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芎花開招蜂)
來到鹽埕圖書館還書,看到外頭園圃開著樹花,白色形狀小巧且花多,有好聞的香味,吸引許多蜜蜂圍繞。對於這小白花之名覺得好奇。後來用Google Lens做影像辨識,得到的第一解答是大花紫薇,第二解答是九芎,但這兩個答案怎麼都跟我對這兩種植物的印象不一樣?大花紫薇的花是紫色;而我所看過的九芎都是很大棵,樹幹光禿的模樣,猴兒都不來爬才對,怎麼會開出又多又香的花?不禁讓我懷疑起Google Lens的可信度。
後來進一步搜尋,原來是我孤陋寡聞。原來九芎就是夏季開的白色的花,花瓣皺皺的,這也千屈菜科的共同特徵,大花紫薇也是千屈菜科,故也有這種特性。我的誤解來自於只在秋冬看過光禿禿的九芎樹幹,從沒看過九芎開花的姿態。大花紫薇與九芎竟然是同科同屬(紫薇屬)但不同種的植物,Google Lens還是猜得八九不離十。
(鹽埕圖書館外)
那我之所以不滿意Google Lens給的答案,原因是:第一解答應該是九芎啊(從花的顏色判斷)。可見影像辨識的演算法,形狀的權重優先於顏色。這會不會是CNN(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先天限制?
Google Lens雖然給出大概的答案,但其實人類還是比較聰明的,不必因為一時找不到答案就妄自菲薄。這種號稱人工智慧的東東,說穿了就是累積了你難以想像多的資料在後台資料庫,透過一段頗長的時間來訓練這些資料(所謂的機器學習)以建立一個複雜的決策網路架構。而人類的思維不會受限於架構,更有可能有一種類似捷徑的直覺或是跳躍思考來判斷事物,雖然不怎麼牢靠但非常快速。
總之生為人類的你可以悠哉欣賞小白花招蜂引蝶而不必去管那是什麼樹花。雖然這對旁人通常沒什麼意義,但「沒有意義」可能正就是「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