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高雄行腳

(屏東線鐵道很適合來趟輕旅行)

星期六早上南部仍下著雨,不過我已經打定主意要來一趟南方輕旅行—在行囊中放入一本書,坐上開往南國的慢車,來到遊客稀少的小鎮—佳冬散步,看古老(古厝)又新奇的玩意(彩繪)。最重要的是,要能自得其樂。臨出發前在想要挑哪一本書適合從高雄到佳冬的100分鐘慢車車程。這時在快看完的「暴食江湖」旁看到老婆買的「鍋牛食堂」,於是就是這一本了。果然讓我在來回車程中正好把這本小說讀完。

其實要去佳冬最原始的目的是為了村中也有彩繪。前陣子編了一個「彩繪社區」選集裏頭獨缺佳冬的文章,於是只好編者自己「外出取材」來補上。

屏東線鐵道的班次稀少,大約一個半小時一班區間車。我之前想了許多方式想縮短乘車時間,譬如搭對號快車到屏東或枋寮再轉區間車。不過區間車就是那幾班,轉來轉去也快不了多少。後來乾脆乖乖搭10點出頭的區間車前往,反而這樣可以享受在車上看書的樂趣。因為行駛屏東線鐵道的區間車是那種從對號快車退下來的車廂,坐起來還算舒適。而且很難想像在暑假期間的周末,過了屏東站之後,車廂中竟沒多少人,可以說是自己獨享的包廂。雖然女孩子可能會很擔心害怕。

前往佳冬的途中,雨滴滴答答地打在車窗,不過我並不怎麼擔心,這雨時下時停。也有幾次在不知名的地方停車等著會車。這屏東線鐵道難道還是單軌嗎?雖然佳冬已經快接近枋寮,離屏東市已經很遠,但這般停停走走,難怪區間車要花這麼久的時間;只是這正好合我意。

走出佳冬車站,快要十二點中餐時刻,便到濱海公路對面的小店點了一碗鍋燒意麵。我到的時候店裏頭沒人,一坐下來不久食客陸續都進來,店裡馬上滿座。等我離開小店踏上旅程,竟又隨即下起雨,我只好先在人家的屋簷下等雨歇,趁機研究一下往冬根路的路線。

(高捷高雄火車站的燈箱的乖乖造句包。我也來造句:乖乖搭慢車前往佳冬在車上專心看書,不是愜意的很嗎?)


雨勢小了點之後,我退回啟南路口續行。啟南路看起來是條老街,不久我就注意到一間土地公廟,旁邊還留著原來的小小連翹舊廟。舊廟的廟簷下還依稀看得到原來的彩繪。趨前細看,小廟內竟還嵌著一塊光緒十四年石碑「左營福德祠祀典石碑」。石碑上蕭家渡台第三代家主蕭光明署名最多。至於這裏的「左營」我當時想應該並非是高雄的左營;果然後來在導覽解說中才知,這左營所指應是「六堆」中的「左堆」-範圍就是現今屏東縣境的新埤鄉與佳冬鄉一帶。

沿著啟南路走,沿途有老店、紅磚古宅等,還有若干書寫著堂號。這應該是條老街,可惜我沒做什麼功課,不知道這些老宅的故事。信步來到啟南路底,有一大廟-三山國王廟,想必是當地信仰中心。三山國王廟的正對面有一像是圓環的熱鬧地方,中央有一月形水池,後面就是蕭家古宅了。這裏是許多道路的交會處,也立了許多景點的路標。但令人不解的是,為何在佳昌路與啟南路上,往蕭家古厝等古蹟的指標卻少得可憐?

此處就有遊客出沒了。不過蕭家古厝開放時間下午要兩點才開始,於是我先在外頭看看古厝建築。而蕭家古厝的前屋山牆是仿巴洛克風格的山牆立面,這有點出乎意料之外。山牆兩側頂端看起來像是城垛。圓柱頂部有設計出水口,因為現在陰雨綿綿,正好可以看到細細水流流出。

依照導覽牌示,蕭宅左側有敬字亭與步月樓。先來到敬字亭,後面的牆上有許多彩繪。敬字亭本身看起來頗為完整,連彩繪顏色都很鮮豔;照說明牌示是經過整修。聖亭下部的對聯有缺幾個字,整修時曾經徵求鄉人意見,但沒能完全對得起來。敬字亭旁邊有一間小房子,上頭有旗杆座,雖然現在為果菜市場,不過由建築樣式看來想必這在日治時期應該別有用途。

