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Author :Tony from
Date :2003-06-21 23:29:03
Subject:To: 樹一棵兄
Content:

知道樹還在,心甚慰。
半棵樹變回樹一棵,
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冬烘居的朋友可能不熟悉樹一棵兄,
但樹兄曾在Tony的網站留言版上
留下過一些文字,從留言可看得出來
樹兄的登山經歷豐富,見解精闢,
這棵樹絕非一般小樹,而是一棵大樹!

試舉幾例:

--- 樹一棵 (2003-02-07 23:46:55) 回應第73期旅記

你所說的虎山日本洞
小時候我們稱之為廿四孝洞
因為裡面刻有壁畫不知是誰的手筆
應該是73年(或72年)的候被霸佔的
一開始只是據洞一隅
後來變本加厲就把整個洞封起來了
真是可惡

豹山的山頂另有一途,可從瑤池宮下山的運煤台車道下到底,
接近美的世界社區時有條左轉上山路,上的山腰有一涼亭,
亭子後方有不明顯的路徑可登頂上山的路很少人走,不好走
,有一人高的石頭要翻越 但另有一說豹山其實是瑤池宮後方那座
高壓電塔,望之不似山峰,故一直有人說豹山無山峰之勢.


--- 樹一棵 (2003-02-09 11:30:43)

謝謝版主的回復,讓我體會到吾道不孤.
小時候的日本洞真是好玩 .
洞口上方有經年累月從砂岩上磨出的滑梯道。闇黯的洞穴,
滿足了童年所有探險的夢想,及至我們摸清洞內每一個支穴,
已經是高年級的事了,膽子大一點的人還從機槍眼往洞內跳。
對照今日的亂象,洞口還有陣陣污臭,只能用不堪回首來形容。


--- 樹一棵 (2003-02-19 00:58:06)

上回在留言版和Tony報了從正面登豹山的路,心想也有六、七年
沒來走這條路了,2月18日吃過午飯,就決定來舊地重遊。
從美的世界社區,上到山腰涼亭,共約140階階梯。越過涼亭
後方的水泥欄杆,便是往豹山頂的路,走沒多久,便遇到一座180
公分高的岩石,直接爬上去,接下來的路便不太好走了,地上是芒萁
、拔?交織成的路障,還要面迎接掛在眼前的蜘蛛網,這路,顯然很
少有人走動。

不久來到第二座巨石,從左側繞過,腳下有一缺口,觀察了一下地形,
缺口側還有塊墊腳石,踏著它越過缺口倒也不難。只是此後路更陡,
以前磊磊巨石的豹山前稜,現在長滿了次生的雜木、蕨類,把岩石遮
掩了大半。

繞上第三塊巨石,左右看了看,路仍在左側,比先前更陡,約莫有70度吧
,走了幾公尺我就上不去了,頭頂上芒萁整片蓋下,只有貼近地處有一狗
洞大小的隧道,視野只及1公尺,不得已只好退回巨石。站在巨石上,可以
看到腳下的軍營,這裡看不到豹山頂,但可以側望虎山的一二○高地,山腰
上的寺廟比這裡還低一點,判斷只走了二分之一弱。休息了一下,確定沒有
別的路,不死心,再闖一遍,但是無功而還。這坡雖陡,但不是岩壁,而是
鬆散的泥土,前天的雨,竟沒有把草下的土打濕,腳踏下去土石便鬆脫,難
以著力。若要拉扯蕨類的根,不僅棘手,枯枝敗葉連同其末屑便當頭灑下,
且蕨類草本根系淺盤,不足為憑;若要硬衝,不知我腦袋鑽不鑽得破這芒萁
織成的網,更何況前面的狀況完全不明,說不定一頭撞上樹幹也不一定。
裝備(我連手套都沒帶)、技術和膽識都不足,看來只能原路撤退了。撤退的
路也不好走,一路都是芒萁,隨時得注意腳有沒有踩實,有時還屁股坐在地上
用滑的,唯一欣慰的是不會有蜘蛛網了。

回到涼亭看錶,一共折騰了十九分鐘,灰頭土臉,算是輕率報路的代價吧!
下了山,左右無事,沿著一坑的台車道上到瑤池宮,原想再從背後繞登豹山,
但一時興起,爬大崖壁上了九五峰。沿稜南走到拇指山,拇指山南側有一峰和
拇指間呈犄角對峙,沒有名字,上次登頂時有人告訴我從那裡有路可以下到挹
翠山莊,今天就去走走吧。過了山頂,又是深及大腿的芒萁,但一路都有登山隊
的路標,想說這條路畢竟有人走。6分鐘後下抵一鞍,再1分鐘登上小峰頭,稜線
就此陷落,從吳興街看,這裡不過是淺淺的一鞍,想不到身歷其境,竟有如此大
的落差。

從這裡往西南眺望,下一座山頭插了國旗(後來山支告訴我那是妙高台)。路從小峰
西側陡降,雖沒有九五峰的大崖壁陡直,但也要拉著繩子小心翼翼而行。觀察了一
下,這山路其實還是沿著稜線走的,鞍部便是益壽園。往左是到研究院路,直走上
妙高台,右後方的腰繞路,則可從忍字碑處接上市府舖的花崗石步道,左下象山,
往右走,還可以再上一次拇指山。



--- 樹一棵 (2003-02-19 22:58:02) 回應第77期旅記

Tony兄:

叫我樹可也,加兄字就愧不敢當了,我臉皮厚,還想裝年輕,
稱令嬡一聲學妹呢!

