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橘色移動

(白雲派出所-十三分出張所遺址)

旅聯網十七周年活動受到疫情關係延宕,Tony兄因而建議改期至十一月底,地點不再堅持活動名稱要有「十七」,而是可以有雨天備案的地點但數字相加等於「十七」,譬如汐止「十三分山+四分尾山」來湊數(台北冬季多雨不得不的未雨綢繆)。本來十二周年活動也曾因為不想大老遠跑到新竹峨眉十二寮山,而想採用「二四六連走」,但後來是小恐龍說指南宮有座動物園山旁邊有「十二生肖步道」這才解了套。不過今年17周年本有新店「十七寮山」供候選,後來大家多同意採用「十三分山+四分尾山」來湊數,有大半原因是考量雨天山路難走,還有一個說不太出口的理由是大家年紀漸增,無法再應付太長太難的山路了。結果11/27這一天,南港汐止一帶雨勢綿綿,因此就順理成章選了雨天備案-從白雲派出所(十三分出張所)踢馬路到四分尾山。

從南部北上,搭Tony兄便車來到集合地點-白雲派出所,先到的山友已經逛完古蹟在入口向我們揮手。

白雲派出所的入口在汐碇路370巷與380巷之間一處路彎處,有階梯拾級而上,但如果行車不注意很容易錯過。白雲派出所的石階頗為古樸,石階盡頭有兩根門柱,後頭有一處平台,歷史建築就在平台上。雜草樹叢多有整理,繞著屋舍走一圈。入口右側有竹叢、右側小屋上頭有鬼頭瓦、左後方有一棵大楓樹、左側空地有馬賽克浴缸、前頭有一現鋪滿碎石子的「水池」、入口左前方處有小石階上到一處石桌椅,入口的右前方有一方型基座,我猜是旗桿座。離去前注意到門柱上側面的凹痕,想先拍回去再細看影像中會不會浮現派出所名稱或年代;但蕭郎說這應該是木牌或石板鑲嵌的地方。後來想想也是,我在二層行舊公路橋所見之橋柱也是如此。

(久違了楓葉@光明寺)

拍完合照後離開續往汐碇路380巷,Tony兄說那裏的石頭厝疑為日治時期十三分庄役場。不過在路上關於剛才所見的歷史建築的考據卻還沒結束,Tony兄認為現在的解說牌寫的是「十三份出張所」, 但以前是被標註為「十三份分駐所」,於是以小周和蕭郎為首展開一場出張所、分駐所、駐在所,以及派出所定義的激辯。那麼白雲派出所在日治時期到底是「十三分出張所」還是「十三份分駐所」呢?我當時只想看風景沒插話,但就我自己去過的「出張所」比較像是公部門的各地辦事處,像是台南安平夕遊出張所鹽埕出張所是處理鹽務的,以及位於台南火車站旁有日式庭園的「原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支局臺南出張所」昌南社。所以如果是警察機關而以出張所為名是有點奇怪的,不過查了一下網路資料,在國家文化資產網的介紹是採用「出張所」的:

日本領台之初十三分庄民聯合鄰近南港大坑曾引爆抗日事件,與日軍部隊發生激戰。是故日治時期在這偏遠山區設立十三分出張所,隸屬於總督府警務局臺北州警務部七星郡警察課的汐止分室,其址位於汐止、南港、石碇間之交通孔道上,為維護地方安全之重要樞紐。
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白雲里汐碇路上的汐止白雲派出所(昔稱十三分出張所),創建於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因白雲里山區經年雲霧繚繞,所以地名多冠有「白雲」之稱,本地區以產茶聞名,山區務農人口眾多。《國家文化資產網-汐止白雲派出所

字戀姊後來對派出所有補充,而且還找到日本地圖上對於「交番」的標示是一個大「X」:

在日本相當於派出所層級的警察機構稱為「交番」(日語:交番/こうばん Kōban )。

日本於1874年在東京設立「交番所」,1881年改稱「派出所」,並且在全國各地設置。1994年再由「派出所」改稱「交番」。日本國內機場、外國駐日大使館、要員官邸等處所設置的警察設施,稱為「警備派出所」。另外亦於偏遠或情況特殊之地區設有「駐在所」。

