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擔飯擔出門)

前幾天報載有兩個新化地區的台南市定民俗會在元宵節那個周末日舉辦,分別是新化大坑尾擔飯擔大目降十八嬈。會看地方版報紙去旅遊的我雖然有興趣去記錄一下,但是還在猶豫要不要去,主要是我對這兩個活動的了解都停留在只知道有這一回事的層次而已,熱情不足。

大坑尾擔飯擔24日元宵節當天中午、傍晚各一場,看行程繞境到下午四點結束,開始藝陣與宋江陣表演,大約五點半左右飯擔進場。最後我決定去紀錄傍晚那一場,雖然沒跟白天的繞境以紀錄沿途經過的村落(路關圖),但是把力氣省下來可以看宋江陣的名義帶爸媽出遊。老媽說他們以前庄腳不叫「飯擔」,而是稱「竹籃」,屬於「割稻飯」性質(以前農民會幫忙互相割稻,主人家會在事畢之後請吃一頓豐盛的餐點)。

查網路後發現元宵節「擔飯擔」的活動不只是新化大坑尾,雲林也有「馬鳴山五年千歲吃飯擔」。「擔飯擔」是百年前偏遠農村全庄鄉民為酬謝參與廟會工作人員的「集食」活動,主要是早年人力物資經費都不足,比較難透過辦桌的方式來讓一大群人吃飽,於是集結全村住戶先在自家大灶烹煮好食物,再擔去廟埕集中供餐。這讓我想到在台南市區民家的打魯麵也是一種招待來幫忙的人的方式,但只適合親朋好友,屬於小眾。

(等待上飯擔)

在困苦的年代,聖母壇每年慶典遶境都相當艱辛,幾乎每戶男丁都要出來幫忙。而念及庄社山路路途遙遠,因此,就有各家必須準備餐點給遶境的人員吃飽飯的習俗出現,此地稱為「食飯擔」。
後來居民越來越多,庄域就以聖母壇為中心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居住比較偏遠的住家,如:臭頭崎、崁尾、新化等交通較不便住家,在接近中午時將餐點挑擔至廟埕,讓陣頭及信徒在中午返回庄廟休息時享用。其他較近的庄社,則在黃昏時將餐點挑擔至廟埕,讓陣頭及信徒完成全庄遶境入廟後享用,因此「食飯擔」其實有2 次。 國家文化資產網 – 新化大坑尾擔飯擔

新化擔飯擔的舉辦地點是大坑聖母宮,已經遠離新化市街非常遠,在南168未開通之前,更需靠頂頭古道翻山越嶺。我在2006年初次踏勘聖母宮對面的這條古道,以及撿了大坑尾山三角點;2019年又踏勘了頂頭古道兩次,只差一點就把古道打通了;2017年也曾去大坑農場遊玩,如此偏遠的大坑也算來了相對多次,但每次過了綠谷西拉雅之後,南168路上的房舍頓時少了很多,直到大坑尾才又多起來。這條道路或許是百年前府城經左鎮岡林往內門木柵的傳教士之路。

車行經過熱鬧滾滾的聖母宮後,停好車再步行回頭往聖母宮。經過可往澄山的叉路口。看到神轎坐在小貨車上開走了,不知道是哪間參與繞境的廟宇?也或許是聖母宮出巡的轎子是跟其他友廟商借的?再經過路口,看到有婦人擔著飯擔過馬路到另一邊已經排了好幾擔的隊伍後頭排隊。這些飯擔在等廟埕前的宋江陣表演結束才能上菜。於是我終於見識到飯擔了。

(牛犁之歌)

至於飯擔的菜色如何?「幾乎每戶人家都會用大坑里的特產竹筍、羊肉及土雞等食材,製作傳統竹筍飯、竹筍雞湯、羊肉爐、燒酒雞、酸筍雞、土雞油飯、鹹飯等等(引述自 國家文化資產網)」。我特別跑到飯擔隊伍去參觀,看到像是竹筍飯與枸杞雞湯,他說是媽媽準備的。我很好奇的是,大部分的人是遵照習俗自發性的出飯擔(想出什麼菜色就出什麼菜色),還是有經過規畫分配的?除了這些飯擔之外,廟方和區公所以及贊助單位也另外請外燴業者多準備了鹹飯與湯湯水水,另外還有大坑有名的燻羊肉也來共襄盛舉,一起把這場大家一起吃飯的活動辦得圓滿。

