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北行腳

黃線:台北行腳134鹿堀坪古道連走富士坪

紅線:台北行腳116富士古道登大尖山125富士古道至翠翠谷。(5/15)

遊記不能太晚寫,不然想寫的素材就會被寫走了,哈哈。十五號當晚圖與本篇名稱都做好了。篇名本有兩個意涵:萬里古道縱橫,是形容詞與名詞;縱橫萬里古道是動詞。所以取這個篇名就是要把這幾條路線的互相銜接的好處說明一下,原來這些古道可以這麼連走。

瑞泉古道入口之菜圃附近(2)

瑞泉古道上稜後之姑婆芋與杉林(3)

瑞泉古道與廢棄農田(4)

瑞泉古道與大石棚(5)

所以這次萬里古道縱橫之行,可以算是為我在這附近古道群得探訪做一個註腳。也就是整個區域的理解,包括鹿堀坪的瀑布(100)富士坪草原(116)大坪古道(119)翠翠谷(125)磺嘴山(127)鹿堀坪連接富士坪(134)。100th篇算是入門篇。116、119算是基礎篇,單點探索。125、127、134算是進階篇,雙點串聯。經過這六次訪探之後,整個2003年我只有再去過鹿堀坪一次,而且那次是在一個悽涼的下雨天,不提也罷。所以我本來以為這附近的古道都走遍了。但是從上圖可以了解,我至少還有四、五條古道還沒走過。當然這是拜友多聞之賜。

這次走的新古道,包括瑞泉、山腰、林市,也就是藍線的部分。還沒走過的,也沒有畫在圖上的,包括鹿堀坪越嶺、鹿堀坪上磺嘴山叉路、林市古道相接之無名古道、大尖山南稜接瑞泉等。

接到富士古道之土地公(6) 山腰古道與其他叉路會合之草坪(8)

(山腰古道之路舊跡,7)

把以上的古道山徑整理一遍的用意就是規劃下回值得一走的路線,。其中我所屬意的是一條8字形的路線,其中涵括我所不明的兩處。一是從鹿堀坪水泥橋入口左側上切的鹿堀坪越嶺古道入口;一是鹿堀坪草原上磺嘴山的入口。既然這兩處入口都不明,當可規劃從鹿堀坪水泥橋入口右側到鹿堀坪,往左上接到富士坪(134)經1,2,3草原到避難小屋,右往磺嘴山方向(116)在叉路口下往鹿堀坪(127)從鹿窟坪走山腰古道(134)鹿堀坪越嶺古道回水泥橋登山口。我想把它稱之為鹿堀坪倒8 形。這條路線等於把菁華都走到了,包括鹿堀坪、富士坪。支線包括大尖山、翠翠谷、磺嘴山(這些都是在保護區範圍內,請自備..)。(5/24)

路線規劃完畢,談談本次旅行花絮。當我在福山植物園說瑞泉古道我可能就讓遊記繼續under construction,同時紓非也有可能不寫了。小周說,你可以寫一些個人的感觸啊。既然你這麼講,那我就不客氣了。而且不約而同的是,這次旅行中讓我和紓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周掛在腰後的鈴鐺。

當然要佩服小周的勇氣,一開始走在柏油路上我覺得,掛個鈴鐺頗像牧羊犬,當然我們就是那群需要引領的羔羊。後來走在樹林間,我的感覺就接近紓非,不過我想像這樹林是位在「湖南西邊」,只差我們幾個人頭上沒貼..而已。

鹿堀坪溪彎處的午餐(9) 再遇天地遊俠(9)

加上當前頭的人喊「注意頭上樹枝」,「小心腳邊坑洞」,聽起來就更像是過橋啦。我在想這趟古道行之後,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種了些紅豆冰,是不是在途中沾上什麼不潔之物?

來到鹿堀坪吃午餐,Tony兄遇到他的讀者,但是是小周的合作廠商。問他們有沒有聽過蕭郎的名號?他們說只看過Tony自然人文遊記和台北行腳。這一次來鹿堀坪就是看了Tony兄第一次來鹿堀坪的遊記;連Tony兄當時在哪裡撤退都有如曾與Tony兄同遊一般。小周兄因此說蕭郎的遊記算是進階篇。

隨後Tony兄又爬到樹上去了。童心未泯是很好的,在午餐處再度遇到自號天地遊俠的一群中年人山中同樂團。我故意把他們改名為海天遊蹤,引得他們哈哈笑抗議。抓弄他們其實不為什麼,無傷大雅的玩笑當作此次古道之旅的花絮而已。(5/25)

至於雨傘大哥誤把拙圃當拉園,倒有把馮京當馬涼的味道。如果我們心存厚道,當然是不可以再取笑他,雖然我覺得拉園聽起來比較有創意。

回程帶大家去涼心公園吃晚飯,順便討論下禮拜哈盆越嶺的行程規劃。Tony兄比較感興趣的是附近大坪古道的入口。(5/26)

富士坪第一草原(10)

不談林市古道的清冷優美杉林,倒想分析一件有趣的事:梁山頻論劍,技窮黔驢如何殺出重圍?就像這一篇一同出遊,我也不知道要寫什麼一樣。如果讓我早一點寫,我大概會寫出類似Tony兄的文章。但是Tony兄已經先寫,這時候本就沒多少靈感的我就意興闌珊了。同樣的情形應該也會發生在福山植物園,當蕭郎、紓非和我先寫了遊記,還沒寫遊記的小周不知道會寫出什麼題材?這就好比打籃球一樣,防守的一方已經把持球者所有可能投籃的方向封死了。其實這似乎有點殘忍,但這也是相互砥礪啦。

第二草原望磺嘴山(11)

第三草原與林市古道入口(12)

第三草原與土堤(12)

老闆:這是能量水溫過的酒喔。
雨傘:甘安ㄋㄟ?

(林市古道杉林,13)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遊記可能有哪幾種體裁可以寫。這個議題老恩兄也曾經提到過。如果無法模仿的蕭郎式不論,一般說來第一個寫的,通常會寫成綜合型的文章(什麼內容都有),因為前無古人自有發揮,譬如我今年的小觀音山西峰遊記(台北行腳122)。後來寫的人,只能撿前人還沒有寫的,把那一部分加強擴大發揮,但通常會寫得虎頭蛇尾,譬如基隆西半部砲台巡禮(台北行腳235)。還有一種無須煩惱別人寫什麼的,那就是只寫自己想寫的,通常內容只有跟自己有關,跟出遊過程幾無關聯,如紓非的福山植物園。

像紓非寫了大半篇,結果連踏進去福山植物園的門都還沒寫到。

為什麼說殘忍?依照梁山好漢的功力,第一個人的文章既出,後面寫的人可能只能續貂,或須絞盡腦汁別出心裁,但這通常是徒勞無功。比較成功的範例是法賓老師的基隆雜感竟然還可以出到第三集。

所以說後來沒有交出遊記的人,絕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旅記表現的方式跟大部分的style 相同,又一時沒有靈感另闢蹊徑,而深深苦惱著,啊,真是苦惱。

我遇到這種事情不只一次了。我的經驗是把這篇遊記先放著,以後的日子裡,也許因緣際會,靈感或外界觸發,就會有東西可以寫了。如台北行腳二三七南子吝山,這篇群遊的遊記,隔了兩個禮拜才寫完。過了一段時間沉澱,或說是醞釀,回歸到比較中性的角度,也許靈感就會跑出來。(5/27)

拙圃附近瑪鋉溪滑水道(14)

本文日期:2004.5.15 | 台北行腳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