我也真的去比對一下日治時期1944航照修正版地圖,現今白雲派出所位置所在果然有一個大「X」。旅聯網的活動常常很有學問,所以就算雨中踢馬路也不會太無聊。就在眾人激烈論戰中,迎面突然駛來一輛車,駕駛竟然還跟我們揮手,原來是被導航誤導的Lee兄過了半小時才到達;但大家對古蹟討論太熱烈,竟然把應出現未出現的Lee兄給忘了。其實是這種下雨天踢馬路的行程,不出現才是正常人吧。

(往四分尾山路上待查樹新葉之研究)

與Lee兄會合後,在Tony兄帶領下續往380巷參觀石頭厝。我對於石頭厝的駁坎石頭砌法覺得有趣沒研究。參觀一會後由Tony兄帶領抄捷徑回到汐碇路,在石頭厝上方大夥看到一個紅磚塔型建物,有人猜窯,有人猜金爐,不求甚解可也。旁邊有棵大樹從樹幹垂下一廉幽夢,同行正好有植物專家-字戀姊,她說什麼就是什麼,反正我聽過就忘了。

經過白雲福德宮、北33 6K、文山茶莊岔路,在場少數有參加四周年活動的人談論到會後聚餐趣的是天然茶莊、文山茶莊、白雲居還是觀雲居?我對人事的好記性不同於花草沒有隨著年紀消退,有四周年遊記為憑,就是南港茶葉示範場對面那家啦。

經過十三分山岔路,天雨路滑早就打定主意今天不爬山了,自動略過。來到義聖殿前,路旁有棵大楓香,請字戀姊入鏡,稱之為「香楓美人」(簡稱楓女人);字戀姊聽到笑罵沒禮貌。誰教我這個來自溫暖南國的人已經好多年沒看過楓紅了,自然喜不自勝而楓言楓雨了。

舊庄街二段路口,此處不遠有鹿窟事件紀念碑,旁人道當年的受難者被關在上方的菜堂。我問上方的菜堂指的是?不知誰回曰「就是光明寺啦。」

經過光明寺牌樓。Mark帶我們走一條草長階滑的石級步道,眾人都半信半疑,但我有事先訂閱他的港汐縱走地圖,知道上方就是光明寺。連續陡上的石階走完,兩旁有小石獅,莫非這本來用途是參道?來到光明寺外頭堆放石佛的地方,正好有鐵皮屋頂遮風避雨,也有欄杆可坐歇歇腿,眾人在此大休息吃午餐。我先跟著Mark和Tony兄進光明寺參觀。寺內有池,池畔有楓,細雨紛飛中分外詩情畫意。池邊一隅觀楓香連枝帶葉垂向泛起朵朵漣漪的雨池中,得「楓雨」一幅。

(17在風雨中登上四分尾山)

離開光明寺,行經石碇鄉界旁的十三分山登山口,再行至水源路口旁的觀景台,取勤進路慢慢前行,遇到石汐路,取之,開始上坡。不久又來到左邊往四分尾山的岔路。Lee兄說之前汐止鎮長曾打算在此山區復育蝴蝶。我們現在走過是看不出蝴蝶復育區何在,倒是看到許多被雨洗過的花草樹木翠綠可愛,就算是落了一滿地的黃葉也引人垂憐。像是路邊一棵長出新葉的樹木,字戀姊判斷它是樟樹,但又說樟樹怎麼會在這個時節抽出新葉呢?活動過後,有人說用Google lens就可查知樹名為「朴樹」。但得知真正樹名反而不如「待查樹」留有後續探查的餘韻,這是做AI影像辨識的工程師無法理解的吧,就好像棒球比賽裁判的變形蟲好球帶也是球賽的一部分,如果全用機器來判斷好球帶雖然精準但就著實無趣了。

終於來到本次目的地-四分尾山登山口,離開車道走上四分尾山不消三分鐘,但山頂全無遮蔽,頓感風強雨大,傘都快開花。本來應該趕快拍完合照閃人,不過本團Youtuber在後頭忙錄影沒上山,看來還要等一陣子;倒是Mark已經研究好相機要擺在哪根柱子上。Lee兄說怎麼大家都不好好珍惜跟兩顆三角點拍照的機會呢?又對二等三角點為何比三等三角點更在外圍提出了二娘與三媽的妙喻。等到本團Youtuber上得山來,大家一起拍了周年活動的合照。

下山來到石汐路口,領隊蕭郎說踢同一條馬路回去有點無趣,想改踢左邊的石汐路回光明寺。有蕭郎帶隊,大家不會多想,跟著走就是了;但後來看地圖,這一圈起碼比原來的路程多了兩倍。

