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檜木屋前的清新早晨)
本來今晨要走八仙山步道到1.5K處轉往佳保台山,抓個三小時來回,應該可以趕上早餐時間,但由於到了清晨三點多還沒睡,怕一整天精神不濟,乾脆放棄。我原本的計畫是雖然不能登上八仙山主峰,但好歹走個1.5K到佳保台山,也算是聊勝於無。不過計劃感不上變化,也是旅途常事。於是睡到自然醒。
清晨八點步出木屋要去餐廳吃早餐。被翠綠森林環繞的感覺很不賴。小兒去試了洗腳冷水池,也故意坐在圓桌椅上端著茶杯擺出悠閒的樣子讓伊阿娘拍照。來到餐廳,被告知我們用餐的位置跟昨晚一樣,也就是可看風景的窗戶邊。
用完早餐後,我們要開始今日的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散步。參考資料如:
- 路線:參考Tony兄今年初的遊記:第二停車場→台灣八景入選紀念碑→神社遺址→竹林步道→靜海寺(八仙山主峰登山口)→學校遺址→佳保台車站意象。
- 地圖航跡:先下載yang5757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 駐在所遺址:另外我也注意到Eddie的8383的遊記八仙駐在所、東八仙山、八仙山 O形,雖然我對八仙山警官駐在所很感興趣。但這條路線比主峰步道還要荒涼。實在不太可能拋妻棄子獨自一人探訪。
- 林鐵遺跡:八仙山是台灣有林業鐵道的三大林場之一,我對於林鐵(伏地索道)的所經過的路線與佳保台車站原址也很有興趣。於是行前花了一點時間研究了一下1924日治陸地測量部地形圖。八仙山警官駐在所正是位於鐵道經過的路線。至於佳保台車站原址與林鐵在園區的路線在行前還沒研究出來。
有時候我也搞不懂為何每次都要把度假搞得像要爬中級山或是學術研究?大概是我無法閒下來吧。
(神社遺址鳥居遺穴)
由於預期會在園區待超過中午,先去八仙山莊check out,在第一停車場把行李先上車。然後輕裝出發遊園,從綠色走廊中間階梯上山往第二停車場。綠色走廊今日有泰雅族的端午節活動,現場正在布置中。階梯很快碰到上山車道,路彎處有廁所,稱「沐竹軒」。繼續走步道上坡,經過「清風亭」,步道右側有結了很多毬果的針葉林樹種(恕我分不清楚松柏)。續上坡又接到車道,上行一會就到了第二停車場。此處也有度假小木屋。登山步道口在停車場右側。看到往神社遺址的路標,取右。在望月亭對面,看到「臺灣八景入選紀念碑」。
現在的「臺灣八景入選紀念碑」是後來所立的,不是日治時期原貌。昭和二年(1925),台灣日日新報社票選台灣八景為「淡水、太魯閣、旭崗、阿里山、日月潭、壽山、八仙山、鵝鸞鼻。」不過我最近讀《陪你去看蘇東坡》一書提到自古以來都喜歡選出當地名勝,冠上像是「八景」、「十景」之類的名號,有「凡事求十樣十全的迷信」,不過像是魯迅等人就曾批評過這件事情(參酌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那我等怎麼都沒反思「八景」是否有意義呢?應是我也只知道附庸風雅。但也不能說毫無知覺,文建會在2001年票選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的結果也可明顯感覺多有名不符實。又好像每年中職票選明星球員,兄弟象球星都會包辦大多數守備位置,實在是該隊的球迷太多啊。
(八仙山主峰登山口)
在望月亭時,遇到一對夫妻在岔路口張望,說是看了園區地圖還是不知道怎麼走?我拿出手機給他們看了Waytogo App上的路線圖,說我們會走往神社遺跡、靜海寺,小繞一圈回到第二停車場。那對夫妻就決定跟著我們一起走了。小兒說我在業配。後來沿途岔路果然有許多,像是往櫻花林、回第二停車場的,如果沒有地圖App,實在沒有把握可以完成這個小O形。
來到神社遺址岔路,是一處略為寬闊的林間空地,走上石級來到涼亭(尋悠亭)。神社遺跡只剩下鳥居底座,旁有一大棵五葉松,嘗試構圖。涼亭小休一會,回到下方的林間空地岔路口,取左前往觀音廟,即為竹林步道,但竹子所見不多。最後一段略往下行,來到八仙山主峰登山口,路標應有標示來回八小時。我們一家既然沒有要登主峰,便請同行那對夫婦幫我們在路標拍照,算是到此一遊。商請小兒跑到八仙山登山口告示牌前擺出X手勢讓我拍照,不是此路不通,是我們想不通啦。左側木柵欄圍住的就是往八仙山東峰的登山口,也是拍個照留下紀錄。下坡走向靜海寺。靜海寺前有兩座石頭做的御手洗,從竹管流下的水很清涼。