(蕭家古厝的仿巴洛克山牆)

沿著啟南路走,經過菜市場,左側就是步月樓。牌示解說中說,步月樓原為蕭家書房,在1895年日軍侵台時,大半毀於戰火中,有許多蕭家保存的典籍文物也因此喪失。步月樓後頭的甕牆見證蕭家以賣酒起家的歷史。至於步月樓對面有水關頭土地公廟,旁邊亦有小廟,但是為東營將軍位。後來聽導覽解說,原本這裏有水流流過蕭家外圍,蕭家古宅原來就是泮水而建。客家人在水道附近有水關頭土地公廟,跟閩南人的把水土地公是同樣的意思。(如同曹公圳在鳥松、仁美有把水土地公)

既然要兩點才開放參觀,正好先轉往冬根路看彩繪。冬根路舊地名為「下六根」。溝渚路與冬根路的路口處有一棟破敗的樓房,被訓練成對古物很敏感的人一看就知道必有玄機。其實在佳冬老街上只要看到比較舊樣式的建物,其背後可能都有故事。趨前一看,果有牌示說明,這正是蕭家洋樓,原來為蕭家馬廄改建而成。日本據台情勢穩定後採懷柔政策讓蕭光明任保甲局長。根據後來的導覽解說,為了區隔日本前來佳冬巡視的官員使其勿常入蕭宅,因而用外頭馬廄之地另外蓋了一棟洋樓招待所,為台灣第一棟用空心磚所蓋的洋樓。

我繞著洋樓走,一時繞到溝渚路旁的小巷子,這裏有棧道水池花園,我還以為是另一個景點,但是沒看到彩繪令人生疑,於是又退回洋樓處,重回冬根路上。冬根路被有計畫的裝飾為客家詩路,許多牆上有木板上書客家文人詩作。走著走著漸漸彩繪多起來了,這些彩繪亦是由新台灣壁畫隊所創作,畫風與橋頭白樹社區台南衛民街如出一轍,一看便知。只是這裏多了點客家風情,譬如客家花布常見的牡丹。

(冬根路-彩繪與詩)

最吸引我注意的當是鐘理和的「初戀」,牆上掛的是摘錄自文章的片段,至於彩繪畫的跟文字描述的之間的關聯性…,嗯,得要有點想像力才行。

她的每一種身姿,每一種形態;正面的,側面的;挑著鐵皮水桶的,空身的;也有頭戴笠兒的,也有鬢髮歪在一邊的;有沈默的她,有面含微笑的她;甚至於她的半身,背影,她的腿、手、眼睛、鼻子‥‥

因為看彩繪進到小巷弄去了,又見識到許多堂號,譬如「三五堂」。而冬根路與西邊路口又有一棟頹壞的房子-張阿丁宅。根據說明,張阿丁宅是少見的兩層樓商用客家夥房,以前曾經營養殖買賣。牆壁以石牆為基,上以紅磚包覆土磚,俗稱「金包玉」。去年一度要遭到賣出,後經地方人士出錢出力奔走搶救,成為串連蕭家古宅到西柵門與楊氏宗祠的文化觀光動線的一環。不過今日所見仍然是還未修復的形貌。

沿著冬根路看彩繪看詩,不一會就來到西柵門。這是佳冬唯一保存尚稱完整的柵門,上有「褒忠」兩字。褒忠的由來為當年六堆義勇軍曾協助平定林爽文等亂事,清廷對義首出力者比敘軍功,對鄉里則賜以「褒忠」或「懷忠」匾額。西柵門原建於嘉慶十六年。據說因為鄉人熱心整修過度,失去古貌,因此只能列為三級古蹟。

(西柵門)

後來在蕭家古厝聽解說導覽時,對於佳冬原來的東西南北四個柵門的相對位置便有了大概的了解。原來有一條水道流經蕭家外圍,風水上稱之為玉帶,在蕭家門前形成一個水塘,這溪流也是天然的護城河。而東柵門位置就在敬字亭旁。步月樓也正是蕭家人出入的地方。所以當1895年從枋寮登陸的日軍侵犯佳冬時,便在東邊的步月樓與蕭家為首的左堆義勇軍發生激烈的對抗。後來柵門被攻破,蕭家人才從北柵門開門逃逸。

本日的另一個重點-楊氏宗祠,卻在佳興路上,我因為貪看冬根路上的彩繪而有點迷失路頭。不過有智慧手機在手,迷路的樂趣也不可能享受太久。轉個方向來到百年榕樹公,對面顏色鮮豔看來美侖美奐的就是楊氏宗祠。前幾年本來因為開路要被拆除,後來也是經地方爭取而得到保留,獲得經費重新整新煥然一新。

