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北行腳

(天秀宮前看南港山,還可以看到近處的白匏湖)

克服了用步行的從茄苳瀑布回到勤進路再上到天秀宮的心理障礙之後,其實以天秀宮做為起點登大尖山、四分尾山,下茄苳古道到茄苳瀑布會是一條不錯的環形路線。汐止茄苳古道是以前汐止居民越嶺四分尾山再接紙寮坑古道下到石碇的路徑。至於大尖山至四分尾山的環形路線的話,我五年前曾經從四分尾山的右側下來走石汐路的一小段路回到勤進路上,再下到天道清修院。真是令人感嘆啊。感嘆的不是踢這段柏油路太長太久,而是轉眼間,一個五年又過去了。

天秀宮上到大尖山這一段路就是一連串石階,應該不用多說。只是登山口新立的路線圖牌示似乎是建議遊人從茄苳古道下到茄苳瀑布,再走大尖山瀑布步道回到大尖山的稜線上來。不過今日走完一圈之後,覺得這圖示會有誤導之嫌。一則大尖山稜線上並無下往大尖山瀑布的指引;二則在馥記山莊產業道路上的大尖山瀑布入口也正在整修,且無牌示。而且據我多年前的印象,這條大尖山瀑布上至稜線的路,應該也是陡峭濕滑難行吧。總之,今日我原來是想下茄苳瀑布,然後再由大尖山瀑布上的,但是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原因是在茄苳古道沿途的山林小徑與溪流景致還算滿精采的,我花在拍瀑布流水的時間太長,但是回來時檢視影像卻很少有滿意的,覺得沒能充分把現場所體會的感受給捉取下來..。這讓我又有點想換相機了。

大尖山至四分尾山約四公里的寬大稜線山徑,還真是屬於優遊漫步這一類型登山者的福氣。雖有起伏,但大致好走;除了最後上了四分尾山之外,全程都在林蔭之中。直到上了四分尾山,週遭又無遮蔽,視野幾近360遼闊,看山又看海,遠近皆美,很適合愛侶攜手並立,睥睨群山,指點笑傲:看這四周圍的山,有那一座我沒和妳沒一起走過?(當然講這句話之前,要先想一想,是不是真有一些山是跟其他人去的,不然就漏氣了)

(大尖山的展望)

大尖山往天道清修院

茄苳古道的岔路口

寬大的稜線路

登頂四分尾山之前

(雙三角點四分尾山的眺望)

(四分尾山展望)

小土地公廟

古道石階

小溪匯流處(實景比影像好..)

(光影與水流交錯)

跟大尖山至四分尾山的稜線山徑比起來,沿著溪流而下的茄苳古道的清幽雅致卻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古老石階與周圍青青蕨類與小草,最適合有晴朗陽光的日子來行走。陽光映照,青綠一片,古道不再幽暗,綠意盎然。雖然因此會讓拍出來的溪水因為進光太多反射過亮而不夠精采。看來我需要的是減光鏡。

茄苳古道的前段,我最喜歡那綠綠的小石階與小草,連背倚駁坎(?)的小土地公廟也都被綠綠的小草小蕨給包圍了。特地選角度構圖,把所感受到的週遭景物氣氛給帶到影像中,讓從沒到過的人能約略了解古道的美好;至於已經走過的先行者應該會重新發現古道的另一種面貌吧。

至於過溪之後,古道沿著溪畔而行,前幾天接連下雨,因此成就這一路多處短瀑激流。有岩穴的沖刷,也有岩盤上淺淺的流水漫過。沖與激或漫與滑各個角度也都各有精采。還沒走到真正的茄苳瀑布下層,我已經忙於變換拍攝位置與調整鏡頭角度而應接不暇了。

茄苳瀑布上游的瀑落岩盤處因並未舖花崗岩步道,而遊人罕至。不過我卻覺得整段溪流最精采的卻在這裡。千百年以來溪流雕刻岩石的鑿痕,還在日日夜夜無時無刻的加深,而我卻有幸親眼目睹它的進行。

當我步下最末層的茄苳瀑布,在接近馬路邊的溪流畔,有那三三兩兩、四五成群戲水捉弄魚蝦的遊客快樂嬉遊以為已是莫大快樂;於是我又怎敢希冀他們懂得我在上游處那猶如朝聖者來到聖地頂禮膜拜之後所獲得的無上精神滿足呢?

肉穗野牡丹

四分尾山、茄苳瀑布、槓尾山三岔路口之草?

珊瑚花,又稱「串心花」

普剌特草(老鼠拖秤錘)

茄苳瀑布上游的雙瀑匯流與岩盤

岩盤與水紋

瀑布之流水灑落

..

茄苳瀑布上游的雙瀑匯流與岩盤(之二)

捉左上角的絲意(茄苳瀑布)

金絲桃(別名:美容柳、金線海棠、美金絲)

喜歡它的花苞

倒地蜈蚣

往馥記山莊的路上之桃金孃

本文日期:2006.5.20 | 台北行腳 | MPS(GPS)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