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貝殼洞窟看席開兩百桌)

週日下午得空與爸媽出遊,既然牛埔農塘都可以覺得十年沒去了(實則只有兩年),許多懷舊路線也可以拿出來複習,搞不好該景點已經變得非常不一樣。這回想到的就真的多年未去的石頭廟。我們對石頭廟的印象本來是無限量供應的隨緣素齋,但在最後一次(真的大約是十年前)大寶上演失蹤與打滾事件,那次真的把我們嚇壞,以至於之後就再也不曾到訪石頭廟。而且如果不是為了吃素齋,貝殼石頭廟逛過一次也就夠了,附近其實也沒步道可走,所以一般都會再順遊斗姥廟。今天的行程大致如此。

從大崗山後山轉新興路來到大新路口附近,位於偏鄉的田寮與燕巢交界地帶竟然有人口密集的聚落(在百年前地圖上此地為大崗山東側難得的一片平坦地形,地名牛稠埔,有十字大路通東南西北)。車行路過看到轉角有戶人家在嫁娶,不以為意。後來到了石頭廟,看到廟前大空地擺滿了宴席,粗算至少有一百五十桌;來到貝殼廟上方棚架觀看時又聽得人家說,是某某娶媳婦,席開兩百桌。這才意會到是不是剛剛經過路口看到的那家在娶媳婦借用石頭廟場地擺宴席?

由於廟前空地餐桌「櫛比鱗次」(這成語可以這樣用嗎?),只能沿著每排之間的通道前進,但是每排桌與桌之間的椅子則貼在一起,難以穿梭到拜殿前。不過我其實主要是想過到另一側上廁所…。


(婚宴大排場)

上完廁所後就繼續穿梭過前幾排餐桌來到濟公俯視的階梯下準備拾級而上。十年沒來石頭廟,在各層的貝殼走廊通道走來走去,也是饒富興味。最上層是觀音,左右有善財龍女。從此處高點可以展望右側的整座大崗山,因為感覺景象特殊,以為是第一次看到大崗山的「橫看成嶺」,但其實十年前就見過了。為何提到這個?因為我常常笑我老婆帶她去過的地方,但是沒過一兩年就忘了。原來我自己旅行記憶的保存期限大概也只有十年。這就是為什麼要每次旅行回來就要寫旅記啊。

在一旁棚架與老媽會合,一起繼續展望下方的婚宴大排場,老媽說不知道是哪個望族結婚;然後就是剛剛提到的有旁人告訴我們是某某娶媳婦。我們也有看到兩旁架起的高高燈光,中間應是新人進場的紅毯通道,但是卻納悶有燈光卻沒看到舞台。等到我們走下後到右側路邊辦桌料理前正好聽到工作人員在交談,好像是要等到什麼退出後,搭建舞台的才能入場。

我說還想去看看文物館,老爸說以前有看過了(意思是沒什麼好看的),但我還是堅持既然來了就要去見識一下。但要到文物館必須要穿過好幾排「櫛比鱗次」餐桌。比較快的方式是沿著單排通道走向出口拱門,這樣就離文物館入口很近了。文物館裏頭收藏了非常多的古早年代的器物,就算是曾看過再複習一遍也無妨,譬如勝佳的古早縫紉車,因為老媽曾經長期當縫紉工就會特別有感。又譬如木頭餐櫥櫃(小時候家裡還有)、千金小姐的紅眠床等。

(螳螂吃蛋)

趁著大量賓客還沒進場前,我們得趕快先離開,以免在進到廟前的羊腸小徑被塞住。附帶一提的是,入口的雞蛋花上有一隻螳螂(台語叫做草猴)。

離開石頭廟後,老爸說還想去斗姥廟看看。的確以往這兩個鄰近景點都是一起順遊的。雖然天色有點晚了(快五點),不過我想了想一趟路,就還是繞過去。來到斗姥廟,廟旁停車場只停了一輛車,如此冷清模樣有點不太習慣。由於入口有鐵門,想說會不會五點一到,廟方會關門?但是不管了,我們還是停好車開始走逛了。

元辰殿裡前頭拜的是關公(後頭應是斗姥星君),合掌拜拜後往後面走去。偌大的庭園勾起我們的記憶,爸媽爭論的是某次過年期間來斗姥廟時吃冰棒,由於天熱冰棒很快溶化,是不是就是大寶在石頭廟打滾的那回?那一回妹妹一家是否有同行?後來兩老爭論不出結果,就互相賭氣說不講了。這時候就慶幸我都有寫遊記並加標註留下這些陳年瑣事當作年老之後的「相罵本」。

就在我們快走到表演雜技的舞台棚下,有騎著機車的阿桑過來說:「大哥大姊抱歉,我們要關門了」。果然被我料到,然後…我們就沒有「一絲遺憾」(這成語可以這樣用嗎?)地折返了。回程時在新興路上與大崗山後巷等平常鄉間小路看到許多雙B名車迎面陸續開了過來,想必正要去趕赴天下人的筵席吧。

(斗姥廟元辰殿)

本文日期:2024.1.7 | 台南行腳 | 相簿 | MPS(GPS)

二高田寮交流道經高14鄉道往石頭廟、斗姥廟交通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