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is under 澤山咸
最近幾年以每三、四天一本的速度,閱讀日本大眾小說。由於消耗速度太快,因此去圖書館借書當然會優先從已經讀過覺得還不錯的作者繼續把他的書通通借回來,這樣也省掉選書的麻煩,譬如東野圭吾與其他知名作者(如湊佳苗,至於村上春樹早就都全追完了);不過偶而也會根據譯者來挑書,譬如王蘊潔所翻譯的應該都屬佳作以上,大概是這樣的概念。所以雖然之前沒看過這本《佳代的廚房》的作者原宏一的書,但因為在瀏覽書架時看到是王蘊潔翻譯的,便把這本《佳代的廚房》借回來看了。
看過之後,覺得本書很好看,但又無法具體說明那裏值得推薦。但如果是覺得好看的小說都會有個特點,就是上面提到的,會想要把這個作者的其他作品都拿來讀一讀。
故事的內容就略過不表了,可以參考中文版出版社-天下雜誌的介紹。總之這是一本藉由料理與旅行串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帶有一些些推理,自我療癒與療癒他人,又不是全然賺人熱淚的小說。故事的結局,為了尋找雙親而開設行動餐車的佳代,終於覺得好像能更貼近為了尋找理想國而把他們姊弟拋棄的雙親的想法了。
透過佳代的逐漸理解雙親想法的尋找過程,像我們這樣一直走在所謂人生正常軌道上的普通人類,在讀過本書之後,好像格局也應該放大一點,對於全然投入尋找理想國的人們少一點嗤之以鼻,可以的話,也給予一點祝福吧,就算你實在無法認同他們的理念。
最終話,最後看到佳代雙親的人-時田先生曾經這樣教訓說:「尋找這件事本身並不是壞事。所謂尋找,就是指不斷在思考自己所追尋的事物,所以你們才一直思考理想國的事。」「那樣的話,到此為止就可以了吧?…因為你們一路走來一直在思考理想國的事,所以不再繼續找下去,也沒關係了。」(佳代的父親反駁道:「但是,只是尋找,卻沒有到達目的地,這樣毫無意義吧!」)「所謂理想國這種地方豈是你到得了的嗎?」又不是原本就存在某處的地方啊。」
最後佳代雙親還是不知所蹤,但佳代從時田先生對理想國的論述裡面開悟了,「一直在尋找雙親的佳代,其實也不斷在思考雙親的事。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但至少終於變得能夠接納那樣的雙親了。」也就是對於佳代而言,雖然雙親仍然生死未卜,但僅僅是那樣的存在也就夠了。在佳代尋找的過程中,「雙親也一直都存在於佳代身旁。」佳代終於領悟,「若心裡能夠這樣想,不就好了嗎?」
好像是很阿Q的想法,但其實這跟學佛很像,如果有善男子發心學佛,雖然終其人的一生無法到達佛國,但在學佛的過程中,只要不生退心,應該就能感受佛的精神跟你常相左右;就算這條路上遇到再多試煉,也終究是一個再平凡不過(但是在世上卻是獨一無二)的人,但「若心裡能夠這樣想,不就好了嗎?」套句專案管理的說法,專案具有三個特性:臨時性、獨特產出、逐漸完善,人的短暫一生不是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