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北行腳

(淡江中學的操場)

原本對於淡水的文化古蹟園區沒有什麼太多的印象,大概只停留在紅毛城與滬尾砲台而已,而滬尾砲台我甚至還沒去過。因此最近在規劃適合孕婦散步之路時,就有想把淡水古蹟園區納入,而且很快地在這個星期六便成行了,幾個景點逛過了最後來到小白宮時,因為發現不用收門票(40元)才從管理員處告知,原來這兩天(9/20>21)是淡水的「2008認識古蹟日」,這麼巧,正要認識淡水,就讓我們遇到認識古蹟日,果然是:人有善念,天必從之。

然而不管是淡江中學校園中的處處八角塔、真理大學的處處尖拱,亦或者是靠山面海展望絕佳的小白宮,但其實最讓我impressed(中文的印象深刻好像不能完全表達我的意思)的卻是連接小白宮、淡江中學、真理大學之間的一條小巷子(真理街?),有一種源自於發現的驚喜感,也或許,

我這幾年來在古蹟園區的行腳本來就都是在找一條巷子。
(2005台南法華街)、(2007台南五條港)

而這些適合慢慢走的狹小巷子,原本我以為在我的故鄉台南市才有的,原來在離開淡水喧鬧的老街不遠的小山坡上也能發現,我想這才是令我感到驚喜的原因吧。不過,我也必須要承認,其實,我比較喜歡漫步在小巷子的主因是,對於「急於拍攝特色古建築的焦慮」所產生的對比。漫步於小巷子至少讓我不用費心去構圖(為了避免在每個人都會拍的景物上拍出凡照),急著找出不同之處,不同的角度,已經讓我產生焦慮,或許等我有一天不再帶相機(GPS..,etc.,)出門,而且回家之後不用寫遊記,這樣我才會真正得到解脫。

然而真正來到淡江中學的八角塔、紅樓拱門迴廊、百年歷史的的牛津學堂,海景絕佳的小白宮,能夠忍耐不拍照者又有多少?

(淡江中學教室前的草坪讓我想到劍橋大學的國王學院)

這些會讓我產生攝影焦慮感的特色古建物主要都跟馬偕博士有關,關於馬偕博士(1844~1901)的事蹟可看這裡,馬偕博士對於淡水貢獻良多,在於教育方面就是創辦了牛津學堂(1882創立,位於今真理大學內),以及其子所創建的淡水中學校(1914創立)。尤其是淡江中學內建築的屋頂形式多為八角塔狀,很具特色。剛走入淡中的校園看到這群八角塔,於是我老婆就問了我一個很有學問的問題:八角塔是屬於東方的建築特色還是西方的建築特色?因為淡中是昔日教會治學的代表,所以我回答說應該是西方的建築特色吧;然而同時我也想起了台南鹽水的八角樓大宅門。不過後來這個問題在搜尋網路上資料後得到解答了:其實八角塔的設計是中西合璧(融合了中國的寶塔和西方的拜占庭建築風格)。

不過我進入淡中一開始注意到的是馬偕博士的紀念圖書館,這是一棟頗為小巧典雅的屋舍,前庭有林木森森,旁有馬偕博士塑像。然後走過榕蔭大道後,前方看到埔頂鐘聲,左前方是台灣橄欖球的發源地的淡中操場,右方是頗為宏偉的淡江大教堂,鐘樓頂也是八角塔形式。只是後來操場旁的林蔭道又吸引了我,於是我們沿著林蔭道旁走,操場旁有一排石椅,可以想像這裡有很多青年學子的青春回憶,不管是操場上奔跑的,還是坐在椅子上加油的。路的盡頭是頗有歷史的體育館,所以本來不應該感到意外的竟是,體育館的屋頂外型也是閩南式屋舍的造型。

體育館的右側有可遮雨的磚瓦走廊(過水廊?)頗有古意,後來查資料才知,原來這是連接校園八角塔校舍主體與體育館的走廊。而穿過了走廊就是馬偕墓園,馬偕博士於1901年過世後長眠於此。我在走廊旁拍照時,有另一遊客由真理大學後面過來的問我八角塔在哪裡?我回答說,往校門口方面走就可以看到了(其實那個時候我還沒有走到八角塔校舍,但因為校門口警衛室旁就有一座小型的八角塔,我以為那就是了..。)也因此我知道可以從操場後方走出到新民街然後往真理大學去。

不過我對攝影的焦慮感,因為一刻不得閒的拍照以及天氣的高溫,而轉換成「焦躁」了,所以往真理大學的路上我們就去買了杯冰沙喝來退退火,然而,其實,我們到淡中時已經下午四點半了,應該算是適合散步的時間了。不過草草的逛完淡中後,卻已經汗濕衣衫,我的腦袋瓜有種中暑似的昏昏沉沉。

(真理大學尖拱造型的校門:虛心祈禱的手)

就算是身體狀況不佳,我們還是繼續轉入真理大學校園內,走在3H大道上,但其實我要找的牛津學堂,尖拱型大禮拜堂都還在真理街那一頭,等於我們垂直穿過了校園,來到真理街旁水濂瀑牆的尖拱校門口,而牛津學堂呢,其實是在水池前方的一間教堂式的紅磚平房,前額題字為「院書大 OXFORD COLLEGE 1882 堂學理」右方有落款年月「光緒壬午」。 乃是馬偕博士在台灣傳教期間,為創設新式學校於1880年回故鄉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募款後興建,故名牛津學堂,關於這段歷史可看這裡

