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北頭洋沙崙形成之飛龍傳說)

寫地方人文考據的文章對我來說實在沉重,行腳36法華寺、行腳49鹽水八角樓都約花了兩個星期才完成。而這回我本來只是利用南部連日霪雨的空檔在台南市的北方西港、佳里尋找幾個尚存位於平地的三角點,遊北頭洋文化館只是個美麗的意外。西港鄉的田裡面就有一顆二等三角點,而其稍北方的佳里鎮更有數顆三角點,其中一顆是一等三角點。如此簡單容易接近的三角點,既然知道所在,又怎能不見獵心喜?

只是順利地找佳里北頭洋山這顆一等三角點之後,回程順道走到文化館,看到與聽到許多鄉野傳奇。雖然後來我很想把這篇遊記以尋找三角點的過程簡單交代過去,不過這些故事卻彷彿一直在跟我說,把我們寫出來吧,蟄伏三百年的北頭洋滄海桑田傳奇。

(位於南44-1鄉道上的西港(二等))

從北台南市的六甲頂走19號省道過西港大橋到西港,透過GPS,順利的在田野間水渠旁找到西港二等三角點1092號,很完整的一顆三角點下半身被埋在土裡面,把周遭的土清一清這才能看到編號。如此依GPS按圖索驥,頗有尋寶的樂趣。

驅車續往北方的佳里。佳里舊名蕭壠,從荷蘭據台以來就是附近最大部落,當時荷蘭文書上英名為Soulan,中名自從乾隆之後定名為蕭壠。日治時期在全省設立許多糖廠,佳里糖廠為其中之一,後來糖業沒落,佳里糖廠在最近轉型為蕭壠文化園區,也在此舉辦過世界糖果文化節。不過因為我還沒去參訪,所以不知道那個園區跟佳里西北方的北頭洋文化館有沒有關聯?

我,原來是來找三角點的。所做的功課(最主要是祥馬圖集),讓我順利地穿過佳里鎮市中心走南26鄉道來到慶長宮(右)與五府千歲(左)兩座廟旁,五府千歲的左邊有一條山徑可以上到小丘,那就是番仔寮三等補點059號,這裡又名望高寮,守護與展望之意。不過我行經此處時,搭蓋的望高寮又已倒塌,只留滿地的殘竹。後來跟隨我來尋三角點的老妹跟我說,她剛才行經望高寮時突然覺得暈眩想吐,接下來要上北頭洋山小丘時,心中默念「對不起,打擾了」,果然就沒事。

番子寮(內補三等)

望高寮下坡,百年老粿樹

從望高寮循著稜線下來,先經過橫亙於途的百年老粿樹,馬上就看到荷蘭井。從荷蘭井走出來穿過鄉間水泥路,續往林中小徑走約不多久,來到矮果樹與滿布竹林的小丘。這時看到登山條左切上小丘,雜草蔓生路徑不明,來到小丘頂上,可以看到小丘另一側的南19鄉道;這小丘頂就是北頭洋山。一等三角點略為沒入地面,兩側護石還在。

北頭洋山(一等三角點)

荷蘭井

我找不到路可以下這小丘,而且我知道小丘下就是墳墓,本來昨天下午(恰巧是中元節)就要來此尋三角點,老媽跟我說,真是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活。今天高雄的妹妹回台南,我去車站接她之後,就把車直接往北開過曾文溪來到台南縣。後來我們在西港的田中找二等三角點時,老爸打手機來查,說我們是不是跑到佳里來了。呵呵,果然是知子莫若父啊。

所以我們離開北頭洋山後,原路下小丘,我說不走荷蘭井經望高寮的原路,而是沿著水泥路往南走再轉回五府千歲宮,老妹這才鬆了一口氣。後來我當然知道了箇中緣由,只是我有點想不通,就有沒有墳墓而言,望高寮那裡並沒有,而是北頭洋山那一端有..。

當然這些是在我踏進北頭洋文化館之前的初淺認知。我們沿著鄉間小路漫步,本來尋找三角點的旅程已經快要結束..。但在要右轉回五府千歲宮的叉路附近,我看見了前方北頭洋文化館,我選擇先繞進去逛逛,這一逛讓我比較了解北頭洋這一帶屬於平埔族西拉雅文化的一支。