往下走,右邊林間偶有開闊處,所看見的山頭,猜測是馬崙山,馬崙山後來接替八仙山成為林場,故稱為新(八仙)山。再往下走,陸續出現好幾層平坦台地,這就是八仙國民學校遺址,在日治1924地形圖上已有聚落的圖示。最上層的台地有「八仙山林場生活」說明圖,分別說明每一層的機能。
(林場鐵道復刻-由下往上看)
左邊的生態教室附有洗手間,去那邊上廁所出來後,還可做做看牆壁上的生態題目。這一區有許多林場生活遺跡,像是水池、灶台,還在當年的網球場復刻了佳保台車站,灶台附近有復刻的架高林場鐵道。
於是問題來了,昔日的佳保台車站位於何處?林鐵的路線又為何?比對下方的歷史地圖,可見Google地圖上標示著「天籟步道」圖示右邊似乎有車站的矩形圖示,看起來還在第二停車場上方,台地鄰近十文溪溪谷的邊緣。但根據佳保台聚落(國家文化記憶庫)一些老照片,佳保台聚落在現今遊客中心、第一停車場腹地,日治時期稱之為「土場」- 林業木材集散地或卸貨場。 從老地圖觀之,林鐵路線沿著台地的邊緣下行(大致與溪畔的天籟步道平行),然後在天籟步道出口,轉向第一停車場。
離開復刻的佳保台站往下行,離八景入選紀念碑很近,又去補拍。然後刻意從架高的鐵道下鑽過,又拍了幾張。從木屋區下抵第二停車場,再走清風亭步道下行,途中注意到有一條橫向山腰徑,由於太過平整,心生「莫非這是以前林鐵路線?」於是交代妻兒先行,我自己取這條往右小徑探看,走了一會,右側邊坡是駁坎,左側有小路可下木屋區,再前行的就只遇到一座貯水水塔就無路了。於是回頭到清風亭步道,往這條橫向路徑的另一邊探去,不過雜草叢生無路跡。從路徑走向觀之,這條橫向路徑應該不是林鐵路線。有可能是當年林場的生活場域之一。
下山回到綠色走廊,原本以為妻兒她們等太久會無聊,但看到老婆正在熱情參與端午泰雅族活動-打麻糬、捏麻糬、吃麻糬,而小孩自顧自地玩手機,一切都是我多慮了。老婆吃完麻糬,又去買了一袋水蜜桃。
(日治1924陸地測量部地形圖)
麻糬的活動告一段落,在我主導下,續往親水區。山莊服務人員告知,親水區在山莊下方右側往備用停車場方向。來到盡頭路彎處,看到天籟步道入口,旁邊也有一座水磨石槽。我在猜天籟步道入口附近會不會就是以前伏地索道下來的地方?
接近十文溪畔,看流水湍急、亂石錯落,天籟步道的臨溪棧道沿十文溪而上,想必可飽覽十文溪溪流景致。但今日若要再走天籟,恐怕妻兒不依。因為在我拍十文溪小型水力發電設備時,他們已經到親水區上方的溝渠,來個「十文溪水清兮可以濯我足」,而且一坐就是非常久不肯走。我比較晚來到泡腳區,已經泡了一會腳的妻兒對我說,水很冰喔。
我去下面繞了一圈親水區後回來脫下鞋襪跟著泡了一會兒,果然水很冰。妻兒不想動,也不想去下面的水池走逛,小兒甚至說,下面是洗腳水,還是上頭好。那我很想反問,游泳池又如何?總之我是閒不住的人,穿好鞋襪,走出親水區繼續往前逛去。親水區大概是整個八仙山遊樂區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了。
走一小段木棧道右邊可以聽到湍急水聲,是一處可以觀瀑的大平台。說是瀑布,應該是攔沙壩,十文溪在攔沙壩前頭轉了個九十度的彎,水流在巨石間奔竄,很是湍急。這裡也聚集很多團客。不過有部分人都在朝對岸看,問他們在看什麼?說是有山羌在對岸山坡。由於現在沒有在動,所以我看了許久都沒看到。但是看到的人都繪聲繪影,「哪,山羌的頭正轉向這邊來。」又有人說,只要學山羌叫幾聲,它就會朝你看過來。山羌的叫聲是怎樣?旁人說:「ㄍㄢˋ」。怪了,我在南馬古道行走時,也一直聽到如影隨形的山羌在叫,怎麼不覺得它在講幹話?
(親水區的泡腳池)
回到親水區,妻兒還在泡腳,聽到我說去看瀑布了,還是不肯動身,說是瀑布有值得一看嗎?但是最後我說反正最後也是可以從那邊回到停車場,算順便好了。他們才不情不願地離開泡腳水道。來到觀瀑平台,妻兒都躲在樹下避陽。想拍照的就拍,拍完後走人,走一段階梯步道上來到遊客中心後方的廁所。
上完廁所出來到第一停車場,正中午的,停車場竟然停滿滿的,還有找不到停車位的。有帶小孩出遊的遊客看到我們從下方的步道冒出來,便看著路口路標問我,該先去親水區還是去看瀑布?我想反正可以走成一個環形,還是可以先帶小孩去親水區。
開車離開第一停車場往谷關去覓食,往收費站的路上,還看到有車輛一直開進來。難怪今日訂房是滿滿滿。快到林道出口時,想起在八景碑遇到的那對夫妻(他們是從谷關過來)問我有沒有拿瓶子去裝台灣第一泉?台灣第一泉?端午節午時水的概念?我還真沒聽說過。但他們所說的台灣第一泉位置就在林道出口還沒過橋的山壁路邊而已。果然有好多人在裝水,真是見識到了。
(觀瀑景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