不過牛津學堂也會讓我產生攝影焦慮感,因為從正面取景,未免太四平八穩;從下方仰看拍理學堂大書院那幾個字,又無法看出書院的教堂特色,我想我是江郎才盡了,正想轉換地方時,又被遊人叫住要幫忙拍照,我心中其實很焦慮沒心情,不過又雅不願掃人家的興,還是幫他們拍了照。拍照前還問他們要含有書院全景的,還是要人物大一點的?不過後來我還是自做主張,因為我發現他們坐的地方的後面是有琉璃瓦的窗戶,很適合當背景入鏡。

至於新式的大禮拜堂,教堂的大門也是尖拱造型的,像是火炬,也像是心形,還像是合掌的手,因此有名堂喚做:虛心祈禱的手,是拍婚紗頗負盛名的地方。不過,面對這麼一棟龐然大物,我還是有攝影焦慮症,於是只好用村上春樹式的語氣來自我埋怨:「實在是拍不好啊,不知道從何下手的隨便亂拍啊,真是令人苦惱的大禮拜堂。」

(小白宮的迴廊)

於是就是在這樣焦慮轉成焦躁的心情下走出真理大學,往小白宮的方向(就在淡中的下方街上)走去,然後走在狹窄大概只能容一輛小汽車通過的巷子,發現這條巷子,頗合我意(不過應該要完全禁止汽機車進入才行),走在這條巷子中,真的有散步的感覺,這個感覺可能是來自於巷子本身就是窄,或者是兩旁有樹木遮蔭,也或者是兩旁的古老的屋舍或是校園帶來的氛圍,也或者是迎面走過來巧笑倩兮的青春女學生,總之是在焦慮感逐漸退卻後的一種說不上來的舒服感。

不過,我畢竟還是沒辦法擺脫為了攝影而忙碌,走到淡江中學門前時,我讓老婆先往小百宮去走走看看了,我自己重回校園中尋八角塔校舍補拍相片,另一方面也是想再好好看看大教堂,幸運的是,其實這兩棟建物根本就是在同一個地方,只是我剛開始沒有往教堂那邊走,以致於沒有看到藏在轉角處的校舍三合院主體。於是走近,把八角塔、教堂拍個夠,年輕學生們自顧自地在二樓上談笑,對於攝影者的接近都已習以為常。八角塔的構造,看過拍過,大概是這樣了,我比較感興趣的倒是「不能說的秘密」拍攝點的磚拱迴廊前那片綠色大草地,因為我把這片草地連結到英國劍橋大學的King’s college了,西洋學院好像都很喜歡有大片的綠草地(重要的是要能整理得很好)。

拍完照準備要離開淡中,老婆的電話也來了,說小白宮開放到六點要我把握時間(現在的時間是17:30),於是我加快了腳步,卻不免還是注意到,巷子的這一側為何會有燕尾翹脊的房舍?不過好像沒有開放參觀的樣子。

小白宮就是前清淡水關稅司官邸,由於為白色拱形迴廊造型,所以暱稱為小白宮,位於淡水河上方的山坡上,這樣往來進出淡水河的船隻都一覽無疑(所以很難逃漏稅?)而我這時候來正好夕陽正要沉入淡海,本來應該是個攝影絕佳時機,不過這時我的攝影焦慮症又發作了,小白宮的白與夕陽紅兩者難以兼顧(如果要拍出夕陽,小白宮就顯得黯淡了;如果要彰顯小白宮的白,夕陽就過亮了;這時候通常要搖黑卡,可惜我沒帶腳架,也從來沒有想過要這麼勤勞。)而且小白宮前的庭院的草坪上的景物(主要是樹)雜了點,總之,拍了幾張之後,進去小白宮內看老婆在看什麼展覽。

現在展出的是是英國的名牌瓷器(wedgwood),主要是茶杯茶壺等,有色彩簡單素僕的,也有紋飾繁複的,英國人的一天要喝八次茶,所以對於茶具也很講究。我記得字戀姊最喜歡收集骨瓷茶杯,為它衣帶漸寬終不悔的著迷;除此之外,對於酒杯也很講究,兩年前去加羅湖夜宿長埤湖時,我們也有幸用她的Burberry酒杯品嚐雨傘大哥的二鍋頭(還是高梁?)總之,在這裡看到英國的東西,就又想起了字戀姊。

六點了,走出小白宮,老婆喊腿酸了,想找個地方坐著休息,於是我想說走回真理大學內看看有沒有打燈的建物可拍,順便休息了。不過牛津學堂並沒有點燈裝飾,我倒是在牛津學堂前的庭園椅子坐著看水池中反射的路燈倒影。水波搖曳光影浮動間,心情沉靜下來之後,竟有所悟:人生不過就是庸庸碌碌一場而已。於是一時之間慾望與追求都涼了一大半。

又從巷子步行回小白宮附近的停車處,這條巷子在夜暮低垂,牆壁中間嵌著小燈的映照下,更添增了幾許異國風情,因為這回我又把這條巷道連結到7年前在京都的一夜從茶碗坂走上清水寺賞夜櫻的場景,有一些迷離,也有幾許浪漫。

於是這一天在淡水散步,盡是聯想到康橋京都,或許有人會怪未免崇洋媚日;不過人生不就是一場庸庸碌碌,找到機會能夠讓自己脫離現實一會兒又有何妨?

(小白宮外圍的真理街的傍晚,很有漫步在京都清水寺茶碗坂的感覺)

本文日期:2008.9.20 | 台北行腳 | 相簿 | GPS(MPS)


淡水異國風散策(八角塔、牛津學堂、小白宮)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