現在大坑聖母宮看起來是美輪美奐的大廟,但根據中研院文化地理資訊系統,在十多年前還只是鐵皮屋:「聖母宮主祀天上聖母,為大坑地區的公廟,亦是地區居民的共同信仰中心。據地方耆老表示,距今約五、六十年前,當時地方五穀歉收、瘟疫蔓延,老一輩人到處求神,最後在刺竹林間尋獲天上聖母迎回供奉,爾後每至元宵節前後,便會遶境山區庄頭祈福。」

廟埕前現在表演少見的「牛犁歌」(此歌名乃根據老媽所言),其中舞蹈動作或許有加入村夫農婦在農忙閒暇之餘相互調侃的意味,老媽覺得頗懷念、很有趣,這就表示我這趟和爸媽是來對了。而這首「牛犁歌」我竟然有聽過(但至少二、三十年以前),原來是很多歌手都唱過,經查youtube就有江蕙蔡幸娟鳳飛飛的版本。其作詞者是日治時期台南著名的文學家、音樂家-許丙丁

(擔飯擔上到聖母宮廟埕)

宋江陣表演的時間很長,108條好漢就算其中十數個上陣演練一番,也很可觀。這一團很多看起來是國小生年紀。後來好像有一飯擔等不及了先挑上廟埕。總之等到宋江陣表演結束,工作人員快速擺上幾排大圓桌,在路旁等候的飯擔群就開始陸續飯擔上肩,挑飯擔上斜坡車道。文史紀錄者就是在等著拍這一刻,只不過我是第一次來,竟然錯過了在路旁近拍,而只是在廟埕從上方遠遠地拍著。從挑飯擔者以及其陪同家人的神情,感覺他們應該都是自願自發地出飯擔,也就是打從心底認為「這是我想做的事情」,有一種傳承先輩記憶的信念。

除了飯擔之外,區公所工作人員也將額外準備的飯湯碗盆搬到各桌,這兩天活動(包括明天的十八嬈)都有看到區公所人員到處穿梭的身影。據廟方人員表示,中午那一攤參與吃飯擔的人數是傍晚這一攤的兩倍,而晚上準備的食物份量不比中午少,絕對夠大家吃。

等到議員致詞完,主持人宣布「開動」。各桌前拿到大湯匙的人紛紛對眼前佳餚動手了。不過我在旁邊觀察,以大家這種「裝到尖起來」的舀法,前面兩三個人就會把料舀光了。所以在羊肉還是豬腳那邊,是由店家用夾子來分送。

拍得差不多了,我和爸媽退出廟埕,走回停車處。經過民家前,有正在吃飯喝酒的,看到我們經過便招呼一起吃飯吧,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只是台南人的打招呼方式而已。台南人直到現在這個年代,正在吃飯時如果遇到有外人來(譬如送瓦斯),便會出聲「乎阮請」(當然這是寒暄語,跟「吃飽沒」是類似的問候),通常對方會應聲「多謝」。不過我對於「乎阮請」這個問候語不太以為然,曾以此跟喜歡說這種話的老媽爭辯使用時機。因為有一回我們路過看到有人在吃便當,那人竟然也對我們說「乎阮請」,這就讓我莫名所以了,明明你也就一個正在吃的便當,是要拿什麼來請啊?「乎阮請」像是我正在吃飯時遇到不速之客,沒話找話說的客套話。

總之雖然大坑尾吃飯擔,不過我們還是自去阿蓮吃羊肉爐了,因為我們本來也只是來看熱鬧的不速之客。

(開動)

本文日期:2024.2.24 | 台南行腳 | 相簿 | GPX(GPS)


大坑聖母宮周邊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