刻的,通常也就愈美。
  10. 美學深度的三個元素:協調、舒適,和深意。
  11. 想像的共同體:對身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集體想像。而這個過程中有三項關鍵要素-相同的語言、普及的新媒介以及共同的受難經驗。
  12. 網路泡沫前的麥卡夫定律:V(網絡價值)=N2(網絡內節點數量的平方)。
  13. 心理學家指出:在最巔峰的興奮與最極致的痛苦中,身體才能獲得快感,只有在此心智噴出的關頭,自己才能豁然開朗:我是誰?我渴望什麼?我厭惡什麼?-一種cutting edge的感性和知性。
  14. 小眾媒體:只鎖定一、二萬個閱聽人,專心來做好資訊與知識分享的平台。
  15. 林志玲迷(fan)、林志玲選民(voter)、林志玲族(tribe),只有社會風格部落認同才是明星經濟學的Killer Application。因為經濟產值的主要產出者,不是明星,而是風格部落裡的你、我、他。
  16. 全球化選擇的新經營者,必須同時包容知識、視野、心胸、好奇心、速度等特質。全球化偏好的新形象:世界觀、同理心、夢想者與熱誠。
  17. 用盡心思,創造客戶幸福感。幽默是幸福的泉源。要達到最快,最好,最便,最驚喜的幸福感企業,最重要的改感關鍵,就是確立思維,選擇志趣相同的員工,而且鼓勵創新。今日企業利潤主要來自創新與吸引(或留住)客戶。
  18. 擁有三個T-腦力(Talent)、科技和包容(Tolerance)的城市,越容易產生創意城市生活,連帶也有傑出的經濟成長。
  19. 文字霸權的解體。文字和語言的創新力是很低的。
  20. 沒有定論的、個人游擊式的遭遇、分析、決斷,恐怕才是企業長青的奧秘,或者是經營企業的真正成就感所在。
  21. 李嘉誠簡單的投資原則:在經濟循環的谷底,投資早晚會來的生活趨勢。港口、地產、電信、能源、零售等生活產業。
  22. 荷蘭的近代史,就是人民一部不斷自我能力upgrade的學習史:體認自己什麼都沒有的缺憾感,去增益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的獨特價值。
  23. 在歐洲生活小店老闆多半有個動人的私密故事,決定他獨特的風格;台灣新興風格店的沒有風格,恰恰就是少了這個甜蜜點。台灣的作坊(workshop)雖各有特色作品,但只要跟他聊聊天,就可感受到他的勉強和痛苦,了解到他多麼地不想做生意。他用套裝的餐點,套裝的咖啡,套裝的音樂,因為生意不過是撐住他創作的財源而已。
  24. 為什麼高度個性化的生活產業如民宿(Bed & Breakfast),在台灣會成為集體化的另類單調?其一,大家還是用製造業的慣性在從事服務業。其二,經營者的缺乏自信,爭相學習某種熱門風格,反而沒有風格。
  25. Peter Mayle 曾說:一個男人,如果一輩子裡做不出一道舉世無匹的菜,那絕對無法擁有一個好人生。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