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這本書出版了20年以上,直到最近才終於借回來看。本來以為太沉重會讀不下去,不過這是20年前的我可能會這樣,但如今人生走過一半,沉重也沒那麼沉重了,所以終於不用花太多耐心,也能從中找到興味與觀點的將之細細品味,這就是中年的人生歷練吧。

村上春樹認為,從心理學來說,當我們對什麼從頭開始就有生理上的排斥感,懷著強烈的嫌惡感時,其實不少情況是因為那其實是我們自己形象的負面投影。

紐約時報上刊登的長論文的一部分:

體系(高度管理社會),把不適合的人改造成讓他會覺得痛苦。不適合體系就是「生病」,讓他適合就是「治療」。就這樣,個人自律性地能夠達成目標的運力流程被破壞了,而被編進體系所強加他的他律性運力流程。追求自律性流程,被視為「生病」。

但是村上春樹認為可辛斯基,看漏了一下事,那就是所謂「個人的自律性運力流程」本來就是以「他律性運力流程」的鏡射所形成的東西。…這兩種力應該是內含互相讓步妥協的關係。…這也可以稱為「自我的客體化」。這才可以說是,對人生真正的入門。這作業無法達成,是因為自我平衡的軟體成長,在某個階段由於某種原因被阻礙了。如果對那阻礙置之不理,只憑所謂「自律性用力流程」這硬體的論理想要超越時,則將產生社會性論理和個人間物理上的「法律上的」摩擦。


村上春樹認為,麻原這個人,可能成功將已經決定性損壞了的自我平衡,確立成一個限定的(但現實上相當有效的)體系。麻原將之貼上宗教這個標籤。並將那封閉的體系,做為一種共有的體驗,同時也做為商品,廣泛地傳播到世間。

美國作家拉賽爾班克斯在「大陸漂流」這小說中說:
當人委身於所謂比自身擁有更大力量的東西,例如歷史、神或潛意識這東西時,非常容易喪失眼前發生事情的脈絡,人生會失去做為故事本身的流勢。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