整修過程中還發現當年來自台南的彩繪匠師陳玉峰的畫跡,也引起一股陳玉峰行腳屏東幾家古厝的探索熱潮。像是屏東市崇蘭蕭氏家廟與佳冬的戴氏宗祠都有大師彩繪畫作。我後來在蕭家古厝聽理事長解說第三進堂屋的大門彩繪維修過程,理事長提到前幾年整修蕭家古厝時,維修單位以查無這兩扇大門上的彩繪是誰所作,故也無法找到繪者的弟子來修補彩繪嚴重落漆與不可辨識的部分,所以就維持原狀沒修復,就此結案了。從理事長語氣中聽得出有些遺憾。不過蕭家古厝在大正年間曾經大規模整修…。

楊氏宗祠完工於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特色是門前有一太極兩儀池,這應是全台僅見。雖然整修得太漂亮可能失去古意,但太極池與周邊庭園從此清爽許多,未嘗不是好事。整修後彩繪、泥塑都恢復原貌,譬如憨番扛廟角的泥塑也都重現。月門上的剪黏工藝描繪歷史典故。原來的燕尾翹脊被換下來後收放在屋後。

祠堂正門上陽刻的對聯「理學淵源芳流炎宋」、「相臣勳業卓著大明」,說明楊氏的傑出名人。右聯指的是宋代朱熹的老師-楊時;左聯說的是在明朝曾出了許多姓楊的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

太極兩儀池從各個角度百拍不厭,我蹲下來拍兩儀之間的曲水與紅磚,卻瞥見大錦鯉從荷葉縫隙中現蹤。

(楊氏宗祠-太極兩儀池)

從楊氏宗祠離開,我從百年榕樹公旁的小路信步走回西柵門。改取左側小巷,這小巷兩旁屋舍雖然沒有彩繪,不過卻有泥土芬芳雞犬相聞。走過一落滿龍眼處,地上蠅蟲轟然飛起,嚇了我一跳。也想起,往年這個時候是外婆與阿姨家芒果龍眼盛產豐收的季節,不過今年因為雨水與颱風的關係,芒果與龍眼都減產了。

路盡頭又看到水池棧道,原來已經接回到蕭家洋樓的後方。我走此小巷本有意去探查北柵門遺址,不過既然已經回到蕭家古厝,而且又已經過了兩點,於是便入內參觀。

理事長正在幫一家人做文史解說導覽。收票人員提到最近來參觀的人少了許多。我想或許是常常下雨的關係吧。但蕭家古宅離台17線省道還有一段距離,如果不是特地來尋訪古蹟,南來北往的人在省道快速通過,根本不知道要轉進來。譬如對我來說佳冬蕭宅的知名度還遠不如臨鄉的林邊永興海產店

理事長正在第一進堂屋的側房就著房中央的蕭家五堂屋模型解說昔日的古的院落分布架構。從模型很清楚看出武堂屋與環繞半邊的玉帶水。理事長從蕭家渡台第一代開始講起。提到浸水營古道的西入口處(枋寮鄉玉泉村)設立的敬字亭,跟蕭家人也有關係。而佳冬的忠英祠就是祭祀修築浸水營古道時遇大水罹難的士兵。之後當時間來到1895,清廷將台灣割讓日本,日軍大將乃木希典從枋寮上岸後往佳冬進逼,在步月樓附近與防衛的左堆義勇軍和劉永福士兵發生激戰,現今步月樓的牆壁上還看得到彈孔(不過我沒找到)。日本據台後因南進政策所需,在東港大鵬灣興建水上機場,在佳冬興建陸上機場(即今屏南工業區),而現在平直的台一線即為機場的戰備跑道。佳冬農校旁還有機場附屬的神社的殘跡,據說殘存神社基座與鳥居(我今日時間不夠沒能去探看)。

(楊氏宗祠-月門)

理事長提到現在的第一進堂屋的仿巴洛克式山牆是日治時期所改建的,如此也解了我先前的疑惑。雨勢稍緩,理事長帶領我們往第二進堂屋。走出第一進堂屋時看到地上放了個像是元寶的石器,其實是用來碾東西的。第二堂屋正堂供奉蕭家祖先牌位。神桌下有客家人的信仰之一-土地龍神。兩邊掛著祖宗訓示子孫的對聯,大致的意思是希望大家族能夠相處和樂融融而其中關鍵便在於「忍」。理事長說蕭家祖宗牌位後方有扇門是可以移動的,當初設計的目的是若有一朝清廷的皇帝來,便可開中門迎接到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第三進堂屋參拜。不過堂屋蓋好之後,清朝皇帝並沒有來,倒是總統來了兩個,不過就算總統來了,也是從側邊走過,不然還要移動祖先牌位著實有點麻煩。

