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 on
Posts
Comments
Email訂閱

台南行腳

(寄居蟹)

週六下午陰晴不定,下午四點沒有下雨了,帶著二寶跟爸媽出遊。怕之後還會下雨故不敢往山上走,想到七月初曾經跟爸媽到茄萣白砂崙紅樹林步道看招潮蟹,這個二寶應該會有興趣,於是便往茄萣海岸公園去了。

走在海岸公園中的步道,綠地遍生茅草,有數大便是美的姿態。雖然節氣來到「處暑」,但由於已經有好幾個星期的陰雨天,感覺氣溫都被雨「下」涼了些。於是看到滿園茅草,有點懷疑是不是秋天已經來臨?走到二仁溪大橋下,出海口沙丘浮現,月初傍晚時分的現在應該是退潮(海象正好與半個月禮拜前相反)。

續走向白砂崙漁港,要二寶猜猜看小漁港內的漁船是從哪裡出入的?接下來就是重頭戲,從漁港出入水道旁走下紅樹林步道跟招潮蟹打招呼。同樣一開始招潮蟹看到有人來了還會先去找洞躲起來,再探出頭來觀察動靜,但發現吾等無害之後,便通通又跑出來繼續做剛才做的事了-揮舞它們的螯。但跟七月初那次比起來,這回我們很少看到招潮蟹用螯打架。原來根據專家研究(參考維基百科),招潮蟹揮舞大螯分為垂直揮舞與側向揮舞,而垂直揮舞主要用於求偶而非防禦領土。

接下來出現了驚奇,有幾隻寄居蟹在紅樹林間移動。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野生」的寄居蟹,以往只是在濱海遊樂區(如墾丁)看到小販在賣(近年則不常見,可能是環保意識抬頭)。


(彈塗魚與海茄冬的蒴果)

我跟二寶說這一區圖示還說此處可見「彈塗魚」,但我們上次來沒看到彈塗魚。於是二寶開始認真找,終於在觀船平台上看到前方的泥濘地上有小物在跳動,定睛一看果然是彈塗魚,但跟我認知中的好像小了很多號,大概只有小蝦米般的大小。後來我們在生態遊船碼頭那邊也看到稍微大一點的彈塗魚。上次之所以沒看到寄居蟹與彈塗魚或許是因為時節的關係(畢竟已經相隔一個半月),也可能跟漲退潮可觀察到的時機點有關。

二寶跟我說,我們看到的應該是大彈塗魚,因為圖示中的小彈塗魚有明顯的背鰭,而大彈塗魚則無。但我們眼前所見的「大彈塗魚」身形未免太小了些。維基百科裏頭對於彈塗魚的背鰭沒有特別描述,不過在網路上用「彈塗魚 背鰭」搜尋則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資料,譬如彈塗魚應該都有背鰭,而青彈塗魚的背鰭則像一根天線。

另外看到結了許多果實的海茄冬,若干果實已經掉落到濕地上;而有些棒狀體已從泥土中冒出來,本來以為是胎生苗。但看了資料後才知這是海茄冬的棍棒狀呼吸根,可於缺氧的土壤中,直接由空氣中取得氧氣。至於海茄冬的胎生現象已不明顯。

饒富興味的生態觀察許久,又向前走了一段,再上堤岸,回程。一路堤岸邊開滿了各種不知名的茅草,隨風搖曳生姿,頗為美麗與壯觀,趨前試著改變身體高度多拍了幾張。晚餐時來到興達港觀光漁市,二寶說他不要吃蚵仔煎。那就換成蝦仁煎吧。這一趟是生態觀察,野地植物欣賞,海鮮美食的滿滿旅遊大平台。

(龍爪茅)

本文日期:2023.8.19 | 台南行腳 | 相簿 | 足跡(gpx)



 

留言區