您說的南港山古道,水平腰繞在南港山腰,景色確實不錯,那裡植物
也頗豐富,有些似乎是中海拔的物種,如深山野牡丹,令人驚豔。
那條路大約是七十四、五年間(也許七十六、七年,記不得了),我
第一次走大崖壁時發現的,我懷疑大崖壁也是在那個時候被開發出來的,
因為那時從九五峰側垂下的繩索以及岩石的鑿痕都非常新。彼時南港山
稜線上剛蓋了高壓電塔,我當時推測這條捷徑和高壓電塔的建設有關。
來路不明的南港山古道,便是在那次發現的,後曾多次探勘,但沒有
一次耐心走完,因為每次我都另發現了新的上稜線的崖壁,而脫離原計畫。
我的記錄是,九五峰以東(南港方向)至黃禪園間,共有三面崖壁可供攀爬,
分別就是您記錄的小、中、大崖壁,而以九五峰大崖壁規模最大,高度
判斷約8∼10層樓,這是從古道起算的,古道下方還有一小段約2層樓吧,
再下去還有一段層高的斜壁!
九五峰以西(公館方向)至少還有兩處崖壁,一處應就是你在077期一文所記錄的,
我印象有點模糊了,它的下方大約是靈隱寺一帶吧!
另一處則是從南港山和南港山南峰間的鞍部下去,可能就是你在077期一文看
到的說通往南港山的石階步道。這條步道亦有崖壁,但並非一索到底的長崖,
而是分成好幾段,且都被修得不太危險了,它是早期攀九五峰的主要步道,
年代應早於前四處崖壁。

南港山古道的來歷,我也很好奇,第一,我不覺得他是條登山步道,一般登
山步道多以登峰造極為目的,直接搶稜線就好了,第二,古道要嘛則越嶺,
這條路若說是吳興街通往南港的舊道,也有點說不過去,何必要爬到那麼高
呢?其三,南港山背後也有一條腰繞路,不知這兩條是否原是串成一圈的?

至於那條下妙高台的路,則是另有其路。它實際上是拇指山向六張犁方面延
伸的主稜線。從地圖上看,南港山主稜在經過拇指山後,續有一峰(判斷約315
公尺,略矮於拇指尖,山頂無基點,未有任何標識,問山友也不知其名,姑且
稱之為拇指南峰吧),之後降至250公尺的益壽園,再緩緩升高至妙高台,這段
稜線便在吳興街後方,只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從山下仰視,看不出這段稜線有
任何險峻處。獨闖山林的蕭兄,多次提到妙高台,卻似乎也沒有走過這一段。
我說的小峰西側斷崖,實際是主稜的陷落,而那小峰,只是拇指南峰向西南方
遞降時,一個略突起的肩膀。其實以險峻程度,這座斷崖遠不如九五峰正面的
斷崖,不過這一路林間纏繞著大藤本,極富原始氣息,倒也值得一走。

附帶一提,拇指山一帶野生杜鵑花頗多,除了常見的金毛杜鵑外,也有西施杜鵑。
金毛杜鵑已經陸續開了,西施杜鵑大概要再一陣子才會開,西施花就長在我所謂
拇指南峰的山壁上,四獸山區僅在此處有發現!這陣子可以去賞花囉!


----- 樹一棵 (2003-02-25 11:06:52)

Tony兄別忘了,南港山區還有一條樹梅古道,我去年走過一次,
途中有一片疑似廢棄的茶園,那時我還不知它就是古道。
南港山古道不太像早覺會闢出來的,因為沿途沒什麼活動腹地,
也不見有什麼人走動。哪天該早起上山,早上山友多,或著能問
出些資訊。
南港十八羅漢洞那地方有座明心禪寺,據說已多年不對外開放,
去年初還上過報,當時市府以要進入明心禪寺勘察違建,這則新聞
好像也沒有後續。 而那條吊橋,從研究院路上似乎隱約可見,
頗靠近四分溪,我懷疑入口是在中華技術學院內。

我個人還有個願望,就是做一份南港山區的植物地圖,不過我對植物
的辨視能力還很差,而南港山區雖小,但我沒去過的地方還多著呢,
所以還在白日夢中...