在第二間堂屋的側房中,可以看到蕭家先祖(應是第三代的蕭光明)立的遺囑,是厚厚的一大本用毛筆寫的。理事長解釋這遺囑中有趣的地方,包括訓示他對庶出子女並無偏心、小孩讀書時給多少零用錢、如果好好讀書考上台北學校有賞之類的。

理事長解釋第三進堂屋門上的彩繪並非像廟宇的武將或是神兵,因為是民居,所以繪上仙姑與壽翁,也算是全台少見。(其實台南的織女廟-興隆宮門上彩繪的也是仙女)但因為西曬嚴重(蕭家古厝坐東朝西),不僅顏色掉落,連下半身的彩繪線條都已經看不出來。所以幾年前的修復工程中並沒有對此重繪(因為不知誰是原繪者),而是在結案報告中建議將原來的門板拆下收藏,改放上復刻版。不過後來各單位都踢皮球,復刻版至今沒有著落。

第四堂屋是當代家主居住的地方。來到第四進堂屋前會覺得空間有點侷促。理事長解釋這是設計用來讓外來者心生警覺不要繼續妄入。至於堂屋旁邊的家主臥房,有紅眠床還有一些老古董,如一旁的木床-給照顧老人家的看護睡的。至於挑高的天花板上有隔板,等於是閣樓,有樓梯可上,還可以睡幾個人。聽理事長說,當子孫從外地回來時,若人多房間不夠睡,便會擠到上面來。這我在新竹鹿寮坑的鍾家古厝也看到同樣的格局。

走出第四進,空間又豁然開朗。第五進堂屋之前的廣大空地,便可做為曬穀場。理事長又介紹第五進堂屋屋頂上方的建築特色-轉溝,也就是正堂屋與左右護龍連接的地方,在閩南建築中並不會如此連接。而轉溝如果做的不好,很容易導致屋頂漏水。整個蕭家五堂屋如此圈圍起來正是為了防衛功用。

從第五進走回來右伸手,蕭家古厝的主堂屋與左右護龍間有遮雨廊連接,從第五進院落往前看頗有層次。理事長帶我們來到以前的廚房。裏頭竟有一口井,井上方的屋頂開了個天窗,是用陽光來殺菌的。廚房裏頭另有一門通往一個房間-磨石間,其中有張桌子,上頭放了四色牌。顧名思義,這是讓煮飯的三姑六婆在空檔之餘,有個小消遣。當然這是相關語開玩笑的,裏頭真的放有石磨。

理事長又帶我們去左伸手的房間看文史資料。其中放有炮管。這是前幾年整修第五進院落前空地時,才從地下挖出來的,已經埋藏了一百多年。當年蕭家人不敵來範日軍為保全性命離開這裏之前,將炮管埋在地下。理事長又為我們介紹蕭家近代的名人,如法醫-蕭道應(1916-2002)等。

看過這些文史資料,理事長本次的導覽就算結束了。他建議若我們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搜尋「慢活佳冬」,便有相關的活動導覽解說行程。先前理事長看我一身輕裝,便問我來歷是不是跟文化,還是歷史有關;還說浸水營古道我應該有去過。承蒙理事長看重,但其實我沒走過浸水營古道;而且原本到佳冬只是想來輕鬆看彩繪,但最後不可免的又落入人文歷史探究的沉重。

附帶一提的,先前提到帶在火車上的書-蝸牛食堂,在經屏東轉往台南的長達2個半小時的車程中有一搭沒一搭的看完了。這本書如果用很俗氣不感性的方式做讀後心得就是:專注在自己專長與興趣所在,不斷累積能量經驗,等待時機成熟,便義無反顧將理想付諸實行,過程中就算遇到挫折也要堅持下去,最後一定會有良好的結果。~~~果然是很不感性~~~(但這其實是一本很感性的小說)。

(蕭家古厝第五進-轉溝)

本文日期:2012.8.11 | 高雄行腳 | 相簿 | mps(GPS)


佳冬火車站經啟南路到蕭家古厝,冬根路到楊氏宗祠路線圖 | Google map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