文化館前廣場開闊,一開始我們在入口觀望蕭壠勇士的說明。說明中提到此人曾經在頸項懸著銅錢在皇帝(乾隆)面前與駿馬競跑,當銅錢甩向腦後之際,先讓駿馬先跑的蕭壠勇士(名喚程天與)已經超過了駿馬,乾隆皇讚嘆他奔跑的速度,於是賜他父子可面君三次。他的子孫在他死後在墓碑上刻上面君三次的字樣,至今飛番墓墓碑仍在,但墓旁的石獅石象已經不見,墓中曾經有許多陪葬的金銀聽說也在日據時代被竊一空,而程家子孫也早已遷移至今台南東山附近。

北頭洋文化館

文化館旁的公廨,壺與草繩

到現在其實都還沒有跟北頭洋產生關聯,我本來也只是看到前頭有立像便順路過來逛逛。不過這時有位黃姓老先生騎著機車過來說要幫我們開門,我這才知道那位於漂亮草地之內的茅草屋是北頭洋文化館。

這樣特地設立的文化館,看起來前陣子總統也來過,不過當我問說是否常有人來時,黃老先生說其實不多。我猜想這文化館平常是鎖起來的,只有像我們這樣在門口停留許久的人出現時,當地義務管理的人看到才會跑來開門,這讓我想起菁寮天主堂的婆婆。

(立長宮中集合了附近的壺)

文化館中的中間一屋中的人偶陳列是平埔族的夜祭示意。右邊幾間屋牆上掛滿許多研究平埔族、飛番、蕭壠社、北頭洋的史料,從荷蘭人的文書、日本人的研究,到近代光復後台灣人的考證。其中有鄉野傳奇,也有滄海到桑田演變的描述。

左邊的幾張屋,有一間是平埔族的服飾與房間的擺設,另外一間掛滿了佳里(蕭壠)地區從荷蘭時期到近代的輿圖,另外還有幾張有趣的油畫。一張是荷蘭人從印度引進一百多頭水牛帶到蕭壠來放牧,佳里因此成為台灣最早放牧水牛的地區。另有一張是飛番在皇帝御前與駿馬競跑的圖畫。在房間的中央有一張桌子上有北頭洋一帶的模型地圖。我細細地辨認可以看出番子寮與北頭洋分別在兩座小丘之上。黃老先生說,這兩座小丘連起來像不像一條龍呢?

我要求黃老伯帶我們去看看祭祀平埔族共同祖先阿立祖的公廨,其實在文化館旁邊就有一個搭建起來做示範的公廨,可以看到平埔族並沒有崇拜神像,而是以壺與石器為主的祭祀,也就是最原始陰與陽的性器崇拜。旁邊的草繩圈,是每年三月二十九日平埔夜祭男女跳舞時,頭上所帶之物。稍後黃老伯把文化館熄燈上鎖,又帶我們去立長宮看真正祭祀阿立祖的公廨。原來立長宮就藏在後來才建的慶長宮後方,如果不是當地人的黃老伯介紹,我們大概會錯過這平埔族的開基祖祠。而慶長宮旁邊就是五府千歲。從慶長宮右側也有山徑可以上番子寮。

立長宮的門聯為台灣光復之前(1942)對西拉雅文化有深入研究的佳里名人吳新榮所作:

一口檳榔祭阿立祖、千壺醇酒念先住民。橫批,北頭建業傳蕭壠社。

(荷蘭時期的台江內海,佳里與台南的關係)

因為時間的關係只是走馬看花很快把文化館與立長宮看過一遍,我從浮光掠影的印象稍微做個歸納:

從荷蘭人的蕭壠城記以及輿圖可知當時從現在的台南安平到佳里之間都還算是在台江內海中行船,我感興趣的是輿圖上畫出台江外圍的數個沙洲(鯤鯓),當時的鹿耳門與安平之間的水道似乎已漸漸淤淺,連鄭成功帶兵攻打荷蘭人之前,都還要拜媽祖祈禱海水滿潮讓戰船可以通過進到台江。當時荷蘭人似乎就已經把探險足跡踏進到世居此地耕作的平埔人地域,並對當地日曬強烈可以從天然鹽鹵製鹽,但為何中國人還是從大陸內地載鹽來此與原住民交易感到不解。其實,販鹽在以前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呢。

關於居住於此地的原住民,二十世紀初日人伊能嘉矩對台灣的平埔族作分類,居住於台南縣市的平埔族屬於西拉雅族。根據文書記載,荷治時期台南縣市平埔族有四大社,其中蕭壠社(今佳里)最大。後來鄭成功的部隊開始在各地開墾,漢人勢大,一部分平埔族人被迫往山區遷移(現今的東山,那裡現在也還有祭祀阿立祖),留下來的平埔族人漸被漢化,終被官方視為消失。

至於北頭洋附近小山其實是兩座沙丘,不含石頭。幫我開門的黃老伯說,老一輩的傳說有一條龍飛來此處,形成沙丘。又說其實可能是龍捲風把今漚汪一帶的兩座小山移山倒海過來而成。我在右邊屋上的史料說明中找到,在荷治時期,有一晚颳起連續大風,隔日大風止息後發現北頭洋一帶屋舍都被埋於沙崙之下,只有沙丘邊緣的少數人倖免於難。所以我們方才行經番子寮與北頭洋山,事實上就是走過昔日被沙土湮沒的舊部落之上呢。如此,我老妹的一時暈眩似乎也可以解釋的過去。呵呵,子不語怪力亂神。

西拉雅族的共同祖先是阿立祖,不好火氣,故不焚香祭拜,而以檳榔、酒、粽子、管葉祭拜。今日黃老伯就是帶著米酒來供奉阿立祖。農曆的三月二十九是阿立祖生日,這裡會舉行平埔族夜祭,「牽曲」就是祭典中不可或缺的儀式,由少女擔任,赤腳交叉圍圈,配合二進一退的舞步,邊唱邊跳。而「北頭」是平埔族語,巫女之意。北頭洋,就是巫女之山。至此我才完全明瞭北頭洋的涵義。

我問黃老伯說可否照相?黃老伯說,阿立祖歡迎人家照相;如果有人生病,小孩哭鬧不停的,來此公廨中向阿立祖祈求壺中的水帶回,時有靈驗。這裡的壺、矸真是多,有些應該是附近人家拿來集中放的。我也看到供台上擺放著准考證,可見這立長宮是附近居民的信仰中心。我對舊照片中有看到祀桌上還有供奉太上李老君,稍感不解,或許這後來又結合了中國的道教信仰。

我本來只是來尋佳里北頭洋山一等三角點,卻沒有想到意外增長些對西拉雅族的了解。而且年代從日據往前推到清朝,甚至到荷蘭統治台南的年代。有許多鄉野傳說,很有趣,也值得令後人玩味。就好像追溯到尚未以文字立史的上古時代,神農嚐百草,女媧練石補天,黃帝戰蚩尤,大禹治水,是神話還是有些許是真?有蛛絲馬跡可供追溯,卻又撲朔迷離難以追摸,探索的過程中如此耐人尋味,於是究竟結果是假是真,卻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本文日期:2005.8.20 | 台南行腳 | mps


番仔寮到北頭洋登山路線圖

 

一則回應 to “台南行腳52-佳里巫女之山-北頭洋(050820)”

  1. Mei表示:

    再度冒昧打擾 不好意思
    請問–
    以上照片是您擁有所有權嗎
    文化館旁的公廨,壺與草繩 的那張照片解析度是多少呢
    大小是多少呢
    因為我們製作書籍上可能需要
    現在還在規畫內容中
    所以想先問問您解析度是否有300dpi以上
    有的話
    若將來確定會用這張圖
    能否麻煩您提供圖檔
    並授權我們一次使用
    我們會以一張250元(含稅)跟您購買
    麻煩您有空時回覆喔
    謝謝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