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古戰場地形-水流處變窄)
從旭海走縣道199到車城,途中會經過一處必遊景點-石門古戰場紀念碑。當車經過石門山登山口時,我特地下來拍照觀察此處的河流與山形。四重溪不知在幾千萬年前鑿穿兩山之間奔流而出,但此處仍僅是狹窄的隘口,可見地質之堅。
因為這處天然隘口,在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戰事初期原住民才能據此天險與日軍抗衡。關於牡丹社事件的始末可參考這裡。在牡丹社事件後,清廷開始重視台灣的防禦,也就才有後來沈葆楨在台南二鯤鯓建造了億載金城。
石門古戰場碑並不在最狹窄的隘口處,而是還要再往下游一點點。我來到這裡時,停車場前面正在施工,想要把周邊的設施弄得更完善,包括廁所等。由於兩個小兒又在睡覺,老婆留在車內看顧他們,我自己下車去找這塊紀念碑。
要找這塊紀念碑,得先走上一段陡上的石階。原來古戰場紀念碑是立在山頂平台上,據說這山叫做「虱母山」。虱母山上的展望非常好,石門山山勢至此和緩。站在山頂前緣可以眺望溪流在山下前方形成一片綠色的沖積平原。
(石門古戰場碑)
山頂上其實有兩塊碑,一塊是當時日本紀念主張出兵來台的西鄉從道中將。現在石碑上面碑文已經換上「澄清海宇還我河山」。另外一塊則是紀念牡丹社事件中陣亡的日兵的「忠魂碑」,但是只剩下基座。
我在這兩塊紀念碑的周遭走了一圈,並沒有看到任何當時字跡留存。山上風大,後方山稜頗有風雲變色之勢;但西方天空下卻還是陽光普照的大地。站在展望絕佳的山頂上,適足以念天地悠悠,感懷歷史。當年清日兩國強弱的差異在於為政者的心態是故步自封還是積極擴張。從牡丹社事件後續的處理過程可以看得出,不同主政者的心態導致短視還是遠見,終究逐漸拉大兩國的強弱態勢。而這不過才是百多年前的教訓,歷史殷鑑不遠。
在山頂做了一會騷人墨客後,不敢久待。老婆孩子在山下等待,趕緊下山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