下行,經過前有半月池民宅。續行經過一處彎道,蕭郎看了看,說上頭有座小土地公廟,但是要走原始山徑。不想走山徑的人續踢馬路至光明里活動中心會合。對土地公廟有興趣的跟著蕭郎上行,不一會就看到上鹿窟崙土地公廟,對聯背景色漆成鮮豔的紅色。參觀完連翹土地公廟,續行樹林中山徑,這是今日唯一有登山感覺的一段。

(上鹿窟崙土地公)

來到四岔路口,右邊山路往光明寺,左邊山路下往光明里活動中心。雖然右邊山路是捷徑,但因為已經跟另一路人馬約好了,所以還是取左行。途中遇到一登山會上山,大約有十數人,交會而過後心中默數「五四三二一…」,果不其然身後傳來「偶像,跟我們合照」的歡呼聲,我們押隊殿後的Youtuber又被認出來了。據Tony兄後來說,在熱門山路這種狀況大概會遇到三、四次。

光明里活動中心與山友會合,小歇。老恩兄說他跟天然茶莊的老闆娘熟識,已經先打電話確認待會聚餐沒有問題。本想十幾年前我與南港飼料雞群常去光顧天然茶莊熟到已經不能再熟了,結果跟老恩兄一比根本不算什麼,不禁讚嘆老恩兄事業做很大。續踢一段馬路,途中經過五分寮福德宮,再回到光明寺下方牌樓,沿途有幾處不錯楓景、茶花,小瀑,唯有散步者能領略。

來到汐碇路與舊庄街二段路口,大夥都被「汐鴿」吸引了,一起端詳起路線圖;唯獨我對浮在雲霧上的台北地標有興趣,至於在橫亙前頭的山巒莫非是南港山?當時忘記拿WaytogoApp來AR辨識一下山頭了。現在元宇宙題材正夯,我們登山客也得趕上潮流在虛擬實境中佔一座山頭當大王。

經過福昌宮下方,對連翹土地公廟非常有興趣的這群人決定派小隊上去看看還有沒有石頭土地公廟,答案是沒有。此處約當北33 8K,距離停車處還約3~4公里,踢了十多公里馬路的雙腳開始抗議了,幸好一開始我不因踢馬路而沒跟Andy兄借登山杖,這會還可以勉強支撐。

(汐鴿路線之研究,但我比較有興趣的是浮在雲霧上的台北地標)

回到停車處換裝後驅車前往天然茶莊聚餐。從汐碇路380巷下往舊庄街二段,出口附近就是天然茶莊。我還是第一次走這條路,路窄且陡,副駕駛的心臟要非常強。天然茶莊的菜色大概跟我八年前來的那次差不多,當時我們也是點掛菜地瓜雞湯。不過今年從他們粉專看到新推的滷肉飯,好像還得了獎,於是今晚我們也是每人一碗,頗有飽足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向負責為聚餐點菜的小周兄這回在席中竟然翻出一塊令牌上書「點菜小周」,眾人為之傾倒。

身旁的Andy兄說,之前也是參加旅聯網某年的周年活動後來到天然茶莊聚餐…。我說非也,旅聯網上次在天然茶莊聚會已可追溯到16年前蕭郎千山紀行日,之後再也沒來過。當時是因避雨而先來到天然茶莊,並非是周年活動聚餐,馬上調出南港茅草埔山北峰,松山五分埔山遊記證明所言不虛,照片中有法賓老師、贊哥的身影,現在又在哪裡?(有趣的是過幾天小周兄就說在阿里山上遇到贊哥)。因為提到千山,蕭郎自己感嘆第兩千座山不知何時可以完成,Tony兄自承新生兒小東之名的想法就來自千山。

至於十八周年要去哪裡,也就沒人討論,因為眾人已經打定主意以後都要走有雨天備案的路線以盡量不延期,這樣旅聯網周年數字就不是重點了。然而當時空背景不同而改變堅持,就跟多年之後天然茶莊老闆娘看我眼熟卻不認得我一樣,雖然這種事怎樣都無所謂,但怎麼還是覺得悵悵然若有所失?為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因而多愁善感的你,點播一曲「水中花」,期許大夥像歌者年過七十還是一尾活龍(轉得好硬啊)。

本文日期:2021.11.27 | 橘色移動 | 相簿 | GPS航跡(GPX)

(落差與里程圖)


(白雲駐在所至四分尾山路線圖)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