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這本是標準由管理學者寫出來的書。第一部分在講台灣應該從製造代工轉型為在地創新的依據與理論。第二部分像是套樣板的個案分析。第三部分是京都美學旅遊書,應是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不過台灣真的可以套用日本還是北歐抑或是瑞士的經驗嗎?

看這本書時,我聯想到剛剛讀完的「Google模式(How Google Works)」中有一段Google的前CEO,Eric Schmidt提到他1990年代在Sun工作時,面臨一個大趨勢而對經營高層提出的疑問。這個疑問很是經典,大概也是一個企業輪迴的宿命。或許值得想要從製造業轉型為在地創新的台灣來深思。

當「Wintel」個人電腦的價格性能優勢最後超越昇陽時,將對昇陽的事業造成什麼影響?當這家公司的成功與獲利最仰賴的競爭優勢消失時,公司該怎麼辦?經營高層的結論是,昇陽絕對無法把成本降低到可以和個人電腦產業競爭。換言之,他們沒有一個好解答(提出疑問的Eric Schmidt也沒有)。
這當然是個問題,但更大的問題是接下來發生的事:他們什麼也沒做。2000年4月,昇陽市值1440億美元。到了2009年,被Oracle以74億美元收購。

Eric Schmidt從昇陽的事情學到的一課,對公司最困難的事情還是要提出疑問。若最困難的問題沒有好的解答,至少還有一線希望;這些沒有簡單解答的最困難問題,可能有助於減輕大公司文化中趨避風險和抗拒改變的傾向。

對於台灣的最困難問題是產業轉型何去何從?恐怕也沒有一個簡單的好解答。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