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的圖像

作者︰村上春樹。中文譯本初版一刷:2006年10月。購買於丁亥年8月27日於博客來。內容簡介in anobii

照例的,為什麼會買這本書的理由,只是因為村上春樹,我是村上春樹小說、散文、遊記,但不包括報導文學的愛好者。
這本書是散文小品集結成篇,據村上的說法是,希望以第三人稱的方式來看居住在普林斯頓村的生活,以「標準鏡頭」的方式,不特別彰顯什麼,只是從退後一步的角度,忠實的把所見所聞述說出來。

或許是因為以退後一步的空間,或是以標準鏡頭來看事情的第三人稱表現手法,反而留下比較多的餘裕來觀照內在,所以才會有「終於悲哀的外國語」這種體認,或是感覺「悲哀」終於「悲哀」的存在著。在整本書的後記中,村上試圖表達「終於悲哀的外國語」的涵義,雖然表面看起來似乎是悲哀的終於了解到自己無法講好外國語,不過村上想要說述說的是,終於還是來到無法避免的處境的悲哀。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譯的關係,關於這一段無法避免的悲哀的述說,做為讀者的我,其實看得不是很懂。


因為沒有看得很懂,只好用自己的經驗來體會村上想要表達的意思(這樣是不是也是一種看翻譯小說的終於悲哀的形式?)譬如說村上認為終於無法再忠實的用外國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能的原因包括其實他本來就是不擅於用言語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讓別人能夠了解的人;其次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人生還有更多事情要做,越來越不想多花時間在學外國語上,也就是學外國語的priority越來越低。然而令他感到悲哀的是,因為想要趁著年紀還可以的情況下,多增加一些在國外生活的遊歷,所以他待在外國的時間非常長,也就是自己把自己陷於不得不用外國語來跟外國人溝通的地步。因此悲哀的並不是外國語,村上感到悲哀的,或許是一種來自莫名的驅動,包括由於自己的個性使然,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自己無可避免的要朝向那最終結果是無可奈何的方向去走。雖然感到一絲絲悲哀,但是因為是自己選擇的方式(而且似乎並沒有特別的機緣似的順理成章之下所作的選擇)所以也只能無可奈何,不能抱怨,但是仍然會對於悲哀的何所從來以及最終存在於那裡的這件事還是會感到恐懼。

對外人來說可能難以理解,但是自己卻像是早就清楚宿命似的結果般隨波逐流的一種確切存在的悲哀。

另外跟本書也許有關,也許無關。寫這篇書評時,無來由的聯想到「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 by Laurence J. peter, 1969)。彼得原理的大意是:在組織中,每一個人將逐漸晉陞到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有工作成績的人將被提升到高一級的職位;如果他們繼續勝任,將進一步提升,直到升到他們所不能勝任的位置為止。因此對於組織而言的悲劇在於每一個職位最終將被不勝任的人所佔有;而組織大部分的工作可能是由尚未達到不勝任職位的人們所完成。對組織各層級的人們的悲劇是,不勝任高位的人即有可能作出不合適的決策,而低位階的人只能在上面不合適的政策下自求多福努力去達成任務。彼得原理說明的事實是,對組織來說沒有找到適才適所的最佳解,人力資源無法充分運用。對人員來說,由於被交付不能勝任的任務,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的熱情;或是在不能勝任的位置上,做出自以為聰明的蠢事。譬如說研究工作做得很好的學者,未必就可以勝任教授學生的講師。但這並不完全是這個學者的錯,而是層級組織在實施內部升遷制度時無可避免的悲哀。

在今年年初照顧蘭花的「終於悲哀的小可愛」這一篇,取這個篇名是因為我那時正在看「終於悲哀的外國語」這本書。類比村上本書末尾的對於外國語的說法是,取這個篇名,並不是因為有做了照顧的努力,但小可愛終於還是枯死;也不是為了人在台北而無法照顧到遠在台南的蘭花而終於還是讓花枯死,或許這兩者也多少有一點啦。不過真正感到悲哀的是,或許是花與人不知為了什麼因緣曾經相聚在一起,然後又分離。我們的未來仍將被許多不明的什麼給操弄著的這種感覺,村上所感受到悲哀應該是這個吧。

所以回到「終於悲哀」這個題目上,終於體認到自己無法學好外國語,或是終於體認到在層級組織中不得不面對彼得原理的宿命,或是雖然自以為已經幫小可愛清除棉花蟲與介殼蟲但是..,雖然這些用「宿命」的角度來看「終於悲哀」的結果,像是在找藉口,然而實在因為參雜了有許多個人的心理因素、習慣之類的要素,或是有一些社會層面人與人之間自己無法掌控的東西,所以才會不得不這樣子啊。我想這大概是村上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本文日期:2008.3.11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