---- 樹一棵 (2003-03-08 00:23:06) 答覆網友問題: 平溪山峰地質問題

平溪的山峰為何那麼特別,是因為地層仰角太大,較堅硬的岩層不受侵蝕,
於是突出成峰。這些山峰的山腰都有明顯的壺穴,可見當初侵蝕不止是一般
的雨水,侵蝕力道必然很大。 不過如果只是這樣,平溪的山應該像皇帝殿一
樣,是一列大致等高的山嶺, 兩地山嶺實為一脈,地質年代(岩石形成的年代)
也相同,

何以平溪諸山尖峰羅列,較石碇更為突出,仍應與差別侵蝕有關,
我想問題可以從幾個方向去探究:
1.平溪雨量較大,侵蝕較(石碇)劇。
2.平溪山脈拱起的時間較(石碇)早,接受了較長久的侵蝕洗禮。
3.平溪山脈岩稜的橫向節理較為顯著,或岩稜的厚度本來就較不平均。
4.被侵蝕掉的較軟岩層厚度不一,影響到堅硬岩稜被侵蝕的時間。

這只是老夫的假設,其中第一點平溪雨量較石碇稍大,這符合現況,但我以為
真正的關鍵還在第3點,我雖對地質學小有興趣,但非科班出身,沒有受過學界
的訓練,自己讀書,對書中敘述理解有限,現地觀察明白的更是有限;何況研
究地質不能只看表面,要找到關鍵點,必要時要鑽探,即便是地質學家也不一定
能憑一己之力完成啊!

金融大樓在3月4日及3月6日兩天霧都很濃,大樓半?入雲端甚是奇詭應是高度突
破雨層雲(最低約可達200公尺)所致不過我想金融大樓雖高 ,
但體積不大,應該還沒有翻雲覆雨的能力
對照附近的南港山,在東北季風吹襲時,山頭也會雲霧繚繞,
這多少就有點地形性的因素了。
具體來說應是山腳下較暖的空氣隨著山坡上升,
和山頭上較冷氣流交互所致。
當然,南港山山體不大,高度也有限, 談不上自成氣候。
不過在很多時候,我發現到南港山的雲霧線,是低於大屯山、內湖和木柵一帶的山巒的。
這是指東北季風型的天氣,特別是雨霽之時,
(和汐止、中和及台北盆地西側的山則缺乏比較)。
如果要對微氣候有更進一步認識,應要「同步觀察」,這個比研究地質還要難。

好了,不能再胡說了,其實我根本沒有氣象學的基礎,什麼小水滴凝結這類東西,
老實說我也沒有真的看懂過。很可惜我也找不到相關的書來看。
王夫之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學則不恃己之聰明,而唯一先覺是效,
思則不徇古人之陳跡,而任吾警悟之靈,乃二者不可偏廢,而必相資以為功。
做學問,我是不行了。


----- 樹一棵(2003-03-09 01:06:17) 答覆網友問題:金融中心翻雲弄霧

我因工作需要訪問過地質學家,我發覺書中很多名詞釋義都不周全,
非得請教這方面的專門人士不可,問地質系的學生他們答得也往往
似是而非。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氣象上,書上說霧有五種,平流霧
、輻射霧、蒸汽霧、升坡霧、鋒面霧,成因各有不同,但我沒有辦
法很正確指認我們遇到的是那一種霧。我能理解的只是潮濕的暖空
氣遇到較暖的冷空氣,會起霧,這跟我們眼鏡會起霧的道是一樣的。

雲氣的變化的確無窮無盡,我讀的中小學都正對著南港山,好奇心
也是從那時候就開始有了。最特別的一種情形是東北季風的雨要結
束時,會有一團雲駐留在南港山頭,這團雲較一般倩況來得厚,看
似凝住不動。如果逢黃昏,夕照打上去雲朵是橘紅色的,太陽一下
山,雲朵變成紫色,開始沿山頭滾動,我第一次觀察到這個現象是
國中一年級時,當時正好知到紫氣東來這句成語,相互印證,哦,
原來這就是紫氣東來。

這樣的情形一?大概可以發生兩三次,有時不一定要有降雨,但這個
冬天我並沒有看到。

我最感興趣的一種霧是傍晚時在山區湧升的雲霧,陶淵明說的山氣日
夕佳,大概就是那種景色吧!以前稱他為暮靄,但後來覺得靄字好像
不是這麼用。管他的,淡水八景之坌嶺吐霧,我就認定是那一類。這
種雲霧遠遠看不出來,要走進山裡才看得清楚。前陣子我在九五峰遇
到過一次,霧中展望大台北的燈火搖曳,景色真是華麗。於是現在每
天五六點就巴巴的往山頭看,可是沒有半點霧跡,不知上回是難得的
巧遇,還是真的要走到那裡才看得出來。
翻開字典,這一大堆雨字部的字,一大半都死了,那些專指某種天象
的字,其實我們都不會用了。還有像山嵐,字典說是山中的雲氣,可
是我懷疑它應該有更精準的指涉。

台北的霧日減少,氣象局好像發過新聞稿,那是四五年前,或六七年
前,不記得了。氣象還北部冬雨變多,雨日增加,是這幾十年來最顯
著的氣候變化。

我記得那幾年二月幾乎天天在下雨,結果今年二月幾乎沒有降雨,看
來趨勢究竟如何,真的不到最後沒辦法說。
扯遠了,霧減少和高速公路關係應不直接,和都市化關係倒是很密切;
一九八○年代以前,台北地區還有關渡平原、濱江街、信義計畫區等大
片的水田,北縣五股盧洲到泰山間有大沼澤,有足夠的水氣成霧。

back toov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