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北行腳

(入母屋式屋頂與鬼頭瓦)

在繁華且人車擁擠的臺北車站附近,幽靜雅致的國父史蹟紀念館卻地處其中。國父史蹟館原為百年前日人經營的旅館(建於1900年),稱之為「梅屋敷」。國父曾經三次來台,第二次所下塌的旅館就是這間梅屋敷。梅屋敷位於當時的御成町,即今中山北路一段與北平西路路口。1946年改建為國父史蹟紀念館,1983年再配合鐵路地下化工程,將木屋本體往北搬移50公尺,即是現址所在。

我今天其實是來參觀這棟「書院造」的日式老建築的,因為前陣子在嘉義神社所見的齋館與社務館也具有同樣的格局。只是目前所存的日式木屋應該只是當初旅館的一小部分而已。

目前館內陳設是仿造當年國父居住於此的模樣,除了以圖畫及照片介紹孫中山先生在臺灣的活動,還陳列國父當年使用過的茶几、遠從舊金山蒐藏而來的辦公桌,以及手稿、史料等。國父更為旅館主人大和宗吉親書「博愛」二字,為其弟藤井一郎親書「同仁」二字,作為紀念。目前還留存於館中。

民國四十三年為國民黨建黨六十年,蔣介石再於館內亭中建碑紀念,親題「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碑文。紀念館外為中式庭園,園內遍植由許多總統手植的松、竹、梅等,並立牌以為紀念。所謂無竹令人俗,園區內尚有外形特殊的葫蘆竹,每一個竹節中間隆起還真像葫蘆。台南開元寺、延平郡王祠庭園中也有七絃竹,以綠竹為造景中的點綴果然會讓人感覺不落俗套。

從東北側觀之

凸窗

從西北側觀之

玄關進入後

西間的格局

推拉門分隔東西間

東間

西間

(迴廊)

我進到木屋內細細瀏覽屋舍的結構跟我之前所做的功課來做比對。所謂的書院造就是一種從寺廟建築改良而適合一般僧侶與武士起居的屋舍。而所謂的「書院」就是牆上內凹的壁龕旁側由房間向外突出於廊道的小凸窗,可置放書籍。因此我們在觀察書院、床之間、違棚在屋舍的配置,可以略為感受書院造做為起居之用的機能性。

而從屋舍的外部觀之,這是一棟長方形建築物,屋頂上覆蓋黑色日本瓦,有「人」字玄關以為入口,屬於日式入母屋式屋頂架構。其實就入母屋式架構而言,嘉義神社的齋館的玄關與屋頂更為華麗,更彰顯。主屋內部空間以推拉門隔成兩個房間,西邊的那間陳列國父史料;東間擺設國父生前使用過的桌椅。
細細品味此處幽靜時正好遇到一群日本人來此參觀,看起來頗像是家族式自助旅行的。這裡離台北車站這麼近,走路就可以到的地方,果然是日人必到之處。而且想必日本人參觀時也會頗為訝異的吧:其他國家的國父曾經住在一間日本人經營的旅館,而這間旅館還保留的不錯。這種感情就頗像是我在大英博物館看到中國的文物,差別在於自願與非自願而已。

我想到之前到日本大阪時曾經去遊歷幾個小公園與天滿宮,對於外國人來說就算是小地方也還是有新奇之處,但對大阪人來說這些公園可能微不足道。對比到置身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市中心的國父史蹟館,這一間優雅的老木屋,安靜的讓行色匆匆路過於此的台灣人幾乎都視而不見的忽略了。

庭園落雨,松竹迎風

葫蘆竹與長廊

本文日期:2006.8.26(8.29 finished) | 台北行腳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